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是一种具有抗孕激素和抗皮质激素活性的口服合成类固醇,已在一些国家被批准用于多种适应证,如终止早中期妊娠、手术前宫颈扩张、紧急避孕等。
近年来,米非司酮疾病治疗涉及病种越来越多,如库欣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以及精神病性抑郁等[1]。
子宫腺肌病是由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生长所引起的良性疾病,目前无根治性的有效治疗药物[2]。
相关研究显示,米非司酮应用于子宫腺肌病患者时,可直接作用于病灶的孕激素受体,抑制异位内膜增生及分化,最终使病灶萎缩[3]。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有效性、安全性良好
图源:参考文献
既往研究表明,米非司酮可抑制小鼠子宫腺肌病的发展,抑制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减小子宫体积、提高子宫腺肌病患者的血红蛋白[4]。
国内的一些小样本研究报道,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可能是安全有效的。然而,米非司酮是否可用于治疗子宫腺肌病,其疗效是否优于传统治疗方法仍存在争议。
为了进一步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特别是对伴有痛经症状的患者,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对照的随机临床试验。
本研究在中国10家医院进行,共纳入134例有子宫腺肌病伴有痛经症状的患者。
纳入标准:
18~50岁的绝经前女性患者;
经指定超声或MRI专家确诊为子宫腺肌病;
有子宫腺肌病相关痛经症状(VAS>0)伴或不伴有月经过多。
排除标准:
重度贫血患者;
未确诊的阴道出血史、子宫内膜恶性肿瘤、子宫肌瘤或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患者;
不同意使用非激素避孕方法的患者。
134例子宫腺肌病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到米非司酮组(n=66)和安慰剂组(n=68),其中126例患者纳入疗效分析,FAS人群包括米非司酮组(n=61),安慰剂组(n=65),接受米非司酮10mg或安慰剂口服,每日1次,连续12周。
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子宫腺肌病相关痛经强度的变化,在治疗12周后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评估(0~10分,评分越高表明痛经症状越严重)。
次要终点包括治疗12周后月经失血量、血红蛋白水平、CA125水平、血小板计数和子宫体积的变化。
根据不良事件、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妇科检查来评估安全性。
1. 主要疗效终点:米非司酮组的疼痛评分改善显著高于安慰剂组
米非司酮组基线时的VAS评分平均为6.7(1.8)分,安慰剂组VAS评分平均为6.2(2.1)分(P=0.21)。治疗12周后,米非司酮组VAS评分较基线的平均变化为-6.63(1.92)分,安慰剂组为-0.95(1.75)分(组间差异,−5.68;95% CI,−6.37 ~−4.99;P< 0.001)。
图源:参考文献
在米非司酮治疗后第4周,VAS评分开始显著下降(下图A);在第12周,米非司酮组痛经的总疗效和完全缓解率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总疗效:56例 [91.8%]vs 15例 [23.1%];完全缓解:54例[88.5%]vs 4例[6.2%],P<0.001)(下图B和C)。
图源:参考文献
2. 次要终点:与安慰剂组相比,米非司酮组的所有次要结果均有显著改善。
米非司酮治疗12周后,月经过多患者的PBAC评分变化显著降低(下图A);可显著改善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下图B);CA125水平变化有显著差异;子宫体积明显减小(下图C)。
图源:参考文献
3. 安全性: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无严重不良事件报告
米非司酮组有18例(30.51%),安慰剂组有14例(21.88%)发生不良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所有的不良事件均被认为是轻度或中度的,如转氨酶水平轻度升高。
图源:参考文献
本研究是首个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双盲随机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米非司酮能够明显降低子宫腺肌病相关痛经强度,在改善痛经方面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同样有效,甚至更有效,其长期治疗的价格也相对较低,并且在这项研究中,未没有观察到严重的不良事件,其安全性良好。
上述研究提示米非司酮可能是治疗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一种新的选择。
那么,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是否相同?来看看下面这项国内最新研究[3]:
本研究探讨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应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口服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的临床效果。
选取80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在术后分别给予:
对照组:正常剂量米非司酮(10mg/d) 口服+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
观察组:低剂量米非司酮(5mg/d) 口服+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
比较两组月经量、子宫体积、痛经程度、肿瘤标志物、血红蛋白、卵巢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在治疗3个月后,两组VAS评分、子宫体积、月经量、E2、LH、FSH、CA125及H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 00%) 低于对照组(20. 00%) (P<0. 05) 。
研究表明,在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应用正常剂量或低剂量米非司酮,均可有效改善患者卵巢功能、痛经及贫血症状,促使子宫体积及月经量恢复正常,但联合低剂量米非司酮口服治疗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裴开颜,林静,刘爽,等. 米非司酮毒理学和安全性研究[J]. 生殖医学杂志,2021,30(8):1113-1117.
[2]孔北华,马丁,段涛.妇产科(第10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275.
[3]曹爱岚,孙艳,赵咏梅.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联合曼月乐在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24,16(5):47-50.
[4]Che X, et al. Effect of Mifepristone vs Placebo for Treatment of Adenomyosis With Pain Symptom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Netw Open. 2023 Jun 1;6(6):e2317860.
致:读者朋友
为了不让大家错过医会宝妇产视界
每个工作日17:30推送的医学知识和前沿资讯
下面教大家如何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推文:
点击文章开头上方“医会宝妇产视界”→点击右上角“…” →点选“设为星标 ★ ” 加上星标
这样就不会找不到我们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