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二章,主要讲述了战争对于国家的消耗,长久作战的危害,并提出了速战速决、取粮于敌的战略思想。放眼世界战争史,国家因为长久作战而陷入经济困境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我国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之间耗时3年的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到前260年),赵国的最终战败,不仅造成了将近40万青壮年人口的损失,还对赵国的农业生产、经济发展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现代战争中也有如1979到1989年,历时10年的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以及1961到1973年的,为期12年的越南战争。这些战争不仅造成了人员的大量伤亡,还造成了本国巨大的财政负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由此可见,孙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这种“速战”思想,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代,都具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从战争耗费说起
1
孙子开篇指出,凡是用兵作战,至少需要出动轻型战车千辆,重型战车千辆,军队十万,还要千里迢迢运送粮草。前方后方的开支,外交使节往来的费用,作战器材的供应,车辆盔甲的保养,每天要耗费千金,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这生动地描绘出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需求,是摆在战争决策者面前的最为现实的问题。比如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作为一场典型的水战,战船的消耗非常大。曹操为了南征,在北方建造了大量的战船。这些战船需要耗费众多的木材,而且建造工艺复杂,需要大量的工匠参与。例如,曹军的战船有大型的楼船,这种战船体积庞大,结构复杂,建造一艘需要耗费大量的木材和人力。东吴方面,为了抵御曹军,也打造了众多战船,并且对战船的帆具、桨橹等设备也有很高的要求。帆具需要用布帛等材料制作,在战争中容易破损,需要不断补充。另外,双方在战争中都使用了大量的箭矢。箭矢的制作需要木材、羽毛和金属箭头。在赤壁之战这样的大规模战役中,双方射出的箭矢不计其数,消耗的木材和金属数量巨大。此外,东吴在战争中还使用了一些火器,虽然当时的火器还比较原始,但制作火器需要硫磺、硝石等原料。这些原料在当时的开采和提炼技术下相对稀缺,大量使用火器必然导致硫磺、硝石等物资的大量消耗。
现存于湖北省赤壁市博物馆的三国时期金属箭头
另外,战争如果持续时间过长,会使国家财政发生困难。国家常常因为用兵而贫困,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军队的远征需要进行大规模的远道运输。远道运输会增加财政的负担,进而迫使统治者加征赋税,使得百姓生活陷入困顿。长期战争会导致沉重的赋税和劳役、物价飞涨,这会直接导致国民变得家家空虚,民不聊生。并且,长期作战还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兵力耗尽,物资枯竭,其他诸侯就会乘此危机起兵进攻,到那时即使有足智多谋的指挥者,也无法挽回危局。比如历史上著名的英法百年战争,百年战争是公元1337到1453年间英国和法国之间断断续续进行的一场战争,实际战争持续时间累计达116年。其中,英国在战争初期财政状况相对较好,凭借其羊毛贸易等收入来源,能够组建和维持一支强大的军队。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英国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当时的战争需要大量资金来招募和装备士兵,尤其是长弓手的训练和装备需要持续投入。英国在法国的战争行动需要长距离的后勤补给,运输成本高昂。为了筹集资金,英国国王不断增加赋税,这引起了国内贵族和平民的强烈反对,导致国内社会矛盾激化。例如,“人头税”的征收引发了1381年的英国农民起义。而法国在战争中也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战争使得法国的大片土地荒芜,农业生产遭到严重打击,这直接影响了法国的财政收入。法国需要花费大量资金来重建军队、修复城堡和防御工事。同时,法国王室为了支付战争费用,也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筹集资金,如向教会和贵族借款,出售官职等。长期的战争导致法国财政濒临破产,但是最终法国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战争胜利逐渐恢复了财政的稳定。
速战速决的战略思想
2
孙子认为,从军事角度来看,在战场上要迅速取得胜利。因为军队长期在外作战,士气容易低落,武器装备容易损耗,而且作战时间越长,变数就越多,容易陷入不利的局面。
从经济角度出发,速战速决能够减少国家的财政负担。孙子提出“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就是强调虽然作战方法可能看起来笨拙,但只要能迅速取胜就是好的,长久作战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况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古代战争中,这种依靠“速战”取胜的例子很多。比如发生在公元383年的洛涧之战就是一例。洛涧之战是淝水之战中的一个著名战役,交战双方为东晋和前秦。当时,前秦君主苻坚统一北方后,企图南下消灭东晋,实现全国统一。前秦军队号称百万,分多路南下。东晋则以谢石、谢玄等将领率领八万北府兵在淝水一线进行抵御。而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淮河支流洛河)则是前秦军队进军路线上的一个重要据点。前秦将领梁成率领五万军队在洛涧扎营,阻挡东晋军队的前进。东晋方面则由将领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趁夜偷袭梁成的营地。刘牢之率领的东晋军队渡过洛河后,连夜向梁成的军队发起攻击。前秦军在睡梦中被惊醒,仓促应战。刘牢之的军队奋勇杀敌,斩杀了梁成等前秦将领,前秦军队大败,纷纷溃逃。洛涧之战东晋军队以少胜多,从偷袭开始到战斗结束,只用了一夜的时间,极大地鼓舞了东晋军队的士气,也为后来淝水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示意图
在现代战争中,这种“速战速决”的思想运用就更加明显。现代战争虽然武器装备的性能提升,但战争越持久,人员伤亡风险会比以往更大。同时,“速战”能够保持军事装备方面的优势,从而把握战场上的主动权。比如发生在1982年4月2 日到 6月14日的马岛战争就是一例。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位于南大西洋,英国和阿根廷对其主权长期存在争议。阿根廷军政府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决定出兵占领马岛。英国则认为马岛是其海外领土,不能容忍阿根廷的占领行为。在得知马岛被阿根廷占领后,英国迅速组建了特别混合舰队开往南大西洋。英国舰队在航行途中进行了一系列的作战准备,并迅速到达马岛海域发动进攻。在战争中,英国凭借其海军和空军的优势,对阿根廷军队进行了有效打击。尽管阿根廷军队进行了抵抗,但在经过一系列激烈战斗后,英国于6月14日重新夺回了马岛。整个战争持续了大约74天,相对来说是一场速战速决的现代战争。值得一提的是,英军在圣卡洛斯湾登陆作战中,克服了阿根廷军队的抵抗,成功建立了滩头阵地,为后续的作战奠定了基础。
“因粮于敌”的策略
3
孙子指出,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再次征集,粮草不多次运送,武器装备从国内取用,粮草在敌国就地解决,这样军队的粮草就可以充足供应。当然,在今天看来,“因粮于敌”中的“粮”并不仅仅指粮草,也可以指代当地的一系列优质而可以为我所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比如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就是“因粮于敌”的一个例证。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之间的一场战略决战。曹操兵力相对袁绍较少,而且在粮草供应方面面临巨大压力。袁绍的军队兵多粮足,拥有强大的后勤保障。曹操采用了“因粮于敌”的策略。他趁袁绍的粮草押送官淳于琼守卫乌巢粮草大营时,亲自率领轻骑突袭乌巢。曹操的军队烧毁了袁绍的大量粮草辎重,并且缴获了部分剩余粮草。这一举措极大地削弱了袁绍的实力,袁绍军队因为粮草被烧,军心动摇,最终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再比如在亚历山大大帝率领马其顿军队进行东征时,军队远离本土,后勤补给面临挑战。在征服波斯帝国的过程中,他充分利用了“因粮于敌”的策略。每当攻占一个波斯城市或地区,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就会征收当地的粮食、物资和财富。波斯帝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这些缴获的物资为马其顿军队提供了充足的粮草、武器装备和资金。在埃及,亚历山大不仅获取了当地的粮食,还得到了埃及人民的支持和物资供应,这有助于他继续向东进军,征服更多的地区。
曹操夜袭乌巢连环画
夺取敌人的资源不仅可以补充自己,还能够激励己方的士气,同时削弱敌人的实力。“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通过杀敌来激发士兵的愤怒情绪,用缴获敌人的物资来奖赏士兵。当士兵看到从敌人那里可以获取丰厚的物资时,作战的积极性会更高,而敌人失去了物资,实力就会被削弱。比如在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在与日军和伪军的战斗中,经常采用缴获敌人物资的方式来补充自己。当抗日武装缴获日军的武器、弹药、粮食等物资时,我方士兵的士气得到了极大的激励。日军的武器装备在当时相对先进,缴获的武器则可以武装我们自己的部队,增强战斗力。而缴获的粮食等物资,也解决了部队的给养问题。在一些战斗胜利后,士兵们看到缴获的物资,会更加坚定抗日的决心,因为他们知道通过战斗可以获取资源来支持自己继续战斗,同时也看到了日军并非不可战胜,从而激发了士兵们的斗志,在艰苦的敌后战场上坚持抗战,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END·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