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之争

文摘   2024-09-22 15:10   浙江  

网络上,对于AI的话题,热度一直很高,争论的聚焦点在于,“机”是否已经/正在/将要替代人类。


悲观的人,早已缴械投降,但也不忘劝说他人溜之大吉。


有技术的人,则在想方设法,提高AI的性能,以便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没有技术的人,也就是悲观者口中,要被取代的人,则想方设法,找出AI的漏洞以及不足之处,以体现人类的不可取代性。


忙着争论的人,是利益相关者。


根据中国翻译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报告》,全国有316所MTI院校、309所BTI院校,如果AI全面取代了翻译工作,这些专业就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




同时,还有1.2万翻译公司将倒闭,600多万从业者将会失业,接近700亿人民币的产值将灰飞烟灭。

而根据中译协发布的《2024全球翻译行业发展报告》,AI全面取代人工译员之后,估计会有700亿美元产值消失。



当然,翻译行业的700亿产值不会凭空消失,只是会转为软件服务行业产生的产值,而且,产值会缩水: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产出相同乃至更高质量的产品(服务),是互联网公司的目标。


AI取代人类译员的影响面从绝对数字上来说,并不算高,但要把整个产业的方方面面,基本都取代完,恐怕也得花上不少时间。


互联网公司的目标,是寻找可行的商业模式,然后通过开发应用,来攫取利润。单位利润可以很低,但市场占有率只要足够高,就能产生令人唾涎的高额利润。普通的实体企业,如零售百货,苦哈哈干上一年,净利润率能上10个点就顶天了。而互联网企业,只要模式可行,做到行业数一数二,甚至吃掉整个市场(小而美的细分市场也可),毛利润率就能达到80%乃至90%。


那么,做大语言类应用的企业,到底能不能吃掉整个翻译市场呢?


我认为,还是非常困难的。


首先,翻译的材料五花八门,各种领域都有,MT/AI要做到100%准确,才会有人买单,否则,既要买软件,又要安排人工值守,这个成本并没有省太多。机器要面对的是一词多义的问题,一样“破发”,在网球领域是一个意思,在股市,又是另一个意思,在没有充足提示词(语境)的情况下,机器是容易犯错的。语言也在不断发展之中,每天都会有各种新词爆发出来,机器升级是一个办法,但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另外,机器也不具备人类的创造性,一样的语言,一样的词语,在不同的情境下,要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有时,隐含的意思与表面的意思完全相反,纯纯依赖机器,那肯定会出错。


第一个问题,以我的认知,要想解决,并不那么容易。再者,只要领头羊一开源,同质的应用没几天就冒出来了,质量与水准又都差不多,要想一家独大,绝非易事。这里就出现了另一个问题,模式同质化,竞争又激烈。这里遥想到我曾参与过的金融领域机器翻译模型的项目,项目组虽然人不多,2个语言测试+6个工程师+1个机器翻译博士+1个商务,但开发出来的模型总归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始终达不到完美。但不完美也得商业化,毕竟公司不养闲人。最后找的两家合作,也只是把公司的插件产品推到某个更大一点的翻译相关的平台,让用户选用,虽然单字节的使用成本低的令人发指,但同时露出的,还有N多个收费插件,要想脱颖而出,恐怕是很难的,更别提占领市场了。只不过,自家平台也有国际化的需求,可以拿来自用,才不至于亏得血本无归。


CEO对AI兴趣浓厚,甚至提出了All in AI的口号,根据CEO的想法,早前还开发过模拟语音的AI,相当于非常惹人烦的智能客服的进阶版;后面还开发过虚拟数字人,两者一结合,就是现在的数字人产品,但目前市场上,这类产品非常多,没有一家独大。之前还拿这个CEO数字人开过股东大会,由数字人念报告,给CEO真人减轻负担。现在,又回归了真人,毕竟虚拟人给人一种不尊重的感觉。


所以,在这样一个同质化明显,没有任何一家能够吃下整个市场的情况下,也就没有企业愿意花苦工去解决MT/AI中的翻译难题,最终,也许就只能停留在提高人类译员效率的水平上,这也许是AI“最好”的归宿。


那么,你对翻译行业的MT/AI应用的发展,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交流~






如有翻译需求,请联系微信:21576612

985高校翻硕行业导师/MTI全日制研究生在读

CATTI二级笔译/TEM-8/千万字翻译经验

北京有译思、上海唐能、广州博朗、赛思汇译...签约合作译员



39岁去读研
男,39岁回归校园,全日制翻译硕士在读。985高校MTI行业导师/CATTI二笔/专八/中译协会员/千万字翻译量。如有翻译需求请联系vx:21576612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