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

文摘   2024-12-28 21:42   上海  
《宗义略讲》007·049

时下,有少数自认见解高明的人士说:‘显现的诸法都只是错误而已。’并且认为,(诸法)如同石女之子一般,根本不存在。于是认定‘毫不作意’就是最殊胜的实践。在这些人的身上,委实嗅不出丝毫应成派的风味。

其实这种观点一直存在,甚至还是很长时间以来的主流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世俗的存在是一种“错误”显现,认为世俗的本质是不存在,如石女儿,如方的圆。

这里我们帮大家复习一下,因为发觉很多人初中知识都丢到太平洋去了:“圆”的定义是“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正方形的定义是“平面内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所以不存在一个事物既符合方的定义又符合圆的定义。

石女儿、龟毛、兔角、骡胎、竹实这些在佛教的典籍里面出现的时候都代表不存在,我们用现代的方式就说“方的圆”、“只有一头的笔”。

这种“在世俗上也没有丝毫存在”的见解正是“失坏缘起”的断灭见,《土观宗义》说“一切内道皆许缘起都无差别”,内道说宗义者尽管对“缘起”有各自不同的界定,但都认同“缘起有”,而这里提到的这种“世俗毕竟无”的宗见则明确可以认为是佛教反对的“断灭见”。

说实话,这种观点和“差不多佛学”很有关联性。唯识也说“虚妄分别有”,世俗谛是有!虚妄有、如幻有,不是毕竟无!

这种“差不多佛教”的实践就变成了“毫不作意”,空见在他们手里变成了一种“修行态度”——“毫不作意”“不要执着”“汝但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你只要不被事物所捆绑,事物存在(或者不存在)又何妨呢?呵呵,“一切法自性空”的甚深空见终于成了谁都听得懂的“不要去管它……”。

说实话,这种所谓的空见,档次是很低的,但历史上一直在底层知识分子中间流行,为什么呢,因为不肯认真学习,再加上资质不够,自以为是!

南北朝时期的僧肇大师对此评论道:“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此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这种对《般若经》“一切法自性空”的解释叫“心无宗”,好处就是对修禅定有点帮助(“得在于神静”),坏处是把缘起给搞没了(“失在于物虚”)!

《宗义书》的作者们都(宝无畏王、土观)在批评这种“不作意+世俗无”,僧肇、吉藏、元康等汉地中观师(三论师)也在批评这种“心无宗”,认为是档次最低的解释《般若经》的宗派,僧肇等作为罗什门下的中观嫡系,认为“本无宗”才是中观正见——“本”就是旧译的“自性”,“无”就是“空”,“本无宗”就是承认(“一切法空”的“空”是)“自性空”的宗派。


嘉祥观清
三论后学,嘉祥纯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