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耳机图标可收听作者原声全文朗读)
今天给大家介绍《庄子》的第三篇《养生主》。在这一篇中,庄子主要探讨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养生”,并不仅指身体上的调养以延长寿命,而是通过身体的修行和认识的改变,达到身心共生共养、和谐平静的一种状态。庄子以顺应自然的观点开篇,以“庖丁解牛”为例,强调了生活中顺应自然、遵循中道、尊重规律的重要性,以及这种生活方式对于人们心理和身体健康的巨大帮助。
缘督以为经
1
在《养生主》的开篇,庄子就提出了顺应自然的养生观点。这种观点的核心要以是“缘督以为经”。这里的“缘”指的是“遵循、顺着、沿着”的意思,“督”则指的是“中道、正道”,“经”则指的是通常的法则,原则。“缘督以为经”的字面意思指的是在生活中要顺着中正之道做事,并把顺应自然的适度、适中的观念作为行为准则。庄子认为,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却是无穷的,我们不应以有限的生命去盲目追逐无限的欲望,而应回归生命的本质,遵从顺应自然的中正之道。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缘督以为经”倡导的是一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生活和处世态度。它既不是过度入世追求功名利禄,也不是完全脱离世俗生活。而是依靠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积极地与外界环境相互适应与融合,对内在心灵进行不断地调和与净化。
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意味着我们要尊重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发展。在庄子看来,心境的平和与自由是顺应自然的重要体现。他鼓励人们摆脱世俗名利的束缚,让注意力回归到内心深处,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通过加深的对自我的认知、观察和体验,让心灵的能量得到释放、整理与塑造。同时,他还提倡少私寡欲,认为过度的私欲会破坏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而只有减少私欲,才能保持内心的淡泊和宁静,享受生命的真谛。
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具有着深远的意义。它不仅能保护我们的生命免受外界的伤害和干扰,还能保全我们的天性不受扭曲和压抑。在顺应自然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找到生命的节奏和规律,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从而在生命的旅途中享受那份难得的天年之乐。应该说,庄子“缘督以为经”的思想,与道家“无为而治”和“天人合一”的理念紧密相连。它提醒人们,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和境遇,人都应该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人与自然融合统一的思想和行为境界。
庖丁解牛
2
庖丁解牛是《养生主》一篇中所记录的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高超技艺。他的动作极为娴熟且富有节奏感,手所触及牛身的部位、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踏的位置以及膝盖抵住之处,都配合得恰到好处,仿佛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自然。与此同时,解牛过程中发出的声音也富有韵律,“砉(xū)然向然,奏刀騞(huō)然”,这些声音无不与音律相合,将解牛这一过程上升到了艺术的境界。文惠君见状不禁赞叹,并好奇庖丁的技艺何以如此精湛。
庖丁说,他平生所喜爱和追求的是“道”。而“道”是超越了普通的技艺层面的。他讲述了自己技艺提升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刚开始解牛的时候,他眼中看到的只是一头完整的牛,对牛的身体结构还缺乏深入的认识,解牛主要依靠的是对牛的总体认知和常规的切割技巧。经过三年的实践摸索,庖丁对牛的身体结构有了透彻的了解,此时他眼中的牛已经不再是普通的、完整的牛,而是牛身体内部的筋骨、关节等各个部分,他能够清晰地分辨出牛体的各个不同部位,这也为他后续的精准操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到了现在,庖丁已然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不再依赖眼睛去观察,而是凭借内心的感悟和精神的指引来操作。他的感官知觉停止了常规的活动,而精神却在自由地运行,完全按照牛的天然结构进行解牛。
在解牛的方法上,庖丁遵循自然规律,“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他顺着牛的天然生理结构,在筋骨的空隙处下刀,引导刀刃沿着大的骨节空隙进入,按照牛体本来的结构进行分解。对于那些筋骨交错聚结的复杂部位,他从不轻易触碰,更不会去强行切割。而这,也是庖丁的刀刃长久如新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的厨师每年都要更换刀具,因为他们是用刀去割肉;技术稍差一些的厨师每个月就要更换刀具,因为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而自己的刀已经用了十九年,解过数千头牛,但刀刃依然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这是因为牛的骨节之间是有间隙的,而刀刃却非常薄,“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刀刃在骨节的空隙中游走,有足够的空间,所以不会受到过多的磨损。
即便技艺如此高超,每当遇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庖丁也会格外小心谨慎,“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他会将目光专注于此处,动作也会放慢。然后极其小心地动刀,只微微一动,牛就被顺利分解开了,牛的身体就像泥土一样散落在地上。解牛完成后,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他提着刀站在那里,环顾四周,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自信。接着,他会“善刀而藏之”,将刀仔细地擦拭干净,然后妥善地收藏起来。
“庖丁解牛”的故事作为全篇“养生”观点的一个例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庄子认为,我们做事要尊重和顺应事物的客观规律和内在逻辑,避免硬干蛮干,这样才能避免无意义的消耗,用最少的消耗,获得最大的成果。而从哲学上讲,“庖丁解牛”则象征着道与技的统一。“道”是牛的自然生长规律和形体结构,“技”则是基于对牛的整体认识的一种实践和把握。“技”是“道”的外在表现,追求“道”则可以提升“技”的境界。
三个比喻
3
在《养生主》中,庄子还运用了三个比喻的故事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顺应自然观点,阐述自己对于内在与外在,形体和精神的理解。首先,他讲述了一个叫右师的人,他天生只有一只脚,但他并没有因此陷入对命运的不满,而是坦然地接受了自己的身体状况。这种态度体现了庄子所倡导的“安时处顺”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对无法改变的现实和命运安排要保持平和、接受的心态。
庄子认为,命运中存在许多我们无法掌控的因素,就像右师的身体残缺一样。人们往往会对这些不如意的事情产生抗拒和痛苦,但这种情绪并不能改变事实,反而会消耗我们的精力,影响我们的生活。因此,他主张我们要像右师那样,认识到命运的安排是一种自然的存在,不做无谓的挣扎,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去适应和接受它,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继续追求生命的价值。
接着,庄子又以泽雉这种禽类为例证,进一步说明了人在面对自然时应有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qí)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泽雉在野外生活,需要辛苦地觅食。而如果关进笼子被人畜养,它便可以得到充足的食物和安逸的生活,但它宁可要自由,也不愿意被关在笼子里。这表明泽雉更珍视自己的自由和自然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安稳的物质享受。
从养生和安时处顺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暗示人们要顺应自己的本性和自然的生活方式,不被外在的功名利禄所诱惑。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物质的丰富、地位的提升和名声的显赫,但这些追求往往会让人陷入无尽的忙碌和烦恼之中,失去内心的自由和安宁。庄子认为,真正的养生之道在于回归自然,遵循自己的内心,追求一种简单、自由、真实的生活。
最后,庄子用柴与火的关系来作为全篇的一个总结。“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这句话用柴与火的关系来比喻形与神的关系。柴是具体的、有限的物质存在,就像人的身体一样,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耗殆尽;而火则代表着生命的精神和智慧,它可以通过不断地传递和延续,超越物质的局限,永不熄灭。
庄子认为,生命不仅仅是身体的存在,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延续。身体是有限的,会受到时间、疾病和衰老的限制,但精神却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修炼和传承,获得永恒的价值。从养生的角度来看,这个比喻提醒人们,养生不仅要关注身体的健康,更要注重精神的修为和滋养。只有当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而充实的时候,我们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更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薪火之喻还启示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追求长生不老或物质的享受,而在于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传递和延续生命的精神之火。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让自己的生命在他人的生命中得到某种程度的延续。
文/希童
·END·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