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义略讲》007·053
“时下自负厚颜者,大经广论未久习,
为集名利而著述,徒自劳苦诚奇哉!”
“现在,那些无端自负又不自量力的‘大师’们,
尽管他们对大经大论都没怎么接触过,
却为了自身的名闻利养,勤于著作,
白白地做这些无益于自他的‘无用功’,真是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
哈哈,这样的“大师”在现代甚至更多。古代呢,精英阶层还牢牢掌握着话语权,今天呢,话语权在草根手里,而且是个人就能出书,大量的垃圾稀释了社会知识浓度,终于形成了“我出书,我可耻,我为祖国浪费纸”的局面。
佛教界一直以来都是这样,每个“时下”都有大量的垃圾文字冒出来,不过,同时存在的历史“现实”是,编纂《大藏经》时的入藏“审核”是掌握在顶级精英手里的,所以,大量的垃圾文字是被历史所淘汰的,只有一流的作品才“配”入藏……当然,到了(明晚期到清初期)《径山藏》(嘉兴藏)的编纂后期,只要有钱刻板就能印书入藏,终于可以在《续藏》《又续藏》《又又续藏》……里插进“我师父”写的文字了……
小时候就被老妈教育“要看名著”,因为通常意义上的名著都是被历史检验过的……佛教学习也是这样,大量的“装订成书的废纸”是没必要阅读的,读那些东西是浪费精力,就像你攥着块肥皂去摩包浆——找错了用功对象,就纯粹只是浪费心思、浪费精力!
我们圈子里基本上就是这样说:唐中期以后的“佛教典籍”基本都没必要阅读了,到了清末民国的时候才又有了一些可以传世的、可称为“著作”的东西。上次有一回,某个佛教论坛上,某岛的某学者兴致勃勃地介绍明代某不知名僧人的唯识注疏……LZ法师转过脸来(无奈+不屑+嘲笑地)问我,“研究这个有价值吗?”我回:“完全没有阅读价值……”!这种“没有阅读价值”的东西被拿来“研究”,就是一种矢上雕花的学术垃圾!
而《宗义宝鬘》《宗义建立》《地道建立》这些就是传世经典,是经典教材,值得大家一读再读,甚至我建议大家要把重要的部分要背下来。这种传世经典要多读多背,而其他无量的垃圾碰都别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