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备「不孕」?建议做好这11件事,缺一不可

学术   健康   2025-01-30 09:00   江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以及环境的变迁,育龄人群的生殖健康正面临日益增多的负面影响。


不孕(育)症是一种低生育力状态,指一对配偶未采取避孕措施,有规律性生活至少12个月未获得妊娠,对女性称为不孕症,对男性则称为不育症。


图源:摄图网


不孕(育)症影响因素很多,包括生理因素、感染/遗传免疫等病理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行为因素等;其中大部分因素 ( 如感染、环境、行为因素) 是可防可控的。


在日常生活中,育龄期人群如何根据可防控危险因素从而采取干预措施?小编整理了近期发布的《育龄人群不孕不育防治临床实践指南(2024)的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学习!


对于育龄人群,哪些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不孕不育风险?

1. 吸烟:会影响卵泡发育、降低卵巢功能,还会使得受孕时间延长,吸烟妇女发生原发性不孕和继发性不孕的危险性会显著增加。


此外,研究发现吸烟男性少精子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吸烟者,且精子形态异常更常见。


  • 推荐育龄人群孕前3个月戒烟,并尽量避免接触二手烟


2. 饮酒:酒精对生殖细胞有一定程度的损伤,长期大量饮酒会损害女性生殖功能。


对于男性,大量酒精摄入对精液量和精子正常形态有不利影响,且更容易出现勃起功能障碍。


  • 限制含酒精饮品的摄入量(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要超过12g,相当于饮用53°白酒28mL、12°葡萄酒125mL或5°啤酒300mL)


3. 咖啡:摄入过多咖啡类饮品,会使得女性激素水平异常表达,输卵管细胞活动能力降低,影响受精卵着床。


  • 建议育龄人群孕前3个月限制含咖啡因饮品的摄入量(每天咖啡因摄入量不要超过400mg)。


4. 不良饮食习惯:促炎饮食包括精制碳水化合物、含糖饮料、油炸食品、红肉和加工肉类、人造黄油等,与女性不孕的关系日益密切。


  • 选择低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优先食用全谷类、蔬菜水果、白肉(如鱼、虾、贝类以及家禽),适量摄入豆类和坚果;建议以橄榄油作为主要食用油;减少红肉、加工肉制品和烧烤食品的摄入量。


5. 睡眠:昼夜节律紊乱和睡眠时间不足均会增加育龄人群不孕不育风险。


  • 保持规律且充足的睡眠时间,维持正常昼夜节律。


对于育龄人群,肥胖是否会增加不孕不育风险?

肥胖会引起内分泌紊乱,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HPO)轴失调,从而影响正常生育。


肥胖女性容易发生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水平能通过直接作用于卵巢并降低肝脏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的产生而诱发高雄激素血症。


高雄激素血症刺激脂肪组织雄激素芳香化,增加脂肪组织性类固醇储存,改变瘦素和其他脂肪因子水平,改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产生,影响颗粒细胞功能,多环节干扰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导致排卵障碍和月经异常。


图源:摄图网


同样,肥胖也会增加育龄男性不育风险,降低精液质量。与正常体质量男性相比,肥胖男性的所有精液常规参数均显著降低,其中精子浓度和前向运动力下降的风险最高。


  • 建议肥胖育龄人群在孕前减重:初步减重5%~10%(3~10kg)可能达到改善生育力的目的


  • 生活方式干预是肥胖的一线治疗方法,其次为药物辅助治疗;对于病态肥胖或BMI>35 kg/m2且同时患有肥胖相关疾病的育龄女性可在以上减重方式失败后尝试采用减重代谢手术。


哪些潜在的环境暴露会增加不孕不育风险?

1. 大气污染物暴露,尤其是PM2.5、PM10和二氧化硫暴露会显著增加育龄人群不孕不育风险。


  • 佩戴口罩、雾霾天气时减少非必要室外活动、室内空气净化等以减少大气污染物暴露。


2.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暴露显著增加育龄人群不孕不育风险。


  • 尽量减少含有双酚A的塑料制品暴露,尽量选择明确标注“不含双酚A”的塑料制品;选择不含三氯生的消毒剂、牙膏、洗发水等生活用品。


3. 全氟辛酸和全氟辛烷磺酸盐暴露可能增加育龄女性不孕风险。


  • 育龄女性尽量减少使用含有这些化学物质的不粘锅(特氟龙涂层)、方便食品包装和涂料等产品。


4. 有机氯类杀虫剂、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有机磷农药,铅、镉,高温以及电离辐射暴露均会增加育龄人群不孕不育风险。


  • 加强防护,尽量减少或避免相关暴露;手机、Wi-Fi等电磁辐射暴露有可能影响男性生育力,虽然证据尚不充分,但出于谨慎考虑,建议育龄男性尽量减少高频率、长时间暴露。


对于育龄人群,使用哪些药物会影响生殖健康?


1. 精神类药物(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和5α还原酶抑制剂(度他雄胺、非那雄胺)会影响育龄人群生育力。


2. 化疗药物会影响育龄人群生育力,具有生殖与遗传双重毒性,推荐患有肿瘤且需要化疗的育龄人群进行多学科会诊,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行生育力保存。


对于育龄人群,心理健康问题是否会增加不孕不育风险?


大部分不孕(育)症患者承受着极大的精神压力,长期存在心理压力,焦虑、抑郁和情绪紧张者发生不孕不育的几率会增加


  • 推荐向有心理健康问题的育龄人群提供心理咨询和正念干预以提高妊娠率;育龄人群可以通过瑜伽及音乐疗法改善心理健康问题。

END

参考文献:

[1]中华预防医学会生育力保护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 育龄人群不孕不育防治临床实践指南(2024)[J].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2024,44(12):1215-1234. 

[2]白符,刘畅,樊延军. 不孕不育防控策略研究进展[J]. 中国公共卫生,2018,34(9):1303-1305. 

[3]张冬梅. 女性不孕不育症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J]. 临床医学,2021,41(9):34-36. 

[4]应瑛,刘见桥. 肥胖合并不孕症的诊治[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4,40(6):618-623. 

[5]徐艳文. 高度重视不孕症合并内分泌疾病的规范诊治[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4,40(6):577-579.

[6]黄茜,邹彦. 女性不孕症病因及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3):332-334. 

[7]张帆. 不孕症病因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1):251-253.

声明:本文出自医会宝编辑部,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文并不能取代医生的专业诊疗意见,如有罹患,需前往专业医院检查诊断。

致:读者朋友

为了不让大家错过医会宝妇产视界

每个工作日17:30推送的医学知识和前沿资讯

下面教大家如何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推文:

点击文章开头上方“医会宝妇产视界”→点击右上角“…” →点选“设为星标  ” 加上星标

这样就不会找不到我们啦!

医会宝妇产视界
医会宝旗下妇产领域的垂直新媒体,传播分享妇产科前沿资讯、最新指南、诊疗知识、热门课程及会议,规范妇产科诊疗,致力成为国内妇产科领域的专业医学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