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是《庄子》中的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庄子关于万物平等、物我两忘的哲学思想。以下笔者结合文中的主要观点,来进行一些解读。
齐物的内涵
1
《齐物论》首先对各种“物论”(关于事物的言论、观点)进行了批判。庄子指出,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和评判往往基于各自的立场和角度,无一例外都是相对而非全面完整的。庄子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人们见到美丽的女子都想要接近献殷勤,但鱼见了她们却要往深水中游走,鸟见了要高飞而去,麋鹿见了也要快快跑开。这表明不同的生物对于美的标准截然不同,所以,世间的各种观点,如是非、善恶、美丑等,也都是相对的,并不存在绝对的标准。
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认为应该从道的观点来看待事物。这里的“道”,既可以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也可以认为是一种不变的自然规律和法则。庄子从道的角度出发,否定了人们对事物个别的、片面的评价标准,而给出了“齐物”的观点,即从道的角度出发,万物都可以被看成是平等而相互联系的个体。无论是大的事物还是小的事物,无论是高贵的还是低贱的,在本质上都没有什么区别。他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秋毫之末在常人眼中是极小的,但从道的角度看,它与泰山没有大小之分;殇子(夭折的婴儿)在常人看来寿命极短,但与长寿的彭祖相比,在道的视野下也没有寿命长短的差别。这是因为大小、寿夭等概念都是人为设定的相对概念,在宏观的、本质的、规律的认识层面,万物齐一。
对认知的剖析
2
庄子认为,人类的认知受到感官和经验的限制。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来感知世界,但这些感官所获取的信息是有限的。例如,我们只能看到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光,听到一定频率范围内的声音。而且,我们的认知还受到语言的影响,语言在表达事物时往往是存在偏颇的。庄子说:“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语言不像风吹过那样自然,人们说话时表达的内容是不确定的,不同的人对同一句话也很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要超越这种认知的局限性,就要达到“齐物”的境界。这需要人们摒弃主观的是非观念,以一种空灵、开放的心态去体悟世界。在这里,庄子提出了“吾丧我”的认识方法。在哲学层面,“吾丧我”是对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超越。一般的认知模式中,主体(我)与客体(外界事物)是对立的,主体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对待客体。而“吾丧我”之后,这种主客对立的界限变得模糊。例如,当一个人达到“吾丧我”的境界时,他看山水不再是将山水作为满足自己审美或功利需求的对象,而是与山水融为一体,感受到山水的生机与自己的生命是相通的。通俗的说,“吾丧我”中的“吾”是超越了世俗的、与道合一的自我,而“我”是充满了是非判断、物欲的世俗自我。当达到“吾丧我”时,就能摆脱认知的局限,看到万物平等的本质。
另外,庄子进一步指出,人们常常带着“成心”去看待事物,即带着已有的观念、偏见去认知世界。“吾丧我”就是要去除这种“成心”。比如,在对待不同的文化或观点时,人们往往会因为自己所受的教育、成长环境等因素而持有偏见。而达到“吾丧我”境界的人能够摒弃这些偏见,以一种更加包容、开放的态度去理解和接纳不同的事物。
梦与觉的思考
3
在《齐物论》中,庄子记载了他著名的“庄周梦蝶”的故事,原文是这样写的:“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这只蝴蝶翩翩飞舞,悠然自得,非常快乐,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在梦中,蝴蝶尽情地享受着飞翔的乐趣,它的状态是那样的惬意而自在。然而就在这时,庄周突然醒了过来,发现自己还是那个庄周,安安静静地躺在床上。于是,庄周不禁产生了疑惑:不知道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正在梦中变成了庄周呢?
这个故事之所以如此著名,原因之一是它挑战了人们对于现实和梦境的常规认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认为现实是真实的、客观的,而梦境是虚幻的、主观的。但庄子通过这个故事提出了疑问,我们如何能确凿地判定我们所谓的现实就一定是真实的,而梦境就一定是虚幻的呢?从主观体验的角度来说,庄周在梦中化为蝴蝶时,蝴蝶的感受是那样真实,醒来后的庄周也无法确定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真实的状态。
如果顺着这个逻辑推演下去,我们会发现,这个庄周与蝴蝶的“梦与实”的疑问也在促使人们反思自我存在的本质——我们通常以一种固定的身份来认知自己,比如我是一个名叫某某的人,有着特定的社会角色、外貌特征等。但“庄周梦蝶”让人们意识到,自我是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存在。在梦中,庄周的自我意识完全转化为蝴蝶的自我意识,这表明自我可能是一种更加流动、多元的概念,而不是我们所习惯认定的那样单一和固定。而从“齐物”的角度来看,庄周和蝴蝶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无论是庄周的存在还是蝴蝶的存在,都是一种现象。在道的层面,万物平等,庄周和蝴蝶都只是道的不同呈现形式。这种思想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提醒人们不要仅仅从人类的视角去看待世界,而是要认识到万物之间的相通性和齐一性。
道的思想与齐物思想的境界
4
在庄子所展现的道的境界里,万物浑然一体,没有分别。庄子描述道:“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事物的分化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形态,从道的角度看,这种分化意味着某种整体性的破坏,而整体性的破坏又会逐步回归到它的同一和完整性上来,这是“道”赋予万事万物的不变规律。实际上,万物并没有真正的成与毁,或者说无论其外在形态同刚开始时相比变得多么面目全非,最终都回归到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中,回归到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和法则之下,回归到道的统一完整与运动变化之中。
《齐物论》所谓《庄子》中的一个重要篇章,其文学性极强,思想意义深远。在今天看来,这种“齐物”思想促使人们反思自己的认知模式,提醒人们不要被世俗的是非观念所束缚。在社会生活中,这种思想有助于人们以更加包容和平和的心态对待不同的人和事物。例如,在文化交流中,不因为自己文化的优越感而贬低其他文化,而是认识到各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就像万物在道的层面是平等的一样。同时,齐物思想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越现实烦恼的精神境界,当人们不再执着于是非、善恶、美丑等分别时,内心就能自然而然地获得一份宁静和自由。
文/希童
·END·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