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下中师生立传
为天下中师生立言
第111期
本期导读
【乡愁故事】
赖加福 | 甜糯的乡村
【通知公告】
征文已经结束 平台与你同在
【通知公告】
征文已经结束 平台与你同在
“天下中师生”大型征文活动已经结束,感谢你的支持和参与。我们将继续保留这个平台,打造我们的精神家园。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从2024年1月1日起,每周发布一期,稿酬不变。
二、佳作必发,要求原创(没有登过别的公众号)。
三、体裁限于散文、小说、人物故事以及书法、美术、摄影作品。
四、内容可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不再限于中师的人物和故事。
投稿邮箱:1603526215@qq.com
联系电话:18085130406
\ | /
★
作者简介
赖加福,1991年毕业于江西省瑞金师范学校,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辽河》《散文诗世界》《教师博览》《教师报》《江西日报》等报刊,2021年出版散文集《饮一江湘水》。
★
这里是地处赣南丘陵腹地的龙化村,武夷山余脉如巨蟒在此横亘绵延,一东一西隔河相望,做了村庄坚实的绿色屏障。南北两头的豁口,一条贡江携带着岁月的风霜,绕过村庄的脚踝奔向赣州。这个有数百年历史的村子,仅有萧、赖两大姓氏家族,共500多户人家,2600多人口,在庄口镇也算大村了。赖氏宗祠保存300年的漕运碑证实,龙化自古是会昌、寻乌、安远等河东片区通往赣州府的水上交通要道。当年,依山傍水的龙化村静默于蓝天下,不动声色地观望着贡江之上船来船往,将当地盛产的竹、木、粮、豆等运往远方,惬意地安享水运发达所带来的繁华。
年关逼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陆续返乡过年。村子像刚刚吸饱母乳的婴儿,精神头倍儿足地兴奋起来,热闹起来。空旷冷清大半年的家被亲人团聚的幸福填满。欢乐长了翅膀,在屋场上空四处飞扬,丝毫不管不顾北风还在肆意横行。
随之热闹起来的,还有萧氏和赖氏宗祠。宗祠,是一族人的根系所在,历来受到祖祖辈辈客家人重视,在族人心中占据重要地位。龙化的萧氏宗祠和赖氏宗祠都是当地规格最高的建筑,其造型古朴厚重,恢宏大气,占地面积宽广。人们在祠堂里祭祀祖先,延修族谱,商议大事、操办族人的红白好事,为获取功名的族人举行庆典等。临近新年,人们早几天就把宗祠收拾整洁。这里会迎来一拨一拨祭祖的宗亲。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都将火烛通明,香烟袅绕,人影绰绰,爆竹声声。
除夕那天,宗祠披挂上红色春联,站在冬阳灿烂的光辉里。已经有村民提着备好祭品的竹篮,陆陆续续从各自的家里出来,走过屋场与屋场之间的水泥小路,走过路旁长着杂草的田坎,走进灵魂居所的祠堂。祭祖的人群在村庄穿行,使乡村有了一道流动的风景。小孩跟在大人屁股后面,到祠堂门口,便在空坪找寻散落地上的爆竹玩去。过年对于孩子们是最开心的时刻,可以尽情地吃喝玩乐。
香烛点燃了,火红的烛光照亮人们的脸庞,也照亮人们怀揣希望的心田。祭品摆上了,除了常见的鸡鸭鱼肉、果饼、酒水等。家家户户还特意敬上一碗软糯香甜的灰水米果。
灰水米果是专门为祭祖准备的,平时一般不做,只有逢到春节、清明、中秋这样大年大节的重要日子,家家户户才会特别“大操大办”。据祖辈相传下来的说法,用灰水米果祭祖,才能表示后代子孙的诚意,求得祖荫庇佑,保得人丁兴旺,宗族发达昌盛。所以,在当地,灰水米果还被誉为“添丁米果”。与中国传统最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思想息息相关,不用说,灰水米果在龙化人心中有非同一般的分量。
岁月多么无情,将世间万物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岁月又是多么深情,把太多的情义以某种特别的事物,鲜活地长存于世。而灰水米果便是龙化人祖祖辈辈的精神给养。
村里的老辈人说,龙化萧氏做灰水米果的传统已经有500余年。据会昌县《萧氏族谱》记载,早在十七世纪初,龙化村萧氏开基祖伯淇从吉安泰和县螺溪镇禄冈迁居至于都县于阳乡,短期居住后又迁至会昌县庄口镇龙化村,向土族蓝氏购买土地置业,在萧屋安居乐业。伯淇子孙进驻龙化后,也带来了客家黄元米果的制作技艺,逐渐演变成现在的灰水米果。
灰水米果受到老百姓青睐,不仅当地的赖氏家族纷纷学习到做灰水米果的技艺,还通过通婚等形式,由外嫁客家女子传至会昌县的白鹅乡、于都县的禾丰镇、铁山龙镇、靖石乡等地。
节日头几天,主妇们就开始为做灰水米果操上心了。为了获得灰水,她们换上一身旧衣服,带上柴刀和禾杠一早就出门。主妇们要进山砍“甜叶子杈”。这种多年生灌木的枝叶,是制作灰水的天然原料。
腊月寒冬,山上的很多树木已经枯黄凋零,但甜叶子杈却摇曳着翠绿的叶子,精神抖擞地站在山岭岽脑任由寒风摩挲。因为每年都要来砍几次甜叶子杈,主妇们轻车熟路,不需费多大功夫就找到它们。伸手摘下一二片叶子放进嘴巴,一股甜丝丝的滋味从舌根冒出来,惹得主妇们内心一阵欣喜。一番手起刀落后,两捆甜叶子杈被主妇们挑回家,摊开在阳光底下晒干,以便在干净的铁锅里焚烧,取其灰烬,用棉纱布袋包扎,再用开水过滤出灰水,便是制作米果的天然碱水。
大年除夕眼看就到了,烹制各种美食,成了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村庄里到处飘荡诱人的食物香味。主妇们已经在厨房里忙活了好几天。豆腐两天前就做好了,油果子也炸好了,接下来轮到做灰水米果。这是个累人又繁琐的体力活。不过,主妇们并不嫌弃这些,她们正沉浸在甜蜜的亲情里。
夜幕降临,村庄披上了黑色的大氅衣。星星点点的灯火,像草虫在夜幕上咬破的洞。主妇们忙完一天的茶饭,从米缸里量出几升早禾米,淘洗干净,加入事先预备的灰水中浸泡。隔夜浸米,次日即可制作灰水米粿。
米和树木,这些在乡村随处可见的事物,平日里与乡亲们朝夕陪伴,这一次将经历华丽蜕变被隆重请上节日舞台。
第二天早饭后,主妇们开始招呼自家小孩:“走,推磨去!”推磨,就是用石磨将浸泡好的米和灰水一起磨成米浆。石磨就在大门前的屋檐一角,平时闲置在那,无人问津,只有几只老母鸡偶尔会跳上跳下的玩耍。逢年过节做豆腐、做米果的时候,磨豆浆与米浆需要石磨出力。石磨有上下两个磨盘,丁字形的磨荡钩上面的那一横,逢中吊在一根圆木上,那个“丁”的钩,放进上磨盘的耳朵眼里,两人把着磨荡钩的把手,一人站在磨盘边添料。石磨转起来,隆隆的闷雷一样的声音传开去。米粒从磨盘中间的磨眼半把半把喂进石磨,经过它的咀嚼,磨槽里边堆积出细细的米粉浆。为了确保制作的米粿色泽金黄鲜艳,主妇们还要在料中放少许槐花。
米浆磨好了,主妇们把装满米浆的水桶挑回厨房。木柴在大土灶欢欢地燃烧,红色的火焰跌跌撞撞地在灶膛里左冲右突,不断舔舐着锅底。主妇一板一眼地操作,动作娴熟、沉稳。先是用茶油涂抹锅底,再将米浆倒入热锅,手上的功夫一刻不停,不断地用锅铲搅拌,以防止烧干锅。米浆在铁锅里受热煎熬,渐渐失去耐心躁动起来,最终与多余的水分脱离,成了胶状,被主妇们盛在脸盆请出锅,放到大簸箕上。稍凉后,几个主妇一齐上阵,米团被她们瓜分,拽在手里使劲搓起来,直至显出韧性十足。接下来人们还要根据个人喜好,将搓揉好的米团搓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做成手指粗细的条形状,有的做成三指手宽一尺长的米粿粄;有的像乒乓球一样大小的圆球;有的做成一个碗口大小的饼状;有的做成陀螺状,酷似清代官帽。还可做成大肚包,包入酸菜、豆角等。最后将做好的米粿放到蒸笼中蒸,大约半个小时即可蒸熟。出锅后的灰水米果,色泽金黄,质地黏糯柔韧,飘散着大米的清香。可蘸白糖或酱油辣椒水等直接食用,也可炒着吃,别具一番风味。
龙化灰水米果不仅仅是一种美食,还作为带来好运的“添丁米果”代代相传。即使是在日新月异发展的新时代,依然为人们所推崇。2015年,灰水米果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龙华村的一张市级名片。2021年4月,灰水米果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肖妈妈,还应邀到赣州市现场表演灰水米果制作技艺。有心的村民从人们喜欢的目光中看到商机,每逢圩日便制作一担灰水米果到集市上卖,很快就会被顾客抢售一空。有时候为了能够吃上灰水米果,还需要提前预订。谁也没有想到,如今的灰水米果摇身一变,成了推动乡村振兴、百姓脱贫致富的好帮手。富有现代意识的年轻人,将灰水米果搬上网络直播间,使家乡的美食流传到世界各地。至2021年,龙化村已经举办两届灰水米果节。用龙化村委干部的话来说,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龙化,知道龙化的灰水米果,让龙化的灰水米果走出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村子前头的贡江,日夜不停地奔向远方,却总有一些东西留在了岁月的河床,它像米果一样黏附我们的唇齿,像酶一样黏附我们的脾胃,像精神一样黏附我们的灵魂,深深根植于人们的血脉中。犹如母亲怀抱最初的温暖,脐带剪断了,却让我们梦里梦外经常遇见它。
★
(本公众号除向作者支付一定稿酬之外,还开启打赏功能,打赏费全部发给作者本人。)
广告推送内容与本公众号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