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笛福《鲁滨逊漂流记》:荒岛上的时代足迹

文摘   2024-11-18 20:30   中国  
17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后来被誉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为例,新兴的资产阶级同封建君主制度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从1649年克伦威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确立和巩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开始了它的迅速发展。而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也直接反映在了文学创作上,新的文学体裁——小说逐渐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主流,在歌颂真理、道德和爱情之外,人们开始重视物质世界的发掘方式和实现过程,从而出现了许多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现实主义作品,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笛福其人

1

笛福于1660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中产阶级新教家庭。他的父亲经营着一个农场,以屠宰业为生,家境殷实。笛福从二十多岁起就开始游历经商,经营服装和烟酒生意。32岁时,笛福的生意宣告破产,他自己也陷入了严重的债务危机,不得不依靠给政府当情报员来谋生。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他开始撰写并发表了许多讽刺性的时事文章,在文字创作上崭露头角。1692年,因为发表了讽刺当局宗教政策的言论,他被逮捕并判枷刑示众。(枷刑是指将人锁在一副高过人肩的枷板上,枷板上有三个洞,分别锁住人的脑袋和双手)尽管刑法残酷,笛福却并没有改变自己仗义执言的性格,他写了一篇名为《立枷颂》的诗歌以示抗议,诗歌中说,应该站在这里示众的,是那些贪得无厌的官员、巧取豪夺的政客、昏庸无能的将军和巧言令色的股票经纪人。这一首诗歌在当时受到了人民大众的赞赏和支持,也让他成为了“市民英雄”。

笛福肖像

就在枷刑后不久,笛福经营的生意再次遭遇破产。其后因为撰写有关时政和经济的文章共入狱三次。笛福的晚年较为潦倒,为了躲避缠身的债务,不得不远走他乡,最终于1731年病逝,享年71岁。

鲁滨逊的奇幻漂流  

2

1719年,笛福发表了《鲁滨逊漂流记》,小说以当时开创性的现实主义风格引起了社会舆论的重视,笛福也因此被誉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之父”
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作为一名英国资产阶级代表,不安于现状和舒适的家庭生活环境,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而大胆地四处冒险。他三次出海,九次遭遇性命之危,但这并没有改变他的人生信念。在一次出海过程中,鲁滨逊不幸流落到了一处荒无人烟的孤岛上,与他同行的伙伴都被海浪冲走了,身上的生活用品也已经所剩无几。尽管在岛上不断遇到凶险的情况,它却开始了顽强的生存之路。他发现了一个长满葡萄的山谷,并在那里搭建了一个容身之所。他驯养山羊、练习编筐、制作面包和陶器。生活开始慢慢地走上了正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还救下了一个即将被吃掉的野人“星期五”,把它当作自己的仆人和朋友。最终,他凭借自己的勤劳,成为了这一座岛屿的所有者、全权统治者和立法者。在岛上生存了14年之后,他终于有机会返回自己的祖国,继续经营起自己曾经的产业,并最终成为了一名百万富翁。
古今中外,描写一个人漂泊他乡后来返回故里的故事很多。比如《一千零一夜》中的《斯巴达航海历险记》、荷马的《奥德修纪》等等,但其中的大部分都在着力渲染故事本身的传奇性,缺少超脱于漂流情节之上的精神内核。在这一点上,《鲁滨逊漂流记》可以说是开创了先河。作者的用意不是简单的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将这个故事作为当时时代精神的一种隐喻。用美国《企业家宣言》里的话来说就是,要去寻求机会,而非追求安稳,去梦想,去建设,既要体验失败,更要体验成功。而鲁滨逊所代表的,就是这样一种富于冒险和探索的时代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他展现出了坚韧的性格和惊人的毅力,创造出了生存的奇迹。

以“现实主义”之名

3

《鲁滨逊漂流记》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非常广泛。对于我的父母辈而言,这大概是他们所读到过的第一本外国文学名著。这一方面是因为小说故事本身的奇特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让读者与故事的距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接近,应该说,现实主义的情节和人物虽然都是虚构的,但是它却能在对现实的重构和映射中让人们更加去立足现实、了解现实。恩格斯曾说,现实主义就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以《鲁滨逊漂流记》来说,书中的典型环境,就是指的荒岛,那是一个荒无人烟、环境恶劣的小岛,但与此同时,这个小岛上又有着丰富的、待开发的自然资源。这个小岛的环境就很像当时的英国,一方面经历着封建君主的残暴统治,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正在不断地萌芽和发展,即将汇集成星火燎原之势,看似蛮荒无比,其实生机勃勃,看似万马齐喑,实则新流奔涌,这两者是有共通之处的。而鲁滨逊作为这一种燎原之火的火种,他的直面现实、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和态度,正是当时新兴的资产者们所迫切需要大力倡导的,而这也就使他成为了这个“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

《鲁滨逊漂流记》英语版封面

从另一方面来说,世界文学史上曾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富翁形象,比如《威尼斯商人》里的夏洛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他们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贪婪、吝啬和残酷的代名词。与他们相比,鲁滨逊这个百万富翁身上看不到丝毫上述吝啬鬼的影子,他的成功所依赖的是自己的的思维方式、实践能力和生存信念。这一点也是这个人物形象的新颖和现实之处。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文学的发源都是从浪漫主义开始的。而区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其所传达的价值观念。比如荷马《伊利亚特》中的阿喀琉斯,但丁《神曲》中的“我”,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这些人物要么追求荣誉,要么追求爱情,要么追求真善美,都是较为抽象而高尚的“形而上”的事物。但到了鲁滨逊这里,他追求的是现实的财务和物质的满足。而这一种变化的产生与其说是因为这些作者本人的想法变了,不如说是因为时代的环境和诉求变了。所谓经济是“轨”,文化是“车”,从《鲁宾逊漂流记》开始,文学不再是理想的皇冠,也可以是现实的坐骑。现实主义带给了文学更深刻、更宽广、更多源、更丰富的发展方向,正如鲁滨逊的冒险和漂流一般,为文学的表达和求索开启了新的旅程。
文/希童

·END·

往期回顾

读书 | 韩江《素食者》:她们的声音

周末加餐 |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永恒的人性与偶然的历史

塞缪尔·贝克特 | 《等待戈多》:荒诞下的真实、绝望里的希望

笔记与短篇

给思想一个高度

笔记与短篇
生活或许沉闷,但跑起来就会有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