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差距效应”谈小学生跳绳
后进生的转换策略
李琪琪 南京市砺志实验小学
鼓楼区体育学科带头人
摘 要:在国家素质教育的环境基础下,跳绳作为一项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的运动,应该得到大力推广。“差距效应”在小学生跳绳教学中,利用两端的差距,充分调动学生的跳绳积极性,使得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文章讲述了“差距效应”在小学生跳绳教学中将后进生转换的作用,为今后跳绳教学提供更加高效的学练手段。
关键词:差距效应 跳绳 后进生 转换
一、“差距效应”的含义
“差距”是指一定范围内能力最强的与能力最差之间存在的差距值。“效应”是指一种因果现象的反映。在教学中的 “差距效应”就是指因为优等生与后进生之间存在差距,教师利用这种差距促进后进生进行学练,使得能力得到提升的现象。
二、“差距效应”对提升小学生跳绳技能的独特价值及现实意义
1.提升学生的兴趣
“差距效应”在跳绳教学的应用中,首先树立一个榜样。先让后进生看一下自己与优生之间的距离,通过不断练习逐渐靠近榜样以此获得成就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一定要学生一蹴而就,而是将目标逐级分成一个个小部分,通过努力一级一级进步逐渐缩小这个距离,将跳绳的具体数量值分成多个挑战目标,难度逐渐增大,后进生在此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挑战,逐渐追赶榜样,逐渐对跳绳产生了兴趣。
2. 强化跳绳的认知
因为运用“差距效应”在跳绳教学中将“差距”分为了一个个的小目标,每一个小目标的完成都至少对应了一个跳绳的技术细节要求,后进生在挑战过程中不断地强化每个目标对应的技术要领,而且进入到下一个目标必须是先完成前一个目标为基础,从而不断地提高了学生对跳绳的认知。
3.促进运动的技能
运动技能的形成一定离不开一次又一次的练习,运用“差距效应”的练习过程中,由于不断重复上一阶段要领,并只有将要领熟悉地运用于跳绳过程中才能进步,所以要求学生每个技术环节都练熟练了,重复练习,强化肌肉记忆,不断强化前一阶段动作要领,继而促进了运动技能的形成。
三、当下小学生体育跳绳技能学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相比于其他运动项目的教学方法,小学阶段的跳绳技能训练的教学方法存在一些不足,具体存在问题及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动负荷难控导致体能不足
在跳绳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很难看到每一个学生,这就对学生的自觉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样一节课,同样的学练内容,对于能够一直跟着练的学生来说强度足够大,能够促进其体能的发展。但是对于在课中会偷懒的学生来说,可能这节课的强度就不能达到提升体能的作用。后进生在此过程中由于对跳绳技术的不熟练,很难做到跟上教师要求,直接导致了体能没法得到提升,所以对于体育教师来说,跳绳学练强度的掌握变得尤其困难,后进生的运动技能形成也变得很艰难。
2.训练效果难准确评价导致信心不够
在体育课跳绳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训练效果很难给予准确的评价,特别是对后进生来说,这节课比上节课多了一个两个,教师没法判断是其技术的提高还是运气因素,所以在评价的时候难以准确及时地给予积极评价,在后进生那一块可能确实是技术得到了提升但是可能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鼓励及准确的评价,从而丧失信心,在心理上对跳绳动作的认知产生模糊。
3.学练方式单调导致训练兴趣不高
在小学跳绳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直观的看到学生的学练过程,学练教师一般会采用集体听哨练习的训练方法进行练习,然而这种训练方法形式比较单一,加上跳绳训练需要很大的体能,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疲惫心理,从而对跳绳的训练兴趣不高,在这过程中跳绳后进生更为吃力,由于前期对技术动作不够熟练,在集体的训练中多次跟不上大家,严重打击了后进生的积极性,导致其对跳绳训练提不起兴趣。
四、以“差距效应”提升小学生跳绳技能的教学策略
1.提高运动负荷形成运动技能
运动负荷是由运动的密度和强度组成的,运动能促进心脏和呼吸系统功能,增强肌肉强度和骨质密度,提高反应灵敏度,从而增强体质,但是小学体育跳绳中,同样的学练计划对不同人来说负荷不同,对优等生来说轻轻松松,但是后等生却是怎么也摸不到的高度,所以合理地提高运动负荷可以更好地促进后进生运动技能的形成。
对于小学生跳绳后进生来说,运动负荷不是唯一追求,对于后进生可以先放松其运动强度以形成动作技能为主,在“差距效应”转换中强调后进生的转换,先有了动作技术在运用强度的增加才能使后进生完成中等生的转化,在我的跳绳课堂中,对于每个跳绳后进生可以针对其指定不同强度。比如说,当你可以连续跳2个不断时,我会要求一分钟内完成10次连续两个;当你可以连续跳3个不断时,需要完成一分钟9次;当可以连续10个不断时,要求其一分钟2组。每个完成给予奖励,不断增加负荷,从而使后进生形成动作技能后还能逐渐增加运动强度。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景被称为第三老师,有了良好的情景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促进和提升的作用,基于此在体育教学当中我们就看准时机为学生学习创设自主学习的情景,在这种情境中忘我地投入跳绳的学习。
如在小学一年级的跳绳教学中,我运用“差距效应” 创设小蝌蚪找妈妈情境,学生需要一节课内完成不同等级的挑战,在这过程中,先将学生根据国家体质测试对于一年级学生跳绳分段,设置三个等级一分钟跳绳挑战,将学生分成优等生(发育齐全的小青蛙)、中等生(长出腿的小蝌蚪)、后进生(小蝌蚪)三部分,优等生作为蝌蚪妈妈,在课堂过程中完成自己任务之后帮助小蝌蚪才可以进行下一挑战;中等生需要自食其力完成挑战后能力突出者升级为小青蛙,可领养自己的小蝌蚪;后进生需要自己进行挑战,当无法完成时可向小青蛙求助,最后两人一起完成挑战。在这节课中由于情境有趣,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角色还可以通过挑战完成角色升级,学生在课中激动兴奋,对于跳绳也乐此不疲地进行练习。
3.直观技能评价提高动作认知
“课堂评价驱动课堂学习”只有设计合目标、能理解、有挑战、可展开的评价任务,才能更好地驱动学习。当评价任务进入课堂现场之后直接推进教学,驱动学习。所以在小学跳绳的教学过程中准确地评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提高对动作的认知。
如在小学一年级的跳绳教学中,我运用“差距效应” 建立直观技能评价,类似于武术段位制,明确等级标准,以前评价跳绳的时候是根据国家体质测试标准划分学生等级后再进行评价,现在我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后进生制定了一套弹性评价,每一个评价整队跳绳的一项能力,比如一个学生一个跳绳都不能完成但是可以单独完成连续双脚跳跃动作,我评价其为无绳跳二级运动员;当他完成无绳摇腕连续跳时定为无绳一级运动员;当他完成无绳摇腕连续跳30秒30个定位无绳运动健将,以此类推,直至跳绳后进生能够挑战到拿绳一分钟19个,完成后进生向中等生的转换。每一个称号都对应了一个小技能,在此过程中,学生每挑战下一级时肯定要熟练上一级的技术要领从而提高了小学生对于跳绳动作各个技术的认知。
五、结语
综上所述,运用“级差效应”根据每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制定,可以从兴趣、认知、技能多个维度对后进生的跳绳进行训练,每个后进生都能够切身感受到跳绳的魅力,进而实现小学跳绳训练的良性发展,让跳绳成为学生的爱好,最终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从而使其心理和生理上进行转化,根据每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定,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跳绳优等生。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黄善娟.以大带小,携手成长-通过“大带小”发展幼儿园小班自我服务能力[J].家教世界,2019.
[3]王大中.体育分层教学模式的意义、设计与实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4]张菊荣.评价驱动学习[J].体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04.
编辑 | 任敬
审核 | 王蔚 杨志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