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罗素《西方哲学史·绪论(二)》:哲学所要讨论的基本问题

文摘   2024-10-10 21:00   中国  

上一节我们讨论了哲学的定义,这一节我们来看看哲学所讨论的几个基本问题。学所探讨的问题品类繁多,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阶段所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一般认为,西方哲学史所讨论的基本问题包括有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等内容。下面我们来逐一进行评述。

01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词的翻译出自我国古代经典《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句,可以理解成统御万事万物的道理、法则。而在希腊语中,形而上学的意思是“在自然之后”,因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编辑和整理他的著作时,把自然事物(物理学)之后的一些抽象的、探讨事物本质和存在等根本性问题的著作放在了《物理学》之后,因此,这一类较为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理念和观念被统称为“形而上学”。而形而上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存在与本质
- 存在问题:形而上学探讨什么是存在,即存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例如,探讨物质是否真实存在,意识是否也是一种存在形式等。比如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永恒的、不变的、单一的,而赫拉克利特则强调“万物皆流”,存在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在现代哲学中,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他认为只有被感知到的事物才是存在的,这是一种独特的对存在的理解。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则探究了“此在”的存在方式,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人通过自己的存在来追问存在的意义
- 本质问题:研究事物的本质,也就是事物内在的、不变的特性。例如,对于“人”这个概念,形而上学的哲学家们就不断试图揭示它的本质。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的动物,这一观点影响了后世对人类本质的诸多思考。本质的研究有助于区分不同事物的根本差异,在哲学、科学和日常思维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2. 实体与属性
- 实体概念:实体是形而上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世界上一切独立存在的事物。例如,一个具体的苹果是一个实体,一个人也是一个实体。英国哲学家洛克区分了不同类型的实体,他认为实体是支撑事物各种属性的基础。
- 属性分析:属性则是实体所具有的性质。对于苹果这个实体来说,它的红色、圆形、甜味等都是它的属性。形而上学研究实体与属性之间的关系,探讨诸如属性是如何依存于实体的,属性是否能够独立于实体而存在等问题。
3. 宇宙的起源与结构
- 起源问题:思考宇宙是如何产生的是哲学家们的一个重大命题。不同的文化和哲学传统有不同的宇宙起源论。比如在古代中国,有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描述宇宙从混沌中诞生的过程。而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则认为宇宙起源于一种无限的、无定形的物质“阿派朗”(apeiron)。现代科学中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也与形而上学对宇宙起源的探讨有一定的关联,尽管科学理论基于实证研究,而形而上学更多基于思辨。
- 结构问题:研究宇宙的结构,包括天体之间的关系、空间和时间的本质等。例如,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都是对宇宙结构的不同形而上学(在当时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解释。在现代物理学中,对时空弯曲等概念的研究也与形而上学对宇宙结构的思考相互呼应,形而上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概念框架和思考方向。

02


认识论


认识论(Epistemology)是哲学所探讨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主要内容包括知识的来源、知识的可靠性和真理的定义等内容:

01

知识的来源

1. 经验与知识

经验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例如,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人类的心灵在出生时就像一块白板(tabula rasa),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后天的感觉经验在这块白板上书写而成的。人们通过感官感知外部世界,如看到花朵的颜色、闻到花朵的香气等,这些感觉经验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后形成知识。科学实验也是一种获取经验知识的重要方式,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等经验性操作来获取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在日常生活中,“眼见未必为实”。因为个人获得经验的局限性,经验作为知识来源面临着不断的挑战。因为我们的感官可能会欺骗我们,在不同的环境或条件下,同一感官对象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经验,从而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比如,一根直的筷子插入水中看起来是弯曲的,人们在照哈哈镜时常常会出现变形,这些现象在不断地引发了人们关于经验可靠性的思考。
2. 理性与知识
理性主义强调理性在知识获取中的核心作用。比如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认为,真正可靠的知识是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推理得来的。他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试图找到不可怀疑的知识基础,最终得出“我思故我在”这一著名论断。理性主义者认为,数学知识是理性知识的典型代表,数学定理是通过纯粹的理性推理得出的,不需要依赖于感官经验。例如,欧几里得几何中的定理,是基于一系列定义、公理,通过逻辑推理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
当然,理性知识也有其问题。因为如果理性推理的前提存在争议的瑕疵或者争议的话,那么理性推理的结论也很有可能是错误的。并且,理性构建的知识体系可能与现实世界存在脱节。比如,非欧几何的出现,挑战了传统欧几里得几何基于理性构建的绝对空间观念,而无理数、负数、绝对值等概念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于数学的固有看法,让我们看到了纯粹的理性认识所难以回避的局限性。
3. 直觉、启示与知识
在哲学和宗教等领域,直觉和启示也被认为可能是知识的来源。直觉是一种直接的、非推理的认知方式。例如,一些哲学家认为,道德直觉可以帮助人们判断是非善恶,人们在面对某些道德情境时,会有一种本能的直觉反应,这种直觉可能是道德知识的一个来源。
而在宗教中,启示被视为上帝或神灵给予人类的特殊知识。例如,在基督教中,《圣经》被认为是上帝的启示,其中包含着关于上帝、人类救赎等宗教知识。但这种基于直觉和启示的知识来源难以用常规的科学方法进行验证,其可靠性在不同的信仰体系和哲学观点中有很大争议。

02

知识的可靠性

1. 怀疑论的挑战

怀疑论者对知识的可靠性提出了根本性的质疑。古代的皮浪主义怀疑论者主张对一切事物都不做判断,因为他们认为人类无法确定知识的真实性,他们指出感官经验的不可靠性,以及理性推理可能陷入无限循环或假设前提不合理等问题。在现代哲学中,笛卡尔的普遍怀疑也是怀疑论的一种体现,他试图通过怀疑一切来找到知识的坚实基础。
怀疑论促使哲学家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知识的本质和获取方式。而为了回应怀疑论,哲学家们需要找到更加可靠的知识标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
2. 知识的验证与证伪
知识的验证是确定知识可靠性的重要环节。在科学中,人们通常通过实验重复、同行评审等方式来验证知识。例如,一个科学理论如果能够在不同的实验室、由不同的科学家重复实验并得到相同的结果,那么这个理论就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证伪理论由波普尔提出,他认为科学知识是可证伪的。一个科学理论只有能够被证明在一定条件下是错误的,才是真正的科学理论。相对应的,如果一个理论无法通过实验等手段来进行验证,或者说无法达到在一些条件下为真,一些条件下为假的情形,那么这个理论就无法被称之为科学理论。例如,牛顿力学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是有效的,但在微观高速的情况下被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所修正,这表明牛顿力学是可证伪的,而这种可证伪性也正是它作为科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特征。

03

真理的定义

1. 符合论真理观

符合论是一种关于真理的理论。它认为,一个陈述(命题、信念等)为真,当且仅当它与事实相符合。简单来说,真理就是命题与客观世界中的实际情况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例如,“地球是圆的”这个命题,如果它与地球的实际形状相符合,那么这个命题就是真的。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努力使理论命题与观察到的事实相符合。符合论真理观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它强调客观事实对判断命题真假的重要性。
2. 融贯论真理观
融贯论认为,一个命题的真理性或一个信念的合理性取决于它与其他命题或信念之间的融贯关系。简单来说,一个陈述为真,是因为它与一个已经被接受为真的陈述体系相协调一致,而不是因为它与外部的客观事实直接对应(这与符合论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个数学理论体系中,一个新的定理是否为真,要看它能否与已有的公理、定理在逻辑上相互融洽、连贯,没有矛盾。
3. 实用论真理观
实用论认为,真理是在实践中有用的观念或理论。一个陈述或观点是否为真,取决于它在实际行动和经验中的效果。实用论者注重行动和经验在确定真理过程中的作用。真理不是抽象的、与实践脱节的概念,而是与人们的实际生活和行为紧密相连的。人们通过行动来检验观念的有效性,通过经验来判断一个理论是否符合实际需求。例如,在医学领域,一种治疗方法是否有效,要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患者的经验反馈来判断。如果一种新的药物能够有效地治疗疾病、减轻患者的痛苦,那么这种关于药物疗效的观念就是符合实用论真理观的。

03


伦理学


伦理学(Ethics)主要探讨的问题包括道德的本质、道德判断的标准和道德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01

道德的本质

1. 道德的定义

伦理学首先要回答什么是道德。不同的伦理学家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有些观点认为道德是一套关于善恶、对错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指导人们应该如何行动。像“不可杀人”“要诚实”等就是常见的道德规范。另一些观点则认为道德是一种基于人类本性或理性的内在品质,如康德认为道德是基于纯粹理性的绝对命令,人们遵循道德是因为理性的要求。
2. 道德的来源
关于道德的来源存在多种观点。宗教伦理学认为道德来源于神的旨意,例如在基督教中,上帝通过《圣经》传达道德规范,人们遵守道德是遵循上帝的命令。而社会契约论者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为了共同利益而达成的一种契约。例如,人们为了在社会中和平共处、保障自身权益,约定彼此遵守一些基本的道德规则,如尊重他人财产、不侵犯他人权利等。还有观点认为道德来源于人类的情感,如休谟认为道德判断基于人类的同情等情感。

02

道德判断的标准

1. 后果主义标准

后果主义伦理学以行为的后果来判断道德与否。其中功利主义是典型代表。功利主义认为,一个行为的道德价值取决于它所产生的总体幸福或功利的多少。例如,在决定是否建造一个大型工厂时,功利主义者会考虑这个工厂建成后带来的经济利益、就业机会等积极后果,以及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等消极后果。如果总体上积极后果大于消极后果,那么这个行为在道德上就是可接受的。
2. 义务论标准
义务论强调行为本身的性质而不是后果。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义务论认为,存在一些绝对的道德义务,这些义务是基于理性的,也是不容辩驳的。例如,“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就是一个绝对的道德义务。按照这种观点,即使一个行为可能会带来好的结果,但如果它违背了这种绝对义务,那这个行为就是不道德的。比如,不能为了拯救多数人的生命而故意杀害一个无辜的人,因为这违背了将人作为目的的道德义务。
3. 美德伦理学标准
美德伦理学关注的是人的美德或优良品质。一个行为是否道德取决于这个行为是否是一个有美德的人会做出的行为。例如,勇敢、节制、智慧、正义等都是美德。如果一个人在面临危险时表现出勇敢,在享受物质时表现出节制,那么他的行为就是符合美德伦理学标准的。美德伦理学认为,培养人的美德是伦理学的重要任务。

03

道德与社会的关系

1. 社会道德规范的形成与演变

伦理学探讨社会道德规范是如何形成的。社会道德规范往往受到文化、历史、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在不同的文化中,对待长辈的道德规范有所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敬长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这与中国的家族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等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规范也会发生演变。比如,在性别平等方面,现代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存在的一些性别歧视的道德观念逐渐被摒弃。
2. 道德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道德在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道德可以通过社会舆论、个人的良心等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例如,当一个人做出不道德的行为时,社会舆论的谴责会对他产生压力,促使他改正行为。另一方面,道德教育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一个道德水平较高的社会,人们之间的信任度会更高,社会秩序也会更加稳定。

04


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主要探讨的问题包括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正义的本质与实现、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和理想的政治制度等内容:

01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1. 合法性的来源

政治哲学探究政治权力从何而来才具有合法性。一种观点是君权神授论,在历史上,许多封建王朝声称君主的权力是上帝或神授予的。例如,古代欧洲的一些君主认为自己的统治权力是上帝赋予的,臣民必须服从。然而,现代政治哲学更多地倾向于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认为,人们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自由和利益,自愿地将一部分权利让渡出来,形成政治权力。例如,法国哲学家卢梭认为,人们通过签订社会契约,组成政治共同体,政治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同意。
2. 合法性的维持
除了权力的来源,政治哲学还关注如何维持政治权力的合法性。这涉及到公平的政治制度、有效的治理、对公民权利的保障等方面。例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认为,一个民主国家通过定期选举、公民参与、法治等方式来维持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如果一个政府能够公正地对待公民,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那么它的政治权力就更有可能被公民认可为合法。

02

正义的本质与实现

1. 正义的定义

对于正义的本质,不同的政治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正义分为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分配正义涉及到社会资源、财富、荣誉等的合理分配。例如,在一个社会中,如何分配教育资源才是正义的呢?是根据能力、需求还是其他标准?矫正正义则关注对不公正行为的纠正,比如对犯罪行为的惩罚。罗尔斯提出了“正义即公平”的理论,他认为正义的社会应该在原初状态下,人们在无知之幕背后选择的基本社会结构,这种结构要保障平等的基本自由和机会的公平平等,并且要使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有利于最不利者。
2. 正义的实现途径
关于正义的实现途径,政治哲学也进行了深入探讨。一些哲学家和经济学家认为通过市场机制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正义,因为市场可以根据供求关系有效地分配资源。但也有人指出市场存在缺陷,需要政府干预来实现正义。例如,政府通过税收政策、福利制度等手段来调节贫富差距,以实现分配正义。此外,公民社会的发展、社会运动等也可能成为推动正义实现的力量。

03

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1.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政治哲学探讨公民在国家中的权利和义务。公民权利包括政治权利(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自由(如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以及社会经济权利(如受教育权、获得基本医疗保障的权利等)。例如,在现代民主国家,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同时也有义务遵守法律,不利用言论自由来煽动暴力或破坏社会秩序。
2. 国家对公民的责任
与此同时,国家对公民负有一定的责任。国家需要保障公民的安全,提供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例如,一个国家有责任为公民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使公民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从而参与社会竞争和发展。国家还需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公民的权利不受侵犯。

04

理想的政治制度

1. 不同政治制度的比较

政治哲学对不同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例如,比较民主制度和专制制度。民主制度强调公民参与、多数决原则等,而专制制度则是由少数人或一个人独揽大权。政治哲学家会分析各种制度的优缺点,如民主制度可能存在决策效率低下的问题,但它能够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专制制度可能在决策效率上较高,但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公民权利受到不当侵犯。
2. 构建理想政治制度的要素
探讨构建理想政治制度的要素也是政治哲学的重要任务。一个理想的政治制度可能包括权力制衡、法治、公民参与等要素。例如,孟德斯鸠在其著作《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三权分立的学说,认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应该相互分立、相互制衡,以防止权力的滥用。法治要求国家的治理遵循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也是理想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参与可以使公民表达自己的意愿,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从而使政治制度更加民主和公正。
本节我们探讨了西方哲学所讨论的基本问题,下一节我们来看一看一些经典哲学观念同现代生活的联系。
文/希童

·END·


往期回顾

读书 | 罗素《西方哲学史·绪论(一)》:哲学是什么?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理性的局限与自洽

叔本华 |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世界的平衡与人生的端点
大卫 · 休谟 | 《人性论》:幸福不是任何外在事物的结果,而是我们自身情感状态的集合
尼采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从超人哲学到永恒回归
读书 | 柏拉图《理想国》

笔记与短篇

爱阅读∣爱生活


笔记与短篇
生活或许沉闷,但跑起来就会有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