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韩江《素食者》:她们的声音

文摘   2024-11-11 20:30   江苏  

《素食者》是韩国作家韩江出版于2021年的一部长篇小说,于202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韩江也成为了第一位获得该项殊荣的亚洲女性作家。诺贝尔奖对她的评语是:韩江直面历史创伤和无形的规则,在每一部作品中都揭示了人类生命的脆弱。她对肉体与灵魂、生者与死者之间的联系有着独特的认识,并以其诗意和实验性的风格成为当代散文的创新者。”


《素食者》是韩江最具影响力的长篇小说之一。小说分为素食者、胎记和树火三个篇章,分别以不同的人称叙述,既可以看作是三篇独立的中篇小说,又可以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小说的主人公英惠在一个晚上作了一个到处是“脸”的充满血腥和暴力的噩梦,醒来之后就再也不吃肉了。她的这一变化引起了丈夫和全家人的关注,在多次强迫其吃肉无果之后,英惠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出院后又被身为艺术家的姐夫用来进行人体彩绘的创作,不得不第二次入院。在医院里她因为拒绝进食而变得异常消瘦,医生不得不直接向她的胃管理注射营养液来维持她的生命。最终,她被姐姐带离了精神病院,一路上看到一排排被雨淋湿的闪闪发光的树木,“仿佛无数头站立起的野兽,像是在等待着回答,更像是在表达抗议。”

现代“变形记”

1

韩江曾写过一部叫做《植物妻子》的短篇小说,讲的是一个女人在阳台上变成了一株植物,她的丈夫就把她栽种在了花盆里。而《素食者》这个故事,则可以认为是对这部短篇小说的续写。同样是变形,卡夫卡选择变成一个甲虫,韩江则想要变成一株植物。他们都想通过形体上的变化来脱离既定的社会规则,进而融入另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然而却都没有成功。当然,两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卡夫卡的变形完全是形体上的变化,主角格利高里获得了甲虫的身体但是内心却依旧是人性的,而《素食者》女主角英惠的变化则更多是在心理上,首先是拒绝吃肉,其次是不再说话,最终则是进行绝食。这一系列的变化可以认为是对女性成为男性附属品的不公平的社会规则和压力的异化反应,也是一种“非暴力不合作”式的无声反抗——因为感受到不公,但又无力反抗,所以只好选择用沉默的、不再顺从与合作的方式进行回击。

《素食者》作者韩国作家韩江

在小说里,当英惠选择素食之后,家庭成员的反应体现了社会对非传统行为的普遍态度英惠的丈夫、父母和姐姐弟弟都无法理解她的素食选择,认为这是一种病态,需要接受治疗。他们的反应从担忧、不解到愤怒和强迫,但这种情绪不仅没有削弱英惠的抵抗,反而加剧了英惠的孤立感,也加深了她心理上的痛苦和更深层次的异化——这种家庭内部的激烈冲突象征着个体与社会规范的碰撞,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如何通过家庭机构来强化其价值观和期望输出的强大功能,无论这种价值观是否合理。

从另一方面来说,英惠的抗争也涉及到性别角色的问题。在传统观念中,女性常常被认为是一种理应顺从和牺牲个人的欲望来满足家庭和社会的需要的角色。而英惠的行为打破了这一期望,她的行为直接挑战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的传统要求。这种挑战不仅使她成为了家庭中的异类,也使她在更广泛的社会中成为了边缘人。但尽管如此,她的这种从巨大的挣扎和痛苦中所获得的觉醒依然有着巨大的意义,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一种净化和蜕变,更显示了一种由肉体通往精神的自由和解脱。

素食的隐喻

2

英惠决定成为素食者,这不仅是对饮食习惯的改变,更是对自己身体的一种控制和管理。通过拒绝肉食,她试图净化自己的身体,摆脱她认为是不纯洁和低级的食物。这种行为既是对身体的控制,也是对自我存在和自我精神的一种主动选择和表达。通过控制自己的身体,英惠试图在一个充满压力和他人期望的社会中找到一种真实的自我认同和独立性。

在小说里,身体不仅是一种物理上的存在,更具备着一种由文化和社会所塑造的强大的象征力量,是生与死、内部与外部、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焦虑的战场。英惠的素食选择不仅改变了她的身体,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的心理状态。因为素食,她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这种虚弱又反过来象征着她内心深处的孤独、痛苦和为了通向自由的无止尽的挣扎。而正是通过这种每况愈下的身体状态,作者探讨了个体人类在精神和肉体上难以回避的双重脆弱的属性——在物质实体和社会压力面前是如此不堪一击,好像从未真实存在过一样。
《素食者》英语版封面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素食的状态也表达了主人公英惠对自然生活的向往比如在《胎记》一段,当身为艺术家的姐夫在她身上画上一朵朵盛开的鲜花的时候,她的内心是平静而喜悦的,因为她感觉自己通过素食,终于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她还经常梦想自己变成一棵树,与周围的森林浑然一体、密不可分——这种梦境则隐喻着她通过素食对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向往的可能性。应该说,英惠的素食选择是对自然的一种尊重和回归通过这种方式,她试图在一个充满压力和竞争的现代社会中找到一种更纯粹、更自然和更本真的存在方式。在素食的状态下,她的身体不仅是个体精神的象征,更是自然精神的象征。

只因不同

3

英惠的素食主义初衷是一种对自身生活方式的控制和对更纯净生活状态的追求,她试图通过放弃肉食来摆脱社会观念的压制和束缚,进而净化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在她看来,这是一种对自我存在意义的探索和实现。然而,社会和家庭对英惠所作所为的看法则完全不同。在周围的环境眼中,英惠的行为被视为一种需要被严厉纠正的异类,甚至是精神疾病。没有人愿意去倾听和理解她这样做背后的动机,也没有人愿意用一种更为温和、更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去帮助她。英惠成为素食者后,她的丈夫迅速选择和她离婚,她的父母和弟弟也都断绝了和她的联系,只有姐姐因为监护人的身份才会偶尔来医院看她。当姐姐通过英惠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状态,进而终于渐渐开始对英惠有所理解的时候,医院的反应则依然是冰冷无情的:不吃饭,就强制地灌输胃液,不睡觉,就强制吞服安眠药。他们并没有把英惠当成一个需要帮助的病人,而是将她当成一个只要能活下去就可以的毫无人性意义的生命体。医院是社会的缩影,正是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暴露了社会对于差异个体的盲目追捕和极端排斥,需要迅速将其纠正到正常的行为规范中来,并将这种差异抹去。

我们不禁要问,世界上并不存在两个绝对相同的人类个体,为什么其中的一些被认为是正常的,另一些则被认为是不正常的。为什么在社会的无形压力下,人们无法对自己的行为状态做出评价,而一定要等待他人、社会的评价?如果说每个人都带有偏见的话,那么为什么说社会的偏见不会比个人的偏见更大、更脱离事实呢?我想小说中的英惠就是这样一个敢于对传统社会观念说“不”的人,尽管她表达的方式很隐忍,很悲苦,但是她的表达却是坚强而有力的。英惠身后站着的是千千万万被传统观念束缚的女性,千千万万个因为不同和差异而被社会排斥的善良的人。正是她的行动和发声,让这些与众不同的、真实的需求被看到、被听到、被触摸到、被感觉到。而这,也正是《素食者》这部小说的意义和目的。

在韩江获得202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网上传来了一片质疑之声。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就《素食者》这部小说的故事完整性、语言表现力和社会代表性来说的话,这个奖项的获得是当之无愧的。我想即便是放眼世界文学史,能够这样真切地为女性、为弱势群体发声的现实主义作家和作品也都并不常见,而在今天的中国作家里恐怕也是很难得。承认他人的成功并不会妨碍自己的进步。面对越来越复杂、矛盾而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我们需要更多像韩江这样的作家,写下更多的发自人性深处的真实的语言,传递更多的看似脆弱,实则坚强的真实的声音。

文/希童

·END·


往期回顾

叔本华 |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世界的平衡与人生的端点
读书 | 川端康成《雪国》
读书 |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
读书 |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笔记与短篇

给思想一个高度

笔记与短篇
生活或许沉闷,但跑起来就会有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