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 | 乐研究、会合作,成为课堂小主人——以一年级《立定跳远》为例

文摘   2024-09-09 18:19   江苏  



乐研究、会合作,成为课堂小主人

——以一年级《立定跳远》为例教学案例


吴静娴 南京市力学小学



一、案例背景

教材分析:《立定跳远》选自省编教材“科学的预设,艺术的生成”一年级第二学期跳跃单元的第6课时。跳跃是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之一,是低年级基本身体活动的重要教材。一年级的跳跃,既是启蒙学练,又是兴趣激发。对学生全身骨骼肌肉的正常发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能有效提高学生腿部力量和跳跃能力,发展学生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本单元主要是连续跳跃动作的学习,本课立定跳远是本单元最后一课时,其动作是发展学生腿部爆发力和身体协调性,灵活性的有效手段,也是今后学习急行跳远动作的过渡。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模仿能力强。其集中注意力时间在20—30分钟之间,比起概念性地讲述更接受图文并茂的授课方式,自控能力不强,逻辑思维不发达。一年级的学生热爱运动,很喜欢体育。但对体育课的认识还不够,课上学习意识不强。对跳跃动作也有一定的了解,有强烈的尝试愿望,但还没有规范动作的概念。加上立定跳远动作比较单一,对学生动作的连贯性、上下肢的协调配合均有一定的要求,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2022新课标提出的体育学习从“以知识与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学生练习中如何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关注正确的动作方法,知道正确的动作要求,并按要求进行持久的练习是本人在本节课需要克服的难题。

二、案例描述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创设情景式教学,将呼啦圈变成荷叶,把操场变为池塘,青蛙吴老师带着一年级的“小青蛙们”,学习立定跳远的本领。为了让“小青蛙们”将本领学得牢固、扎实,青蛙吴老师带来了三个小任务。

任务一:看一看,老师是怎样跳的?

师提问:青蛙老师要展示今天学习的本领。请看视频,小青蛙们注意观察,青蛙老师怎么起跳的?怎么落地的?

生回答:双脚同时起跳、双脚同时落地。

组织学生练习:两手叉腰,一哨一动,进行原地双脚跳练习。

任务二:练一练,怎样做得更准确?

想要跳得远,跳得好,青蛙吴老师又带给学生三个小妙招:一摆臂、二起跳,三落地。青蛙吴老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摆臂、摆臂提踵的模仿练习、两人一组互助互评练习,四人学习小组交流与讨论,让学生们在体验中发现,“想要跳得远,手臂要快速有力地摆动、两脚要用力蹬地起跳,落地时要屈膝缓冲轻巧落地”。

任务三:赛一赛,我们的团队最棒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吴老师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立定跳远接力的团队大比拼。


身体素质趣味练:踏石过河

【力学园小故事:我的摆圈小妙招】

今天的体育课上,吴老师给我们玩了一个有趣的游戏,名叫“踏石过河”。这个游戏是将“小青蛙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地上摆四个圆圈作为石头,四人排为一列,依次跳入圆圈来“过河”,安全过河且最先到达“河对岸”的一组获胜。最后一只“小青蛙”负责将圆圈移动至前端供大家“踏石”,刚好我就是那第四只摆“石头”的“小青蛙”。

青蛙老师说,“踏石”的小青蛙很重要,“摆石”的小青蛙更重要,他们要动手又动脑。两点一线,直线最短,摆放路线要直。各个“石头”之间,距离太近速度会慢,距离太远,“小青蛙们”会掉进河里,不能安全过河。那我该怎么样摆放石头,才能让我们小组跳得又快又稳,拿到第一名呢?

在不断地试玩中,我想到我们大课间进退场的时候,我们四人小组的小朋友们也是一个点接着一个点的跨入,每个小朋友都能跨过,这是个合适的距离而且是直线。于是我就按照大课间的间隔点快速摆圈,既让我们组的“小青蛙”快速通过,又能防止掉入“河”中。我们小组配合默契地快速通过,果然取得了第一名!

放学回家后我立刻将这个趣事得意洋洋地讲给爸爸。爸爸说:“哈哈,牛顿被苹果砸了之后,认真思考发现了地心引力。你认真思考后赢得了体育游戏!”是的,我也发现了,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先思考再动手,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10)班 郭怀实)

三、教学反思

好奇心和探究欲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儿童是天生的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对比等手段,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创造着长大。

本课学习内容为立定跳远。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创设情景式教学,将呼啦圈变成荷叶,把操场分为池塘、陆地,小河两岸,青蛙老师通过不断地提问,引导小青蛙们在学会掌握双脚同时起跳、同时落地、屈膝缓冲,轻巧落地的动作时进行观察、分析,实验等研究。

1.做研究,需要仔细观察

  立定跳远不同于跨越式跳高等其他跳跃动作,该动作要求双脚同时起跳,双脚同时落地。在教学时,教师利用新媒体进行侧面两次示范,提醒学生重点关注起跳和落地时的动作。第一次试课时,发现学生在观察时,关注度不能集中在两只脚上。因此,后期教师将问题具体化,“怎样起跳?几只脚起跳?又是怎样落地的呢?”学生们在不断观察时,找到立定跳远要求我们双脚同时起跳、双脚同时落地。

2.做研究,需要紧密分析

学会双脚跳、双脚落的动作技巧后,教师提出“怎样才能跳得远”的问题,同时带给学生摆臂、蹬地、落地三个小妙招。通过组织学生分解动作练习、组内讨论,学生们基本上都能很快地想出需要借助腿部的力量。但是,跳得远不单单依靠腿部力量。教师让学生们自己尝试、对比“只靠两脚用力蹬”“两脚用力蹬地,上下肢协调配合”这两个动作,试一试哪个动作能跳得很远?在不断地尝试、分析中,学生们发现,除了要两脚用力蹬,上肢也是身体的一部分,上下肢的协调配合也是跳得远的重要因素之一。

3.做研究,需要付诸实践

最后,教师示范立定跳远的动作,让学生们听一听老师落地的声音。各个学习成长小组通过尝试、比对落地的音量,交流讨论发现落地后腿像弹簧一样有弹性,落地声音会轻。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验证性练习,听一听自己的落地声,再听一听同伴的落地声。在多次练习后,学生验证出“落地后腿像弹簧一样有弹性,落地声音会轻”是正确的理论。让我更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还得出,落地声音和自身体重、接触面积等相关。

其实,儿童也可以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去发现、去合作、去总结。作为老师,更多地成为指导者、陪伴者,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能力,帮助他们主动性成长,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编辑:陈源

审核:王蔚 张博

王蔚工作室


王蔚工作室
教育教学研究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