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物记 | 少年时代的AB面

文摘   2024-12-09 20:30   江苏  
我的房间里曾有两个长方形的收纳盒,蓝色,带网孔,是我用来存放磁带的。这两个盒子里面总共放了大概四五十盒磁带,后来在清理房间的时候被整理出来,捧在手里犹豫了很久,每次都不舍得丢,但最终还是丢掉了。今天的00后们大概并不知道磁带是什么,磁带说白了就是一盒记录和储存声音用的带子。中间两个孔洞和录音机的转轴搭配,用来使里面的塑料基带转动。下方则是一个磁头。录音的时候,磁头在带子上滑过,经过电子的作用而形成一个个大小和位置都不相同的音区,播放的时候,磁头就将这些区域内的信号读取出来,还原成声音。磁带分AB两面,一面听到头了,听到咔哒一声,就要打开录音机,将磁带翻转过来接着听,以一面半小时记,听完一盒需要大约一个小时,可快进,可快退,可擦去原来的声音重录。应该说,磁带是黑胶唱片之后、CD和电子音频之前最为广泛、也最为经济的声音记录工具。
在电脑刚刚普及,网络还需要拨号的年代里,磁带几乎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而我平常听的磁带主要分成三类,一类是学习英语用的。小时候每年开学,老师会发新一学期的书和磁带,磁带里录的就是书上的课文——每上一个单元,就听一课的内容。与如今的手机相似,那时候每人手里都有一台复读机。把磁带放进这台机器里,按下播放键,磁带长长的基带就被捋得直直的,一点点从磁头上擦过,声音的保真程度虽然比不上CD,但其实也已经很不差。而所谓的“复读”就是可以在某一段课文前面按下一个“起始”键,后面再按一个“复读”键,相当于把这一段录音截取下来,一遍一遍地放。这是复读机有别于其他磁带播放器的最重要的功能,但其实用处并不大——当时学习英语,主要还是在低着头做题,听力和开口的时间有限,后来才知道,这样的方法其实并不很好。对于学生而言,复读机最大的用处是用来播放音乐和各种各样的娱乐素材,但即便如此,在当时也绝不能将它的名字改成音乐播放器。买复读机是为了学英语就好像买小霸王学习机是为了学习编程一样,是学生和商家双方都心照不宣的共识和秘密。
第二类是相声和评话。这也是对我而言受用最多的。尽管在今天看来,相声已经不是最流行的喜剧形式了,但在我小的时候却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从马季、侯宝林到牛群、冯巩,姜昆、唐杰忠,他们的相声不知道听了多少遍。几乎每去一次新华书店,我都会央求老妈买一盘相声磁带,那时的相声磁带有叫”精选“、有叫”荟萃“,也有叫”相声大王“的,里面总是三四段普通的,搭上一两段经典的,而磁带封面上除了相声的名称和表演者,就再也没有其他信息了,因此需要反复猜测,琢磨比较,才能最终选定,这有点像今天开盲盒。回家拆开塑料封套,赶快听完,自然有惊喜,也有失望,但总体上大多数仍是感觉有趣而满意的。我觉得那时的相声有意思的一个原因,是创作者依然可以立足于现实生活,或者歌颂,或者讽刺,都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和参照,而不仅仅是为了喜剧的形式而进行喜剧。我听相声常常会入迷,有一次有一个长辈送我一盒拼装的积木,类似于现在的乐高,是一艘很大的帆船,我一般搭船,一边听相声。把一盘马季的磁带来回听了很多遍,直到我的外婆和老妈都已经不耐烦,敲开房门一看,才知道我不是在单纯的浪费时间,帆船已经快要搭好了。当然,最近这几年相声听得少了,原来觉得精彩的段落,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慢慢变得有些褪色。但如果说短视频是承载脱口秀的工具的话,那么磁带所承载的就是《五官争功》、《虎口脱险》和《小偷公司》。
这里需要提一下的是,除了相声之外,我还曾买过一套三盒的苏州评话磁带,是吴君玉老先生讲的《武松》,苏州人叫”武事会“。评话和评弹相对,评弹是唱词,评话就是说词,与北方的评书类似,但说的是苏州本地方言吴侬软语。这三盘磁带从景阳冈打虎说起,一直讲到武松斗杀西门庆,十字坡孙二娘打店。再往后就没有了。其实后面仍有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两段,是我后来在网上找到的。吴老先生的这一部武松讲得极好,人物、故事、心理、行为都拿捏得恰到好处、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其中的种种场景就仿佛让人如同亲眼目睹一般。当然,评话不光要有故事,还要有评论,不要看吴先生讲书时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但他对人物的评论也多是客观的、立体的、现代的,有赞有评,有过有功,从不一概而论。今天听起来仍然让人觉得受到许多启发。
和其他同龄人相比,我买的音乐磁带应该算是比较少的。这倒不是说本人自命清高,实在是自己的兴趣使然。我印象里比较深的是一盘《灌篮高手》的原声音乐、一盘《魔戒》的电影音乐、几盒《神秘园》的音乐和几盒贝多芬的古典音乐,周杰伦和林俊杰的歌自然也是有的,但相比听他们的专辑,我更爱听一些选辑,就是把许多歌手的歌选到一盘磁带里,那时候叫做”一人一首成名曲“,听完一盘,就可以感受到很多不同的风格。有一年放寒假,学校放学早,我就去学校旁边的文化市场买了两盒磁带,一盒是周杰伦的《十一月的肖邦》,一盒是班得瑞的轻音乐集。冬天的风很冷,我骑着自行车,不时用手摸摸揣在口袋里的磁带盒的尖角,生怕不小心丢了——对我而言,这才是寒假最好的滋味。
现在我的书房里已经一盒磁带都找不到了,复读机也早已经不见影踪。如果读中学的我看到今天这样的情景,一定会觉得难以想象,但这也确实就是现实。唱片很快取代了磁带,MP3又取代了唱片,最终则是手机取代了一切。有时候人们觉得自己可以预知,甚至掌握未来,但实际上在更多的情况下,是未来掌握了我们,我们则完全不知道未来会走向哪里,是什么样子。所以古人常强调要“顺其自然”,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对于我来说,如果人生也是一盒磁带的话,那么它的A面已经悄悄地接近了尾声,剩下来的B面会发生些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听了才知道。
文/希童

·END·

往期回顾

旧物记 | 三个书柜

旧物记 | 身后的喇叭

旧物记 | 回忆借书证

笔记与短篇
生活或许沉闷,但跑起来就会有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