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翻译实践课到底该怎么上?

文摘   2024-09-18 12:17   浙江  

翻译硕士(MTI)需要上至少19门课,这19门课即包括政治类课程,也包括理论类课程,但最主要的应该是实践类课程,毕竟,MTI是一个专业硕士学位。


作为仅上过几天翻译实践课的行业导师,来议论实践课该怎么上是不合适的,因为经验太浅。但作为有些经验的翻译实践者,再加上全程上了一遍MTI的课程,从学生角度出发,来议论议论自己的体会,应该也算是合情合理。


实践类课程,最低的要求,就是要动手翻一翻,高一点的要求,还得解释为什么要这么翻,原理是什么。


比较充数的老师,可能课上先讲半个小时的相关概念或者专业知识,然后讲一些例句,做个分析或者请个同学现场翻一下,每个例句搞个六七分钟,讲个10句,这节课差不多就上完了。当然,坐在下面的学生也可以充数,拿个电子设备一拍,译文就出来了。甚至再搜索下,标准译文都能找出来,很多时候,例句也是从网上或是什么书上搜集来的。


严格一点的老师,会提前布置一篇几百字乃至上千字的作业,到下节课的时候讲解,要么老师讲评,要么翻转课堂,由学生在上面讲。


乍一看,这挺负责任,效果应该会挺好,放在过去确实如此,但时代不一样了。

首先,一样的问题,如果老师自身没有太多翻译实践,那么,TA的材料,多半也是从网上找来的,寻对方法,是可以找出原文与译文的,相当于被破解了,这是问题之一。

其次,如果学生偷懒的话,用AI应付下,也是看不出来的——比AI水平差的人肯定有啊。自己不动手翻,下节课分析讲解的时候,就没有“亲身经历”,也没有“感同身受”,就宛如“在听天书”,这样的课程肯定没有什么效果。

最后,这类模式,对老师的批改要求极高。有些学校MTI招生,一届几十人,乃至上百人都很正常。上百人的MTI也许会分方向,但像“非文学翻译”这样的通用课程,估计多半会合起来上,这要是布置1000词的作业,100个学生的话,老师要收到10万词的作业,一份作业瞄个5分钟,就得500分钟,差不多一天8小时,不吃不喝就在那里看了,这也不现实。若是选择性批改,那么轮不到批改的学生就会糊弄,这个培养质量,就可想而知了(老师也无能为力)。


从上面分析的问题来看,扩招是一方面的问题,但另一方面,AI时代的来临,让MTI的培养遇到了新的难题。


课堂上现场翻,手机拍照OCR,即时识别,立马AI翻译,省去了思考的过程;课后布置的作业,本来要半天完成初译,过一天再审校一遍的流程,现在沦为AI一输入,再改几个字,顶多十几分钟就搞定了。如果所有的实践类课程都是这样的模式的话,那根本没有培养质量可言。


那么,要如何应对呢?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老师,会鼓励学生多用AI,掌握prompt以及各种编程技术,来帮助解决翻译问题。实践类课程的老师也不能例外。禁止学生在做作业时使用AI,这根本无法做到,而且有违潮流,也有违翻译职场的实际。所以,老师平时布置的材料,就得精挑细选,选择那些AI也会出错的或者有待改进的例句,也可以选择AI翻的非常好的例句,以与那些自己亲自动手翻的作业相比较并做点评,材料的挑选就得倚仗老师丰富的实践经验了(但现实是残酷的)。


有些实践课程由于AI已经学习得非常好了,可能比较难以选材,也许可以从专业领域角度出发,来对句子的内在逻辑做分析(这需要外语老师掌握比较深入的专业领域知识,如法律、合同、专利等)。有些领域,如文学、游戏类翻译,AI的翻译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选材的,比如我最近刚完成的游戏翻译:

这几句都是带双关的,AI要想翻出来,恐怕是不太可能。比如第一句 they’re dead serious!

也有文章讲dead serious


第一句话翻译成:死尸不好玩,他们太认真了,这似乎是没错,但其实原文里的dead又含有双关的含义,既是非常认真的意思,也隐含了他们死了也仍然不苟言笑的意味。


为了突出游戏的趣味性,我处理成了“他们严肃死了”,地道又不乏趣味性,双关也在了。显然,AI目前达不到人类的创造性。


AI时代的来临,对MTI任课老师的挑战其实更大,自己没有与时俱进的翻译经验,不注重上课素材的积累,要想上好课程,是难上加难!


以上是对AI时代,MTI课堂的一些小议论,如有不周之处,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如有翻译需求,请联系微信:21576612

985高校翻硕行业导师/MTI全日制研究生在读

CATTI二级笔译/TEM-8/千万字翻译经验

北京有译思、上海唐能、广州博朗、赛思汇译...签约合作译员



39岁去读研
男,39岁回归校园,全日制翻译硕士在读。985高校MTI行业导师/CATTI二笔/专八/中译协会员/千万字翻译量。如有翻译需求请联系vx:21576612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