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有境
应成派主张:依假名所安立之处——五蕴或四蕴而假立我,唯此假立之我是补特伽罗(一词所指)的事例;而且,补特伽罗全是不相应行。”
宗义书的叙事里,“有境”,包括心、补特迦罗、士夫量……
先说“补特迦罗”,补特迦罗是唯名言,这个名言的安立处是五蕴或者四蕴(聚)。这里的“五蕴或四蕴”,不同教材里的说法不一样,本书作者和色昧认为应该要强调“五蕴或四蕴”,法幢则直接说“五蕴聚……”,我?则认为都可以,哈哈。
说“五蕴或四蕴”的原因是,认为无色界无色,则无色界的“补特迦罗”就不是“五蕴聚”而只有“四蕴聚”了,所以要说“五蕴或四蕴”blablabla。他们说,你唯独说“五蕴聚……”的是没考虑到无色界的问题。
法幢系的回应是,无色界有定不?有戒不?定共戒、道共戒是戒,是戒就是色蕴里的“法处所摄色”,那么,無色界就不是没有色蕴哦,所以说“五蕴……”即可,不需要加上“四蕴”……
法幢系的回应的背景出自《杂集论》和《瑜伽师地论》,《杂集论》说:“由無色界粗色無故,略不建立色戒律儀”,这是说,无色界有细色,有定共戒(静虑律仪),所以不是全无色。不过这个说法相对比较冷门,知道的人比较少。《瑜伽师地论》里也有一个地方提到,我一下子找不到,但我写过文章的。
另外,在部派佛教里,分别论师也是许无色界有色的。玄奘译《大毗婆沙论》卷八十三说:
“谓或有说,无色界有色,如分别论者……”
这里的“分别论者”,就是饮光部、化地部、法藏部这一个系统的,今天的南传上座部很多观点和分别说部很接近,有说法南传是赤衣部,而赤衣部和法藏部有关……地域上说起来倒也差不多,汉传所持的戒律跟斯里兰卡有关,汉传用的《四分律》基本可以确定是法藏部的,而南传在历史上的根据地就是斯里兰卡……
承许“无色界有色”的,另外还有大众部,大众部的思想开放,胆子大,直接说“无色界有色,无心定有心”,这都是很有见解的说法——其实我们的说法也是,无色界有细色,无心定有细心。
不同学院教材的宗义书,对补特迦罗的所依事是“五蕴”还是“五蕴或四蕴”主张不同,大家可以依教、依理、依师承,自主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