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很多小毛病又开始出来了——有人总觉得肚子不舒服,大便不成形;有的人膝盖、脖子、后背会发冷;亦或是双脚、脸部水肿,关节僵硬;还有的人说自己小便变得频繁……
这到底怎么了?究其原因还是阳气不足。
入冬后过多的摄入辛辣、油腻的热性食物会导致上火,消耗掉本来就不足的阳气,各种不适就会找上门;
而冷空气和湿气会使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收缩,且变得更加僵硬,从而增加了关节的摩擦和疼痛;
另外,冬天应该越来越冷才有利于收藏精气,但之前的天气一直偏暖,导致许多人无法在饮食和穿着上顺利进行藏精工作,收藏不利,让本就阳气虚弱的人状态更不好了。
有身体不适的朋友,这个时候可以吃点糯米,让脾肺温暖,气血旺起来,阳气自然足了~
糯米是植物的种子,而中医认为,种子类食物大多具有封藏的特性,这与冬季和肾的闭藏之性相契合。
也就是说,吃点糯米,就像是为身体的“根基”(肾脏)添砖加瓦,有助于肾脏更好地发挥其藏精等功能。
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糯米:暖脾胃,止虚寒泄痢。也就是说糯米能补中益气、健脾止泻。对于脾胃虚寒导致的食欲下降、拉肚子、胃痛等都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止泻方】糯米500克(炒熟),怀山药(干)50克,二药研末,每晨取半碗,加砂糖2匙,开水调服。
糯米色白,色白入肺,此外,糯米的温性和甘味可以对肺起到一定的滋养和温煦,有助于肺气的恢复和巩固,从而加强机体的卫外和抗病能力。
糯米的甘味有滋补作用,其营养成分能够补充人体的中气。对于体质虚弱、身体乏力、容易疲劳的人来说,食用糯米有助于增强体力,改善虚弱的体质。
但很多人会说“糯米吃了难消化,又怎能滋养脾胃呢?”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糯米的不好消化是有前提的,吃的多或者凉着吃!
首先,什么东西吃多了都不好消化;
其次,不难发现,像粽子、凉糕等糯米食物,一旦放凉,会感觉比热的时候更粘、更韧,这一团冷冰冰、粘糊糊的吃下去,胃拼命的蠕动都很难消化充分,自然负担就很重了。
另外,糯米制品很粘牙,很多人吃的时候就稍微嚼几下就咽下去了,咀嚼不充分,这也会给肠胃带来额外的负担。
因此,平时吃糯米,记得趁着温热吃,并控制一下食用量,亦或是换种吃法:
《本经逢原》说到:“糯米,益气补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粘滞,且利小便,以滋肺而气下行矣。”
也就是说,把糯米磨成粉,就不粘滞了,还能利小便,滋润肺部的同时还可以让气下行。
而把糯米粉做成饼,可以加一点酵母——酵母中的活性酵母菌可以分解淀粉和蛋白质,产生有益于身体的氨基酸,促进消化吸收;且糯米粉经酵母发酵后,淀粉颗粒糊化程度更高,更容易被胃酸包裹而快速消化。
紫薯糯米饼
食材:糯米粉150g、普通面粉25g、牛奶适量、酵母2克、紫薯3个、糖适量、白芝麻适量、温水150g左右。
做法:
①紫薯去皮上屉蒸熟,捣成泥加入牛奶跟细砂糖(能成型状态),然后将紫薯泥揉成团备用;
②糯米粉+面粉+酵母+温水,混合成面团,放一边盖上保鲜膜,让它发酵到两倍大;
③之后用切板分成等份的面团;
④搓圆,包入紫薯馅后像包包子一样收口拍扁,两面沾点白芝麻;
⑤锅烧热后刷油,然后糯米饼煎至两面金黄,按压饼皮回弹就熟了。
糯米黏是因为含有的支链淀粉多,这种淀粉的特点是经过熬煮、糊化之后会变得容易消化。
《本草纲目》中还记载:“粳米粥利小便,止烦渴,养肠胃。”
此外,煮糯米粥时可以加点小米——中医认为,小米味甘咸,性稍偏凉,有健脾和胃、清热解渴、养肾温中、补虚除湿之效,正好能中和糯米的热性,避免痰湿生成。
糯米经过发酵后,滋腻大大降低,消化率大大提高,且又带了一点酒的特质,能行气,可以将糯米本身补肾气、调动血脉的功力迅速引到全身,养血驱寒、化瘀通经。
材料:糯米500g、甜酒曲2g、凉开水
做法:
①将糯米洗净,放入干净无油的盆中加入清水浸泡2~24小时,泡至米很容易用手碾碎即可。
②用湿纱布托住米,放入高压锅中隔水蒸,上汽后小火8分钟关火。
③蒸熟后的糯米倒入干净盆中,让米自然凉透不能烫手。
④另外准备一小碗温水或干脆凉开水,将甜酒曲放入拌匀。拌入凉了的糯米中,并用手抓散糯米,装入干净盆中一层层压紧,用手在中间挖个洞。
⑤继续慢慢往洞口加水,一直加到水慢慢浸出米面,喜欢酒水多,可加多点水。
⑥盖上密封盖,外面用保温材料(如毛巾被什么的)裹上,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温度一般应在30℃~32℃之间,发酵36~40小时就可以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