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子宫内膜炎(chronic endometritis,CE),是一种局部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理特征是子宫内膜间质浆细胞浸润。
图源:摄图网
多数CE女性无明显临床症状,少数只有轻微盆腔慢性疼痛、白带增多、异常子宫出血等不典型症状;由于其症状轻微,诊断和治疗的不明确性导致临床医生对CE难以识别及干预。
CE的病因复杂,既往研究发现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
1. 微生物感染
由于抗生素治疗对大部分CE有效,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CE是由微生物感染引起的。
公认的致病菌主要包括如链球菌属、大肠杆菌、 葡萄球菌、粪肠球菌、支原体、解脲脲原体、变形杆菌、 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阴道加德纳菌、棒状杆菌及念珠菌属等。
2.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盆腔炎会导致盆腔粘连,导致输卵管功能受损,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及输卵管积水本身是一种慢性盆腔炎性疾病,腹腔液中的炎症细胞和介质数量增加,引起免疫功能失调,进而在位子宫内膜的微环境也可能发生改变。
3. 子宫内膜息肉
研究发现子宫内膜息肉与CE显著相关,息肉使子宫内膜血管密度增加、管腔增厚和血栓形成损害血流储备。
4.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也会使子宫内膜表面上皮损伤,间质纤维化,血管生成过程受损;此外子宫肌瘤促使雌激素受体在子宫内膜腺细胞和间质细胞的细胞核中高表达,孕酮受体低表达,激素受体变化导致分泌性子宫内膜转化受损,说明子宫肌瘤可使子宫内膜发生慢性炎性改变。
5. 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病因外,CE也可能与宫腔粘连、放置宫内节育器、月经出血延长史、流产史和输卵管阻塞史等有关。
CE的诊断方法众多,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宫腔镜检查等;由于CE患者的临床症状轻微且缺乏特异性,病因尚未明确,诊断标准尚未统一。
图源:摄图网
微生物培养技术与分子技术是鉴定微生物的重要方法。
CE的主要病因是微生物感染,通过子宫内膜的微生物培养既可以明确病因,根据培养药敏结果又可以指导临床用药。但需要花费时间长,又因菌群过少或因留取宫腔标本在过程中容易被阴道微生物污染导致培养失败。此外,在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条件致病菌的优势生长造成误诊,因此目前临床并不推荐常规宫腔微生物培养来诊断CE。
分子微生物学是将子宫内膜组织用特定的引物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扩增从而鉴定引起CE最常见的细菌。
相较于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技术,PCR及对16SrRNA基因扩增技术通过高通量测序,能够鉴定出微生物的特定来源种属,即检测出的微生物更为全面,但其存在阴性预测值低,阴性不能完全排除CE,且无法区分急性或慢性炎症等缺点。
目前对CE诊断主要依靠宫腔镜检查及内膜病理活检(病理检查报告内膜间质发现异常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检查表现为CD38、CD138阳性等)。
2019年国际CE标准化工作组总结了CE在宫腔镜下的特征:①子宫内膜草莓状;②子宫内膜局灶性充血;③子宫内膜出血点;④子宫内膜微小息肉(直径<1mm);⑤卵泡期子宫内膜间质水肿。
其中,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子宫内膜基质中可见浆细胞仍是目前诊断CE的金标准。
然而,目前尚缺乏公认的CE浆细胞密度统一的诊断标准,每高倍镜视野下存在≥5个浆细胞及随机1个切面存在≥1个浆细胞是最常用的诊断标准。
临床上尚无统一的CE治疗指南,包括药物选择、治疗疗程、用药途径等并没有统一的方案。CE的治疗包括经验口服抗生素治疗、宫腔灌注等。
1. 抗生素治疗
口服抗生素是CE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多西环素、甲硝唑、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一线治疗用药是覆盖普通细菌到支原体的广谱抗生素——多西环素;用法用量:口服, 每次100mg,2次/d,治疗14d。
如果患者对多西环素耐药,可选用环丙沙星和甲硝唑联合治疗作为二线治疗,用法用量:口服,环丙沙星(每次250mg,2次/d,治疗14d)+甲硝唑(每次250mg,2次/d,治疗14d)。
2. 宫腔灌注
宫腔灌注是直接将药物注入子宫,药物可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缩短疗程的同时可提高疗效,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对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CE患者,或许可以考虑该方法改善宫腔环境。临床常用药物有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集落刺激因子、富血小板血浆、生长激素及抗生素等。
宫腔灌注目前处于尝试阶段,因此需要进一步评估宫腔灌注恢复CE患者子宫内膜功能和改善CE患者IVF-ET结局的疗效。
3. 益生菌
益生菌是维持微生物群稳态的关键,已成功用于治疗细菌性阴道病,服用益生菌治疗7d 后,细菌性阴道病症状消失,阴道微生物群恢复正常状态 。
因此推测,益生菌也可改善CE患者子宫内膜微生物的紊乱;益生菌的生物活性(抗氧化、抗菌、抗炎和免疫调节活性)可为维持和恢复子宫内膜状态提供有利条件。
目前益生菌在人类生殖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研究有待证明其在改善女性生殖方面作用和机制。
参考文献:
[1]林明媚,李蓉. 慢性子宫内膜炎对女性生育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华医学杂志,2024,104(20):1893-1897.
[2]黄千贻,曾中虹,杨一华. 慢性子宫内膜炎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J]. 生殖医学杂志,2023,32(8):1275-1279.
[3]杨凤娜,魏志玲,汪娟,等. 慢性子宫内膜炎诊断的研究进展[J].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23,15(4):3-6.
[4]王修竹,陈学梅,刘雪梅. 慢性子宫内膜炎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J].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23,50(1):102-108.
[5]严罗镓,金碧辉,舒静. 慢性子宫内膜炎与女性生殖功能的关系研究进展[J]. 浙江医学,2022,44(7):771-776.
[6]吴小华,冯政利. 慢性子宫内膜炎的诊断及生育相关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2022,42(6):637-641.
[7]王彦飞,倪亚莉. 慢性子宫内膜炎病因及抗生素治疗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2,38(8):625-628.
[8]舒思楠,叶红,刘程程,等. 慢性子宫内膜炎与生殖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J].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2021,41(10):893-897.
致:读者朋友
为了不让大家错过医会宝妇产视界
每个工作日17:30推送的医学知识和前沿资讯
下面教大家如何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推文:
点击文章开头上方“医会宝妇产视界”→点击右上角“…” →点选“设为星标 ★ ” 加上星标
这样就不会找不到我们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