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春(贵州)|苗乡酒客

文摘   2024-03-20 09:02   贵州  



为天下中师生立传 

为天下中师生立言


第120期



本期导读


乡愁故事

王世春(贵州)|苗乡酒客

【通知公告】

投稿须知


\ | /


作者简介


王世春,苗族,1952年生,贵州省榕江县人,1974年7月毕业于榕江师范学校,1987年7月毕业于贵州教育学院中文系。中学高级教师,贵州省作家协会、散文学会会员。曾出版纪实文学专集《人生驿站》和散文集《向晚吟》。



我与酒结缘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

那时,21岁的我,中师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深山苗寨小学教书。对我这个新老师的到来,学校特意安排了一餐“接风酒”,还请来了村长和寨老作陪。初来乍到,从不喝酒的我,勉为其难地端起土碗喝了一口,虽有点涩,但也不觉得十分呛喉。他们见到我能喝,酒兴更大了,于是觥筹交错,似要拼个一醉方休。这天晚上,我竟喝了两土碗酒,虽然也醉了,但这记忆里的酒的味道,却从此使我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粮食还十分紧张,老百姓口粮不足,自然没有大米烤酒。大山里漫山遍野都是麻栗树,一入秋,那麻栗树下便掉满了麻栗籽。聪明的苗家人捡麻来栗籽,用石碓舂烂了,过滤出淀粉,蒸熟之后,加了酒曲,烤酒。麻栗酒有点涩,也有点烈,喝多了还有点打头。但苗家人认为,打头的酒才是好酒,喝酒就要有晕晕乎乎的感觉才行。


土法烤酒


当老师的,隔三岔五要搞家访。苗家人爱酒,苗家人更淳朴好客。随便走到哪家,论酒不论菜,随便煮锅酸汤,炒半碗黄豆,烧一把辣椒,都要拉着喝两碗。喝了酒才有话题,喝了酒才能拉近感情的距离。渐渐地,我习惯了麻栗酒的滋味,酒量也提高了不少。

辅导区每个月都要轮流到某个村小集中开会或搞教学观摩,会餐时少不了也要喝酒。杀一只土狗,加上三两斤黄豆黄焖。全辅导区30来个公、民办老师也都喝个晕晕乎乎,伙食费当然是大家平摊。

1977年,我调到区中学任教。这年的初中招生要由中学派老师下去监考,我们一行五个老师跋山涉水来到了定威乡小学。热情好客的校长已经为我们准备好晚饭,宰杀了家里饲养的一只鹅,黄焖了一大锅,还请来乡长、书记作陪。上桌时,校长却说“唉,可惜没酒,走了好多家都没问到。”看着一大锅香喷喷的鹅肉却没酒,岂不遗憾?大家正在叹息之际,乡长说:“干脆去乡卫生院要两斤药用酒精来兑水,我喝过,没事的。”乡长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有的去要酒精,有的去烧水准备勾兑。这一餐,大家都吃得兴高采烈。大约是因为酒较少,或者说是因为大家的酒量都大,总之,喝了之后,虽然都觉得大脑发疼,但是居然都没出事。后来听说,有个地方因为喝了这种医药酒精勾兑的酒,死了好几个人,吓得大家直伸舌头,从此再也不敢这样做了。这是我一生中喝过的唯一一次用酒精勾兑的酒,记忆中的味道至今难忘。


酒坛里盛满的是情谊


这里是全县最边远的贫困山区,不通公路,电也才刚通。我们这所中学规模不大,全校也就三百多学生,20来个老师。学校的娱乐生活基本没有,最奢侈的教师家庭也不过就有台收音机。因此,每到周末,学校的男老师们就集中起来喝酒,这大概是唯一的消遣和乐趣了。说来也真有趣,每次喝酒喝到一半时总要划拳,而且是划“帮帮拳”,把喝酒的老师分为两帮,30岁以下为一帮,叫“狗帮”,30岁以上为一帮,叫“狼帮”。我们把这样的“酒战”叫“狼狗之战”,一帮出拳轮流打下去,哪一帮输了就得全帮喝酒。在不断的划拳过程中,我创造了一种拳术叫“押韵拳”,也有人干脆把这种拳用我的名字来命名叫“世春拳”。这种拳快出快收、拳出声到,而且辞令必须押韵,势如破竹、一气呵成。如“弟兄好、实在好、六位高升八马跑、三多才多四来了、五金魁首七子巧……”如此等等。这种拳的优势,一是节奏十分明快,要压得对方喘不过气,接不上趟来。二是要有韵律,对方光顾听着好听,顾不上出拳,势必方寸大乱,顺着你的路子走,岂有不输之理?因此,我所在的“狼帮”往往是赢多输少,即便是单打独斗,我也是占上风的多。后来这种拳逐渐流传开去,并且有“发扬光大”之势。


赶场天,地摊小酌


不光学校这样,区里的七站八所也是这样,喝酒成了大家周末唯一的消遣。也常有那七站八所的朋友到山窝里的学校里来找老师喝酒,不管是谁的朋友来,大家都作陪,但他们经常是“走着进来,扶着出去”,因为学校这帮老师太厉害了,有“四大金刚”“五虎上将”,他们喝不过。学校校门外有片草坪,喝醉了的朋友要在这里躺一会,待酒醒了才能回家,老师们就管这片草坪叫“醒酒坪”。

我在这所学校整整工作了十年,那时年轻力壮,“抗酒力”强,这十年可以说是我喝酒的“鼎盛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老百姓的生活条件一下改善了不少。稻田里的粮食够吃了,地里的苞谷除了喂牲口外,就用来烤酒。渐渐地,麻栗酒被淘汰了,改喝苞谷酒,苞谷酒毕竟是粮食酒,口感和营养成分比麻栗酒强多了。

国家的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物质供应依然十分匮乏。眼看就快到春节,本校刘老师邀我合伙去外地买年猪。他说,他已经跟主人家定好了的,猪不大,就百来斤活猪,杀了一家能分三十来斤肉,我答应了。

买猪的地方叫加两村,离学校60多里,寨子建在一个大山梁上,是个三、四百户人家的大苗寨。这里地处月亮山腹地,边远高寒、交通不便,是榕江县极贫困的苗族村寨。冬天白日短,我们早上出发,走走歇歇,到加两村时已经是暮霭沉沉,炊烟缭绕。


酒客不分男女


卖猪户居住着一间低矮破旧的木屋,屋里被烟火熏得漆黑。那时这里还没通电,一个大火塘燃烧着几段木头疙瘩,火塘边是一张自己打制的木床,床上铺着稻草和竹席,几块黑乎乎的破旧棉絮扔在上面。女主人弄了菜,放上盐和半碗糟辣酸,盛了一盆,再炒上半碗焦黄豆,这就是我们的晚饭菜了。男主人很盛情,还用葫芦瓢舀来一瓢泡酒,我从没喝过那样的酒,反正还夹着谷壳,边喝边吐壳。但这餐饭给我的印象极深,是我一生中吃得最香的,是累了还是饿了?那酸汤泡饭竟吃了三大碗,那带着谷壳的泡酒也特别好喝,只觉得甘甜爽口、唇齿留香,喝后余味无穷。当然,这个当年贫困的苗寨,后来随着国家的日益富强,特别是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摆脱贫困奔向小康。但从那以后,我却再也吃不到这样让人回味的饭,喝不到这样的泡酒了。

进入九十年代后,我调到县城工作,喝酒的机会也更多了。不过这时不喝苞谷酒了,主要喝的是当地人自家烧烤的米酒,绝对的原生态。那米酒醇香温和,度数不高。本县农村米酒品种多样,烧烤冷却后直接喝的就是一般米酒。重阳节酿制的叫重阳酒,重阳酒如泡上桂花,就叫桂花酒,喝时桂花香味四溢,口感极好,但后劲大,喝多必醉。每到五月杨梅红,农村还酿制杨梅酒,那杨梅酒酸中有甜,甜中带酸,酸甜适度,很是爽口。

水族地区群众还酿制一种风味独特的米酒,俗称“水家米酒”,据说是采摘山上近百种草药做成酒曲后酿制的,此酒集养生保健医疗为一体,口感极佳,常喝还有养生保健医疗之功效。

此外,米酒还有籼米酒和糯米酒之分。顾名思义,用籼米烧烤的叫籼米酒,用糯米烧烤的就叫糯米酒。糯米酒比籼米酒要卖得贵些。


黔人好酒更好客


几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退休后,我学会了钓鱼。远离城市的浮华和喧嚣,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置身于花香鸟语的世界,甚觉心旷神怡。每次出去,一般三、两斤总有收获,回到家来,将鱼刨了,或煎或炸,或炒或煮,喝上两杯家酿米酒,享受人生、品味生活、怡然自得。有时难免还叫上几个亲朋好友来家共同享用,大家边喝边聊,更是其乐融融。

喝了几十年的酒,舌尖上留存着各个时期酒的味道,也留下了各个时期的印记,难免对酒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如今,省内各地的好酒比比皆是,蜚声在外,如前所说,就连民间寻常百姓人家,也多会制酒酿酒。贵州人热情好客,不能一日无酒,在今天众多琳琅满目的文化品牌中,贵州酒文化占有极为重要的一席之地。随着贵州旅游业的井喷式发展和“村BA”、“贵州村超”的火爆出圈,国内外游客和四海宾朋蜂拥而来,更离不开贵州的酒文化。因此,宣传贵州酒、传播贵州酒文化是每一个喝酒抑或不喝酒的贵州人的神圣职责。

(本公众号除向作者支付一定稿酬之外,还开启打赏功能,打赏费全部发给作者本人。)







【通知公告】


投稿须知


      一、从2024年1月1日起,每周发布一期,稿酬不变。
      二、佳作必发,要求原创(没有登过别的公众号)。
      三、体裁限于散文、小说、人物故事以及书法、美术、摄影作品。
      四、内容可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不再限于中师的人物和故事。
      投稿邮箱:1603526215@qq.com
      联系电话:18085130406




广告推送内容与本公众号无关


天下中师生
为天下中师生立言,为天下中师生立传,让天下中师生讲述自己的故事,为出版《天下中师生》丛书筹集稿源,让后人记住中师生的历史。作品一旦发表,将给予适当的稿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