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广狭三义
文摘
2024-12-01 20:29
甘肃
《宗义略讲》007·022
答:因为此派主张,单单用应成的破式,就能使对辩者心中生起了解我方论点的比量,所以便如此称呼。”再次强调一下,释名,说的是名词的来历、得名的缘由,并不是定义,比如说,“用应成格式进行讨论的就是应成派吗?”显然不是。应成格式谁都可以用,自续派可以用,唯识派可以用,乃至世间人、外道都可以用,并不是只有应成派在用,只是说,“应成派”得名的缘由是因为用了这个“应成论式”或者称为“随应破”的格式。应成派又被称为“随应破派”“中观归谬派”的原因也是一样——学术界认为应成派擅长使用的“应成论式”是一个归谬论证的格式。我们先介绍一下因明,看看常用的因明(宗因喻的)格式和应成格式有什么不一样。“因明”,在佛教里被称为“五明”之一,“明”,就是学科、学问,《瑜伽师地论》说,五明就是菩萨需要掌握的重要的五个门类的学科:因明、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内明。因明,就是(佛教)逻辑学,“因”,就是“理由”,关于理由的学问,就是逻辑学。声明,就是语言学。印度的梵文太复杂,需要专门的学科建设……内明,就是佛教的学问。佛教自身称“内”,对其他的(宗教)则称“外”,那“内明”就是今天讲的“佛学”。“因明”,今天讲起来还有点复杂,关于它的“界限”,几百上千年都吵翻天了。他到底是不是佛教的?我们不妨来稍微梳理一下。1、广义的“因明”:广义的“因明”,其实就是逻辑学,就像“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并不限定为“佛教的科技”“佛教医学”和“佛教语言学”一样,“因明”,也是一个统称,佛教“因明学”固然是“因明”,外道的“正理学”、逻辑学、名学……也都是因明,都在“因明”的范畴里。介绍一下,“正理”,是古印度胜论派、正理派的逻辑学;名学,则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逻辑学,有墨子(《墨子》里有墨辩,非常完整的逻辑学)、惠施(庄子的好朋友)、公孙龙子(有《公孙龙子》传世)为代表,孔子也有“必也,正名乎!”的“正名”(厘定概念)的观点。2、作为佛教逻辑学的“因明”:狭义的、作为佛教逻辑学的“因明”,就限定了“因明”的范围,最可以代表这一思路的就是对玄奘法师翻译的《因明入正理论》这个书名的一种解释——以“因明”入(正理派的)“正理”,那么,这里的“因明”就是狭义的“因明”了,专指“佛教因明”、“佛教逻辑学”。3、作为佛教“量论”的因明:第三种,是一个翻译的错位导致的——汉传(如玄奘法师翻译的佛教因明文献)的“因明”,藏传历史上经常对应译作“量论”,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情况——当历史上的部分学者在争论“量论必须是佛教(的)”的时候,实际就被理解为“因明必须是佛教(的)”;或者相反,讨论“因明必须是佛教”的时候,心里想的是“量论必须是佛教”……,这就有点麻烦了,这如果不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是无法做出合适解读的。“量论”(这里指狭义的“量论”,广义的“量论”指知识论,如熊十力之想写作的《量论》),是佛教经部哲学(先暂时这么说,反正至少是陈那、法称的哲学),是陈那、法称的知识论体系,在这个经部知识论的体系中,按照今天的学科划分来说,有一部分叫“因明学”……这就类似于是在“经部哲学”下有一个二级学科叫“因明学”,那么,这个“因明学”的范畴就更窄了。我们给一个结论:1、广义的“因明”就是逻辑学;2、狭义的“因明”则指佛教逻辑学;3、最后一种,则专指经部(陈那、法称)的逻辑学,但有时候直接被“借代”为“经部哲学”。1、基于广义的因明学,则,因明和佛教是一个(两个圆)相交的关系:有因明是佛教(如佛教逻辑学);有因明不是佛教(不用于佛教的形式逻辑),有是佛教不是因明(佛教禅定),有不是佛教也不是因明(油条、豆浆)。2、基于狭义的因明学,则,因明是佛教里的一门学科——佛教逻辑学。3、作为量论的“因明”,是陈那、法称的哲学(的一部分),是佛教经部哲学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