为天下中师生立传
为天下中师生立言
第142期
本期导读
【乡风民俗】
符号 | 中元节散记
【通知公告】
投稿须知
作者简介
符号,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贵州水城南开人。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理事。任过中学教师、报社记者编辑、县(区)文联主席。现供职于六盘水市水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出版有《那些年的爱情》《远逝的恋情》《乡土物语》《岁月笔记》等。
★
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日至十五日这几天,六盘水民间称之为“中元节”,亦称“七月半”或“鬼节”。在六盘水,中元节与除夕、元宵节、清明节一起,组成了民间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说到“鬼节”,不能不说“鬼”字。“鬼”字在甲骨文中本是会意字,下面是个“人”字,上面是个可怕的脑袋,意即像人的怪物。后来逐渐演化成人死之后所变之物。《说文解字》中云:“鬼,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礼记·祭义》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也就是说,一切生物都必定会死亡,死亡后都归于尘土,这就是鬼。《礼记·祭法》载:“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万物死曰折,人死曰鬼。”
相传,七月初一开“鬼门关”,七月三十日关“鬼门关”。在这一个月里,所有的鬼魂都会从另一个世界出来领取祭物,于是人间便要举行“普度”的祭仪,以安顿这些鬼魂。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和无主的孤魂野鬼。
七月十五日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是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清代文人王凯泰在《中元节有感》一诗中写道:“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这首诗写的是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情景:到处做道场以普度、安顿那些孤独的鬼魂,各家的门上贴红笺大书“庆赞中元”,并为已经逝去的先人设下酒肉祭品。
把纸钱堆叠成塔型容易燃烧
按说农历七月十五日正是中元节,但在贵州六盘水地区,各县区内所过的“中元节”并不是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日,而是有的地方过七月十三日,有的地方过七月十四日。脱贫攻坚轮战驻村期间,我在水城县杨梅乡进村入户走访时,遇上年长者,便要向他们请教,弄清楚个中缘由。有的说祖籍是江西籍的人家过十三,祖籍是南京籍的人家过十四,也有的说法正好与之相反;有的说汉族过十三,少数民族过十四;有的说民间的说法是:“官十三、民十四、叫花子过十五。”据我调查了解,当地百分之九十几的人家过的是七月十三日,只有极少数人家过七月十四日,没有人家过七月十五日。也许是由于人们颇不情愿做叫花子,大多数都想做官的缘故吧!从“官十三、民十四、叫花子过十五”的说法中,也体现出人的等级制度,官先过,民后过。但不管怎么说,在六盘水民间绝大多数人家过中元节是在七月十三日,这天最为突出的习俗就是烧纸钱祭奠故去的亲人。
包封面上书写的内容
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钱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中,就有“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的诗句,体现了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清人顾日新在《纸钱诗》中写到:“纸钱纸钱谁所作,人不能用鬼行乐。一丝穿络挂荒坟,梨花风起悲寒云。寒云满天风刮地,片片纸钱吹忽至。纸钱虽多人不拾,寒难易衣饥换食。劝君莫把纸钱嗔,不比铸铜为钱能杀人。朝为达官暮入狱,只为铜山一片绿。”这首诗隐隐透出对祭坟烧纸钱的批判意向,认为纸钱“寒难易衣饥换食”,其实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浪费。正如唐人王建在《寒食行》中所说:“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纸钱,旧称“楮钱”或“楮币”,包括用黄纸剪刻出的圆廓方孔铜钱形纸片,用锡箔或草纸折叠成的“元宝”,上面打眼的长方形黄纸片,以及印刷而成的“冥币”。在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时,将纸钱焚烧化为灰烬,即烧纸钱。
作为“阳间”货币流通所用的纸币的起源,应是宋代时四川的“交子”。但作为“阴间”流通货币的“纸钱”,应是东汉时期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后。蔡伦造纸,生意兴隆,获利颇多,赚了不少钱。他的哥哥蔡莫、嫂嫂慧娘看了非常羡慕。慧娘便让蔡莫去跟蔡伦学习造纸,蔡莫恒心不够,学艺三个月后,就回家开了个造纸坊。结果因功夫还没到家,造出来的纸品质低劣,无人问津。蔡莫、慧娘两夫妻面对满屋堆积如山、难以销售出去的纸张,天天发愁。
封好的包
因蔡莫造出来的纸销售不出去,不但没给家庭带来钱财,还使原本不富裕的家庭生活更加拮据。慧娘整天发愁,寝食不安、焦头烂额,终日在浑浑噩噩中度过。在一天晚上,慧娘终于支撑不住,昏死过去了。蔡莫看着奄奄一息的慧娘,将她安放在木板上。蔡莫想,就是因这满屋堆积如山的劣纸卖不出去,才气死了妻子。当天半夜,蔡莫大声痛哭,惊动了左邻右舍前来询问。只见慧娘直挺挺躺在一块木板上,脚跟前还点燃了长明灯。
蔡莫边哭边说:“就是这些卖不出去纸,气死了我家的慧娘。”说完拖过一捆纸来,一张一张地就着长明灯的火焰烧了起来。他说要把这些纸统统烧成灰烬,以解心头之恨。烧着烧着,慧娘便“活”了过来,并告诉大家,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让她推磨受苦。幸而蔡莫烧给她很多纸钱,所以小鬼们都争着为她推磨。蔡莫烧的纸,在阴间能当钱用,她把钱全部送给了三曹官。三曹官得了钱财,便暗暗地打开地狱之门,把她放回人世。蔡莫一听,马上就去抱了两大捆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
蔡莫做的纸居然有这么大的用处!邻居见状,纷纷前来买纸去烧,以便让逝去的亲人不在阴间受苦。消息传开后,不到几天,蔡莫家满屋堆积如山的纸全都卖个精光。因慧娘还阳的当天正好是农历七月十五日,因此每逢这一天,人们都会给祖先焚香烧纸。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延续至今。这就是纸钱和烧纸钱习俗的来源。当然,这个传说充满了迷信色彩,是不可信的。
前些年城市中烧纸钱
人们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祭祀,中元节用烧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祖先亲人的祈愿与怀念。在六盘水市水城区,绝大多数的人们习惯把农历七月十三日称之为“中元节”,也就是说“中元节”过的是农历七月十三日。这天,当地唯一的习俗,就是以上香烧纸钱和供饭的方式,祭祀已故祖先亲人,是慎终追远的祭日,与元宵节亮灯和清明节挂纸一样,也是大祭。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七月半阎王爷大赦阴曹地府,不管罪有多大,所有人一律释放,让他们与家人团聚。当地的“中元节”就是祭祖节。平常日子要对祖先祭拜,一般都不动用老人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挂上老人牌位,也就是要把老人一位一位地接来。人们一般是在农历七月初十接已故老人,若有新亡故的老人,必须提前到农历七月初一接。挂老人牌位就叫接老人。
据《中庸·无忧章》记载:“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说的是父母的死亡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天子和庶民都是一样的。去世三年之内的老人称新亡,老人牌位挂在堂屋中左边或右边的墙壁上。牌位前放置一张八仙桌,称之为供桌,供桌上放一个装有大米,或苞谷、荞子等粮食的升子替代香炉。这张八仙桌就是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桌子上摆放些许李子、梨子或苹果等水果,这些水果一天要更换一次。每天上午、中午和下午,主人家都要在牌位前各供一次饭、点一次香,烧一次纸、叩一次头。这样一直到农历七月十三日的晚上止。可以说,中元节是比元宵节、清明节更为重要的祭祖日。
在我们当地,“中元节”备用的纸钱为淡黄色,是采用传统的造纸方法,以稻草、竹子等为原料做成的。这种纸钱比白色的大纸要厚一些、粗糙一些。买纸钱数量的多少,根据各家各户的具体情况而定,有的买几斤,有的买几十斤,有的买上百斤,但不管买多少斤,其加工的程序都一样。首先,将买来的若干张纸钱折叠成长约20厘米、宽约15厘米,厚为2厘米、3厘米、4厘米不等的长方体。若是烧散钱,就要用刀拆开;若是封包的,就不用拆开。据传,未封包的纸钱称为“铜币”,封包的的纸钱称为“银币”。其次,用钱錾、棒槌和厚木板在折叠好的纸钱上凿打出似毛钱大小形状的三排图案。最后,用剪裁好的白纸一沓封一个包,一沓一沓地全封好,若是烧散钱就不用封包。
在划好的圆圈内烧纸钱
待冥包封好后,将老人牌位上已故亲人的代数和冥包的个数,按照反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计算,从鼻祖、远祖、太祖、烈祖、天祖、高祖、曾祖依次往下,辈分越大的分的冥包越少,辈分越小的分的冥包越多。按照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说法是,因为辈分越大的老人,他们积蓄多,给他们烧纸钱的后人也多,所以给他们分的冥包少;而辈分越小的老人,他们的积蓄少,给他们烧纸钱的后人也少,所以分的冥包就多。特别新亡故的老人分的冥包更多。冥包分好后,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写冥包。所谓写冥包,就是在封好的冥包上写上相关内容。先写面包,后写底包。面包的正面,从右到左竖着写上四排字的内容,包括祭祀者的称呼、姓名、辈分,已故老人的称呼、姓名、辈分,祭祀的时间等。面包的写法示例如下:第一排写“中元胜会之期祀玄孙×××虔备冥钱共×封奉上”,第二排写“故高祖考妣(考、妣)××××××氏双(三、单)魂收用”,第三排写“若遇关津渡口验明放行,第四排写:天运×××年七月十三日化”;面包的背面正中写上一个较大的“封”字,四角从右到左依次竖着写上“同、日、化、帛”四个字。烧给同一个老人的若干个包,面包只写一个,剩下的全写成底包。底包的写法简化得多,就只是在冥包正面的正中位置竖着写上面包上所写的第二排内容,在冥包的背面的正中间写上一个较大的“封”字即可。
写完冥包,还要为每位分得冥包的已故老人画一匹马,夹在所分得的若干个冥包的中间,并用细绳将夹着马的若干个冥包捆在一起。用大白纸封的冥包称之为银币,未用大白纸封的冥包称之为铜币。据代代相传,画一匹马夹在若干冥包之间一起烧,意思是让老祖先骑着马、带上钱去赶扬州大会。说到扬州大会,据父亲说还有这么一个民间传说故事。据说从前有一家人,他家年轻的儿子去世的当天,家中养的一头白色的骡子随之也死了。之后,因父亲特别想念去世的儿子,听说去世的人在每年的七月半期间都要赶扬州大会,在赶扬州大会时会遇到去世的亲人。于是,在有一年的七月半,这位父亲便去赶扬州大会。果然,在赶扬州大会时,这位父亲看见了他已去世的儿子骑着他家那头已死了的白色骡子。这位父亲就立即上前走到儿子眼前,激动地说:“我的儿啊,今天终于遇到你了,我想你想得好苦啊!”可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位已去世多年的年轻儿子居然对他父亲说:“狗杂种,谁是你的儿子,我骑的这头白色的骡子是你前世欠我的那笔账,我是来向你要账的。”说完之后,飘然离去,鬼影无踪。听了这番话后,这位父亲就再也没有像之前那样想念他去世的儿子了。
在封好、写好冥包后,就到了吃晚饭的时间了。在开饭前,也要像过年和过元宵节、清明节一样,先供天地菩萨,供已故的历代祖先。让天地菩萨和已故的历代祖先用过之后,一家人才能享用晚宴。
纸钱
一家人享用完晚宴,夜幕降临,天已断黑。中元节之夜,每家每户烧纸钱时,先在自己家的院窝内,用撮箕筛煤灰画上一个大煤灰圈,表示禁区,划定烧纸钱的范围,在煤灰圈内放置些柴草,并用火点燃。点燃一把香从煤灰圈处每距离约三尺远插上一炷香,一条直线插到院坝外的岔路口处。这样做,按传统的说法是为鬼魂引路,让其来领取纸钱。接着将早已备好的一捆捆封好、写好的冥包放在煤灰圈旁,一边将一捆捆冥包在火里烧的时候,一边要按照冥包上所写的内容,说某某老人及某氏在此领钱。烧完冥包后,开始烧未封包的散钱给旁系血亲的已故老人,要烧给谁,就要说“请某某老人在此领钱”。最后,打来一碗水饭,也就是用碗装上水和米饭放在煤灰圈旁,才在煤灰圈的旁边烧少许散钱给无人侍奉的孤魂野鬼和过上过下的路毙,边烧纸钱边说“请无人侍奉的孤魂野鬼和过上过下的路毙在此领几文草鞋钱”,还要边用调羹舀上水饭向煤圈外、向天空泼些许水饭,并说“请吃凉浆水饭”。烧完散钱,拿老人牌位在正在燃烧的火堆上晃几下,称之为打火烟,再把老人牌位放好。最后,在火堆旁等候,当纸钱全部化为灰烬后,再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去赶扬州大会,烧纸钱才算结束。
俗话说:“七月半,鬼乱串。”在这个具有严肃性且充满孝道的节日里,有不少的禁忌。比如在七月半鬼节这天,不能独自一人去河边,以免被溺死鬼拖下水,而成为它的替死鬼;做工程的,这一天不能开工奠基,商店和工厂也不能选择这一天作为开张日子等。总之一句话,就是说当天尽量少外出活动,以免运气不好撞到鬼,不吉利。
人们都知道,世上本无鬼。人们心中的鬼实际上是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亲人的思念。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每一个家庭不知失去了多少个亲人。他们离开人世,到那不可捉摸的冥冥世界。痛失亲人当然是最伤心、最痛苦的事情。民间把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寄托在了七月半这个节日里。因此,对于过中元节这个美好的日子,祭奠冥世亲人,寄托自己的哀思,是民间最庄严隆重的习俗。
★
(本公众号除向作者支付一定稿酬之外,还开启打赏功能,打赏费全部发给作者本人。)
【通知公告】
投稿须知
一、从2024年1月1日起,每周限发一期。
二、佳作必发,要求原创(没有登过别的公众号)。
三、体裁限于散文、小说、人物故事,可刊登少量书法、美术、摄影作品。
四、内容可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再限于中师的人物和故事。
五、文章发表之后,阅读量上千即付稿酬(每篇200元),打赏费也全部转给作者本人。
六、文责自负。
投稿邮箱:1603526215@qq.com
联系电话:18085130406
广告推送内容与本公众号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