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博士可以做秘书监,因为他的下编没有了

文摘   2024-12-04 22:11   北京  

《宗义略讲》007·025

宗因喻的格式是一个为辩论而“生”的模式,它先把“违他顺自”的一个论题先抛出来,直接告诉你“你应该承认它”,然后给出理由……西方逻辑的三段论结构则正好相反,三段论是把结论放在最后——因明的这个“宗”对应三段论的就是结论。

还是拿前面说的“声是无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来举例子,三段论的格式就变成了——

大前提:凡是造作的,都是无常的;

小前提:声音是造作的;

结论:声音是无常的。

如果我们把“喻支”展开为“若是所作,见彼无常,如瓶”,那么我们可以发现,三段论的次序和因明里宗因喻的次序是正好颠倒了过来。

前面“违他顺自”的意思是,你立的观点,一定是对方不同意而你同意的。如果你立的观点对方是同意的,那你这个辩论就没有必要了——你给的推理不存在说服对方的功能了。这个“违他顺自”是因明(宗因喻格式)立宗里的要求,三段论里面则没有这个要求——只要答案正确,管他违不违他、顺不顺自。

所以三段论和因明在小地方也有不同的,三段论的背景是从已知推导向未知,因明则首先服务于辩论场。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编)》介绍了中国先秦哲学里的墨辩、惠施、公孙龙子等诸家,这就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先秦的逻辑学的发端。现在说的“世界三大逻辑学发端”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印度的因明学、中国的名学算是并称的。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和他《白话文学史》一样只有上编,于是一直被人笑话,章太炎的高徒黄侃就编了个段子嘲笑他,说“胡博士才高八斗,在古代可以做秘书‘监’,因为下编(下边)没有了。”

这好像也符合英明的宗因喻格式哦:

宗:胡博士可以做秘书监

因:胡博士的下编(下边)没有了

喻:若是下边没有了,都要做太监。

哈哈……文人很损的。

因明学传入大唐(之前也有传入,如《顺中论》里完整出现有“因三相”,等,但玄奘法师传入的因明学是带着学科建设和知识传承的)主要是因为玄奘法师。后来民国时,学界(以章太炎、梁启超为代表)想要在传统中找回自信,猛然发现玄奘法师传来的因明学和法相唯识学是既有逻辑,又有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完全不输给古希腊的哲学体系……于是民国时期唯识和因明成为一时的显学。


嘉祥观清
三论后学,嘉祥纯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