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显现境、隐蔽境、极隐蔽境和现量、比量、圣言量的关系,有一个著名的偈颂和他们有关。
“比丘与智者,当善观我语,
如炼截磨金,信受非唯敬!”
这个颂子出自《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而《辨了不了义》里的这个颂子,在寂护的《摄真实论》3588颂——
tāpācchedācca nikaṣātsuvarṇamiva paṇḍitaiḥ |
parīkṣya bhikṣabo grāhyaṃ madvaco natu gauravāt || 3588 ||
莲花戒的《正理滴论释》——
“佛陀本人乐于如此说:比丘们哪,不要仅仅以敬畏心听取我的话,让硕学大德们检验它,如同金匠以三种方法--火烧、将它砸成碎片或以试金石划痕--检验它。”
署名圣天的《智心要集论》——
“如砍薪淘金,比丘或智者,
遍观我所说,非所取敬故”
马鸣的《佛所行赞》——
“是故当审谛,观察真法律,
犹如炼金师,烧打而取真。”
等中都有类似的表述。
所有类似的颂文中,都明确提到验证黄金的三种方式“炼、截、磨”,而这三者就是和现量、比量、圣言量相关的比喻。
“炼”,比喻现量——通过火(炼)来验证金子的性质,火是直观的检验方式,通过直接的证据来得到答案,所以用它来比喻现量(,观察的是显现境)。
“磨”,比喻“比量”——这里说的是通过“试金石”的磨擦,观察其间接证据,来验证是否为真金。通过推理观察到的,是隐蔽境。
截,就是切割,比喻“圣言量”——即珠宝商通过切割金器来检查是否为真金。实际上最后这一种方法并不独立于现量和比量。
这其中第三种“圣言量”,固然仍旧是基于佛陀的“圣言”,但他不是单纯的“相信”,而是“相信理性”。
现量、比量、圣言量作为我们三种知识来源,分别是:直观的、推理的和权威的。第三种,其实背后包含了“它和所有‘佛说’的不矛盾性”来验证的,他多数情况下也是一个“比量”——“不矛盾性”是一个包含大量推理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