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线市场很火,各种买卖舱位的微信群从原来一天不到20条信息迅速增加到一天200条,朋友圈里从来不卖舱位的朋友也开始挂各种现舱,依稀感觉2021年全民卖舱位的盛况重现。
市场好,舱位紧张,按说货代的春天终于来了,可是几乎所有的货代朋友都高兴不起来,感觉今年特别难。为什么会这样?
对于货代来说,有货量,有舱位,有利润才是好市场,三者缺一不可,可当下并不是“三有”市场。
已经有足够的数据表明市场是有货量增长的,对比去年同期和2019年都有两位数的上涨。可是,市场有增量不代表货代的份额会同比上升,这跟船公司如何对待市场有直接的关系。
前文已经讨论过船公司和货代截然不同的体感(船东:爆仓了 货代:货呢?),这里就不再重复了。5月开始爆仓,又是新合约季开始的第一个月,最新数据进一步延续和增强了之前的结论。
去年5月份(到港日)亚洲到美国的货代货量占比53%左右,到了今年5月份这一比例下跌至48%,足足少了五个百分点。以亚洲到美国一年1800万TEU估算,5%就是90万TEU,相当于每周货代“少了”17000TEU的货量。同一时间,亚洲到美国5月货量同比增长了14%。
船公司今年政策倾向于BCO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姑且不去讨论该政策“正确”与否,对货代的影响却是直接和迅速的。签的MQC少了就意味着舱位也少了,fixed运价的比例本来就不高,当市场即期价远高于fixed运价时,拿到fixed运价舱位的比例就更低了。
除了直接的货量少了以外(因为船公司签多了BCO的MQC总量),间接的货量也少了。到目前为止,美线爆仓并没有带来2021年那样的货量溢出效应。当前船公司对于FOB的中大客户还是基本给足了MQC的舱位,不像当年FOB的客户因为拿不够舱位发动工厂去市场上找,连进口量排名前10的超大型BCO都去找货代要舱位。今年签约的时候还担心运力增加而填不满船的船公司刚签完大量的FOB BCO 合约,完全没有意料到这波行情,也不确定能持续多久,当下并没有“掀桌子”翻脸不认人。2020-2022年期间因为拿不够fixed 运价舱位,很多客户跑去FMC告船公司,到目前还有很多官司没结。
当FOB BCO 情绪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市场没有大批的“溢出”货量,少了炒作的空间。还有一点也至关重要:货代的客户日子不好过。不管是传统贸易还是电商,对美贸易有多难,这点不用多说。虽然今年美线市场有温和增长,各种成本增加的情况下,卖价没法上去。原本美西运费1500,短短几个月内涨到7000多,中间多出来的几千美金很难传递到买家那里,卖家能扛多少,又能扛多久?卖家日子难过,货代自然好不到哪里去。货代垫资成本急剧上升,利润率却还下降了。
最后再想分享一点有意思的观察。在货代总体舱位变少的情况下,是否头部货代拿走了大部分的舱位呢? 从数据上看,并没有。
5月份亚洲到美国货量排名前10的货代货量同比下跌了6%,排名前25的货代货量下跌了1%。反而是排名101-200的货代货量增长了23%,排名前200的货代货量增加了8%,低于市场平均增速14%。看来,大有大的烦恼,小有小的优势。每家货代的货量变化差异非常大,这次就不点评了,等以后做货代排名的时候再说吧。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的观点和资料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和决定的建议,请自主决定您的行为。但凡通过本号与其它网站的链接而获得的其它网站提供的网上资料及内容,仅供浏览和参考之用。因客观条件限制,本号无法辨别真伪,请对相关内容自行辨别及判断,本号不承担任何责任。对于用户通过本号有关服务之广告、信息而购买或取得之任何产品、信息或服务,本号亦不承担质量保证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