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下中师生立传
为天下中师生立言
第150期
本期导读
【乡愁故事】
蒋翠|母亲的智慧
【文友互动】
互动内容:王瑶《吴哥之旅》 | 杨胜凡《一个中师生的人生经历》 | 李锡琴《邹荣连,一个曾经的民办教师》
【通知公告】
投稿须知
作者简介
蒋翠,1975年生,中国农工党党员,安顺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安顺开发区宋旗学校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书法作品曾获安顺市“巾帼风采”美术书法作品展一等奖、“金海杯”贵州省第四届行草书大赛优秀奖,“山城杯”安顺书法临帖与创作大赛优秀奖,纪念王若飞诞辰110周年书法绘画大赛三等奖;入选贵州省首届“百里杜鹃”杯书法篆刻大展、贵州省“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书画摄影展”“知书达礼——贵州女子书法公益作品展”。
★
我的母亲88岁,婆母96岁,都是高龄老人。每当看到许多老人相继离世,我的思想压力很大。好在两位老人耳聪目明,神思旺健,行动自如,内心稍稍有几分慰藉。
1980年全家福(大伯居中,父亲居右母亲居左)
她们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村老人,遭遇坎坷。
我的母亲17岁出嫁,18岁为人之母,一生生了10个孩子,存活了5个女儿、一个儿子。父亲与母亲同岁,但身体健康状况不好,后来做了国家工作人员,所以母亲从17岁到65岁都是家里的主要劳力。母亲常常说,她是放下担子就生孩子。
作者书法作品(一)
母亲不仅辛劳,心里也是心酸的。据说年轻时小有文化的父亲很是不满这门包办的娃娃亲婚姻,走上工作岗位后曾一度想离婚,只是迫于奶奶的压力才维持了这个家庭。
父亲母亲在思想文化感情上都较难交流。母亲的情感是荒疏的。好在一群儿女的牵绊,他们走过了青年,进入平稳的中年。可是父亲身体状况每况愈下,50岁那年就撒手人寰。那时我们姐弟5人,只有大姐成了家,最小的只有7岁。
1971年全家福(奶奶居中,父亲居右,母亲居左)
父亲去世后,二姐三姐随母亲在家务农。四哥、小妹和我随大姐在城里读书。后来,二姐三姐相继出嫁,我们三个读书娃相继升学、就业。50出头的母亲就成了孤单的空巢老人。
作者书法作品《二)
大姐曾多次动员母亲到县城生活,给我和小妹做“陪读”,同时也有利于姐姐姐夫照料多病的她。但母亲就是不愿离开她的老屋、她的土地。
母亲最盼望的就是寒暑假,我们回家是母亲欢欣的日子。而每当我们开学返校,母亲常常两三天吃不下饭。母亲常说,她老了,干不了多少活,挣不了多少钱,只希望守着这个老巢,让儿女们累了、倦了可以回来。有个老娘,就有个家。
终于,五个儿女都有了自己的家。母亲在65岁那年为了带孙子,住进了县城四哥的家。但是,每逢节假日,或村里人办红白喜事,她都要回老家小住几日。17岁的孙子住校后,82岁的母亲又回到了老家。是的,母亲就是这样说的,老家那她辛苦筹建的老瓦房才是她的家。
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老屋
我们曾一度对母亲回老家独居深表担心,担心她省吃俭用拖垮身体,担心她三病两痛无人照顾,同时也担心左邻右舍说我们的闲话,把孤零零的老人丢在乡下。
直到那次,母亲在我家住了几日之后,我开始理解母亲了。
父母合影(中间为小妹)
母亲在女儿家,本该是自由自在的事,她却像一个被关了禁闭的小学生。周边的超市、街道她不想逛,电视也不想看,觉得闷死了,只好百无聊赖地坐在沙发上打瞌睡。有时见我在刷手机,母亲揺头叹气地说:“手机上有什么新鲜事,值得你整天盯着看?做点家务也好啊!”手机里的世界,母亲自然不懂。
我9岁随大姐进县城读书,20岁进大学,23岁进镇上中学教书,一直就喜欢过清静简单的读书、写字、听音乐的生活。然而婚后由于买不起商品房,便在夫家自建房居住。妯娌、婆媳、邻居,三五成群,家长里短,让人感觉很不自在。我是老师,每天除了上课,还有课要备,有作业要批改,没有时间和她们应酬,也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有时你在备课,窗外却传来一阵嘻笑,聒噪得让人心烦。
母亲和她的外孙们
村里办酒是我最难熬的时光。每逢红白喜事,妇女们系上围裙,戴上袖套、手套,穿梭在人群中,杀鸡洗鱼,捡虾剥蒜。丈夫有权势、儿子有出息的更是颇为能干,声音响亮,笑声爽朗,姿态高调,十分自豪。而此时,作为教书先生的我,显得蠢笨与多余。几年后,我终于买了商品房,逃离那尴尬的环境,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张家与李家。
可是,母亲与我不同。她自小在农村长大,17岁就来到夫家的山村。她不识字,不会读书看报、听收音机,也不会玩手机。她的信息来源是妇人们的家长里短。她爱热闹,爱农村的酒席,爱农村的传统节日,爱当地的民风民俗,上山供山神,村口供土地爷,庙里拜观音,祭雷神,求雨神……那才是她的生活。
2023年全家福
我这才明白,母亲为什么不愿意住在儿女家,无论是省城、市区还是县镇,甚至也不愿意住农村的二姐、三姐家。八十多岁的母亲,有她自己独立的内心世界,喜欢住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屋老家。
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地与亲朋邻居无障碍地交流交往,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按自己的方式惬意地度过自己的余生,人生,多好。没有文化的母亲,她有自己的人生智慧。
母亲的晚年,是幸福的。
2004年7月于安顺骏园居
长辈五妯娌
后 记
我的母亲陈叔珍,1936年生于贵州安顺市普定县城关镇后山村。兄妹五人,母亲排行老二。三个舅舅有文化,但母亲是文盲,扁担大的一字也不认识(她自己这样说的)。可是母亲的口语词汇很丰富。我家兄妹六人,我排行老五。
★
(本公众号除向作者支付一定稿酬之外,还开启打赏功能,打赏费全部发给作者本人。)
★
王雪:只要你还在微笑,这个世界回报你的就一定是微笑。作者以柔软的心进行一次慈悲旅行,收获了光。
梅边:有大悲悯情怀。描述细致,感悟深刻!
乌蒙一叶:“不管过去经历过什么,也不论未来等待着的是什么,只要你还在微笑,这个世界回报你的,就一定是微笑。微笑,就算身陷地狱,也是盛开的莲花。这正是高棉微笑的魅力所在。”生活即是心态,再苦再累,微笑就好。
百事可乐生:王瑶女士的《吴哥之旅》告诉我,那些贫穷的人很富有,他们的心灵深处有一种特别神圣的东西,有了这种东西他们就会感觉到满足,就会微笑。正如文中所言:“不管过去经历过什么,也不论未来等待着的是什么,只要你还在微笑,这个世界回报你的,就一定是微笑。微笑,就算身陷地狱,也是盛开的莲花。”在我们这些旁观者看来,很苦难的那些人并不觉得自己有多苦难,并不是他们自身当局者迷,而是内心深处一直微笑着。我们是不是该普及一下这种心态——不,应该是一种精神!
(《吴哥之旅》,作者王瑶,本刊第149期)
————————————
寒冰疯话:1979年参加高考,乡村教师,职称受阻,不甘寂寞,努力抗争……同龄人的故事,遭遇相似,就像刀郎在成都演唱会上唱《手心里的温柔》时,万人含泪同唱一样,产生了共鸣。第二人称的叙事手法,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本文的抒情性和亲切感。点赞!
杨正玉:挨过深夜痛哭,尝遍苦辣酸甜,便化成你奋斗路上的磨刀石。每一次挫折都是成长的阶梯,每一滴汗水都是拼搏的见证。在这一往无前的奋斗历程中,你始终怀揣梦想,砥砺前行。哪怕风雨交加,也绝不退缩,只为迎接那属于你自己的璀璨未来。在杨胜凡同学的人生路上,让我读懂“毅力”是什么意思了。
海力:这书法绝了!赞!
茉莉花:我的同学,你是我们的骄傲。你不甘落后,勇往向前,强!
王雪:透过杨老师的字句,感受着他中师生的生活,也回忆自己的当年,很多中师生并不止步当前的知识,而是不停向前。
龙雨:老同学的人生历程,本人同感,坎坷挫折相似,乡村教师,一线耕耘,职称受阻,砥砺前行。文词功底深蕴,采用第二人称叙事,有如促膝交谈。特别书法作品美轮美奂,绝极了!点赞!
(《一个中师生的人生历程》,作者杨胜凡,本刊第148期)
—————————————
柏志祥:李老师的文章,让我又一次回忆起过去的那些人那些事。民办学校各地开办时间不同,有早有晚,我们活龙村是1964年才开办的,是借用一间民房。民办老师叫熊仲书(可惜已去逝6年了),羊昌乡凯城中学初中毕业,和我既是同学又是同一个生产队。民办教师没有工资,由生产大队秋收以后称一定数量的稻谷作报酬,我们这边一般是800到1000斤。那时,只要你想读书,年龄大点不是问题,一个级年龄相差五六岁是常事。
二零一八:最质朴的文字,真情实感的写作,以一位民办教师的故事为主线,展现了那个年代民办教师群画像和高尚无私的气质。一篇触动心灵的好文,拜读+学习。
祈静斋主人:当年的民办教师,筚路蓝缕,勇为侧翼。他们竟以女娲补天的勇气,凭着贫困之身、柔弱之力,扶住了曾经摇摇欲坠的教育大厦。向他们致敬!
王雪:当年的民办教师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摸索着前行,成就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未来。——我很赞同这句话。
诗酒自娱:我就是一个民办教师,不过是城里的,条件要好一点。我是1962年开始踏上民中讲台的,干了18年“转正”。谢谢李锡琴为民办教师立传,也向此文主角致敬!
大宝:是该写一写这样的文字了,为新中国付出的,我们怎能忘记?
(《邹荣连,一个曾经的民办教师》,作者李锡琴,本刊第146期)
★
【通知公告】
投稿须知
一、从2024年1月1日起,每周限发一期。
二、佳作必发,要求原创(没有登过别的公众号)。
三、体裁限于散文、小说、人物故事,可刊登少量书法、美术、摄影作品。
四、内容可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再限于中师的人物和故事。
五、文章发表之后,阅读量上千即付稿酬(每篇200元),打赏费也全部转给作者本人。
六、文责自负。
投稿邮箱:1603526215@qq.com
联系电话:18085130406
广告推送内容与本公众号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