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一诗为《诗经》的开篇之作,也是《诗经》中流传最广的一组诗。在周朝,国家设有“采诗官”一职,这一类官员的日常工作就是四处云游,采集并记录各地的乡土民谣,以汇编成册。这部分从民间采集上来的诗歌构成了《诗经》中《国风》部分内容的由来。而“采风”一词也成为了今天人们收集创作素材的另一种说法。据考,《关雎》一诗是采自周地南部,也就是今天的河南西南部和湖北西北部一带,创作时间约为公元前500年左右,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距今已有将近2500年了。我们先来一起看一下这组诗的文本内容:
关雎
首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雎鸠”指的是一种水鸟,相传这类水鸟是非常专一,一辈子从一而终,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也正因为如此,古人常这种鸟类来象征爱情。“关关”一词则是模仿这种水鸟求偶时叫声的拟声词。全句的意思是说,有一种美好而专一的水鸟,在河中的沙洲上相互鸣叫。后面两句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则是运用了《诗经》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致辞”。这里有一个小伙子遇见了一个姑娘,心里起了爱慕之意,但他不好意思直接开口表白,就先说河边的水鸟相互鸣唱,款款相依的样子,来暗示给那位姑娘看。我想,只要这位姑娘的智商在线,是绝对不会不理解这种“暗送秋波”的手法,而这种求爱的表达很东方、很含蓄,也很有诗意。
监本诗经影印版
接着,作者采用了“赋”的手法来进一步加深这一种感情的表达。“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讲荇菜的美丽形态,也将对爱情的追求,都是一种直接的描写和抒情方法,没有遮遮掩掩,拖泥带水。《诗经》里的“赋”与后来的“楚辞汉赋”里的“赋”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一种表现手法,通过直接叙述和描写来表达情感和主题;后者则是一种文体,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性。而第二段里讲到“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和第五段的“左右采之”,第六段的“左右芼(读音同帽)之”一样,一方面采取相同的句式,来达到一种朗朗上口的音乐和韵律感,另一方面,也通过对于人物动作和心理的直接描写,来烘托出小伙子内心感情的炽烈和真挚。
那么小伙子追求到了姑娘没有呢?我们来看第三段。第三段写“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啊呀,看来是追求没有成功,小伙子被姑娘拒绝了。“寤寐思服”中的“寤”就是醒着的时候,“寐”就是睡着做梦的时候,“思服”就是思念,没有追求到,白天夜里都在思念,几乎要得了相思病了。“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可见这个小伙子用情还是比较深的,情到深处竟然在床头辗转难眠,连觉都睡不着了。而至于这样的一番辗转反侧之后,这个被拒绝的小伙子是锲而不舍,还是“天涯何处无芳草”,诗里就没有说,留给了读者自己去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余韵,而这种类似水墨画中“留白”的表现手法,也构成了我国古典诗歌“言至此已尽,意于此无穷”的独特魅力。
雎鸠鸟
值得一提的是,全诗虽然写的是男女爱情,但我们在诗里并没有见到女主人公,只看到了一个可怜的小伙子在那里“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这或许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这个女主人公要么是容貌惊艳,颜值很高,要么是品德高尚、极具才学,当然也很有可能两者兼而有之。而这种从侧面来描写人物的手法不仅在《诗经》里,在我国其他的古典诗歌里也是很常见的。比如汉乐府中有一首长诗《陌上桑》,写一个美女秦罗敷,说:“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路上的行人看到罗敷,都放下了担子,少年见了罗敷,把帽子脱下来,爬到树上去看,这样就等于是借助路人的视角把主人公的美貌写了一遍,从而达到了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当然,《陌上桑》是叙事诗,写的比较明白晓畅,与《诗经》里含蓄委婉的抒情手法是不太相同的。我之前听一档音频付费的知识节目,里面讲到爱情,讲课的老师说男人为什么总喜欢追求美女,其本质就是要改善自身基因,这个说法虽然有一些科学道理,但给人的感觉却很油腻。我觉得实在是不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的表达更让人觉得自然、贴切而美好。
文/希童
·END·
往期回顾
笔记与短篇
爱阅读∣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