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本公众号
高考分数都出来了,抖音全网都是查分数的视频。
我看到也是由衷高兴。这一辈子。因为完成一件事而畅快淋漓的瞬间,太少了。
但高考分数只能看出你接受的系统知识训练密度。
填志愿,选城市,选专业。才看出家庭的综合认知。
高考,依旧是最低成本撬动你人生命运的杠杆,所以普通人一定要利用好高考给我们带来翻身改命的机会。
今天树老师跟大家聊聊高考要怎么选择城市,才能真正上到另一个台阶。
一切的结果,其实都可以未雨绸缪的,
人就是人观念的产物,如果你的观念从开始就是错的,那是不会结出一个正确的果实的。相比较于讲大家具体的填志愿技巧,能有一种观念是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
一、远离蓝领思维
几乎所有稍微有点认知的博主都在说,专业不重要,尤其是文科生,四年根本不知道在学校学了啥。
大致的观点就是:出来做的事,80%跟专业没多大关系,就算跟专业有关系,好像专业反而成为了自己的限制。
其实,普通人对专业对口的理解,是按照蓝领就业对口去的,所谓的好就业,是技能下限。
标准的蓝领思维。
专业的上限怎么判断?
你要判断这个社会的大牛们。学这个专业的人,能达到的上限,是不是通过这个专业给的?你要用统计学的原理,去论证哪个专业出来的普通人逆袭案例相对最多。
另外,大学其实有三个不教的:
人际沟通,商业逻辑,利益分配。
普通人学会这三个,比专业重要。
不管什么专业,我的建议是:
作为普通人,选专业,尽量离媒体和传播近一点,离研究人性近一点。
哪怕未来是AI的天下,也不需要那么多AI技术人才,需要的是懂运用AI的人。
传媒大牛江南春,早就总结过了未来的“三爱三缺”:
爱吃,爱美,爱健康
怕老,怕累,怕孤独
缺爱,缺心情,缺刺激
看看孩子的专业,能不能往三爱三缺上去靠,你被大家需要,你能解决人的问题,你自然不担心没饭吃。
普通人,越接近世界真相,才有机会跃迁。
核心是输入和输出的上限,说白点,会说+会写,非常重要。
二、能被记得住的学校,只有第一梯队
未来,没有所谓的985和211,985和211的价值将是史上最低,未来只有大家对于单个大学的共识。
换句话:
清北就是清北,清北和第一流的985,不是一个品种。
复旦交大浙大就是复旦交大浙大,和其他又不是一个品种。
中国过去有个典故,东晋山水派诗人谢灵运赞美说:天下才华共一石(10斗),曹植才高8斗,我分斗1,其他人共占1斗。
才高八斗就是这么来的。
这哥们倒是不客气,但却讲了一个真理
这个社会的资源分配就是少部分决定大部分。
其实回到学校上面是一样的,大学一样。小学也一样。
现在都诞生出一个职业,帮人报志愿。
不少人把第二,第三梯队的学校如数家珍,总要在一群中等个子里面拔个高的。
花了大量精力,其实没有质的变化。
本质都是利用了中产的焦虑。利用了大家想“占便宜+求安慰”的心理。
回到小学学区:
第一梯队是一个品种,其他是一个品种。
但有多少家长为了选学区房,每天像研究博士论文一样研究一堆路人甲abc学校。
非要在里面,选一个稍微好点的。
哪个老师更嫡系一点?哪个老师负责一点?哪个作业管严一点?
寄希望与外界,寄希望于别人,可怜天下父母心!
有这个心思,还不如自己多出去认识几个强人。
另外,名校的共识,就像房子的共识,也是有人脉效应的。
名校才搞校友会,普通大学搞校友会你总觉得不伦不类。
校友会的本质是校友普遍有价值,能够互相交换价值。
不要埋怨你的学校不搞校友会,大概率是学校不行。
在这里,树老师也普及一个识人标准:
社会上混了十年以上,大家去介绍他,或者他自己介绍自己。还拿哪个名校毕业的说事儿,基本也不算混得好的。
所以,名校的光环,真的不是伴随一生的。
三、城市才是一切一切的重中之重
在城市上面,树老师推荐一票否决制,没有所谓的谨慎选择。
有的城市不去就是不能去,打死也不去。
去了就是四年+n年,四年就足够拉开足够大的差距。
人有两个惰性:
1.在哪读书容易留在那里。结婚生子,找个差不多的工作,一辈子一个十年就过了。有了孩子,孩子读了书,基本根本无法动弹。得过且过不是平庸,得过且过是共性。
2.四年锁死在学校、以为去了上海就牛逼,以为去了北京就牛逼,结果在学校宿舍打四年游戏,这种叫自作孽不可活,但也比在小地方打游戏好。
城市当然就是可能性,要去实践可能性,是要自己足够主动的往外拓。
城市的可能性,比大家想的差距大!
遇到大佬的机会,遇到赛道的机会,就业密度的机会,工种的机会。
就拿打游戏这个事来讲,也只有大城市才供得起职业战队。
孩子有悟性的,百分之一万要去超大城市。
2-3年,踩中一个风口,可以改变几代人命运。这种改变命运的概率,也只能在大城市,家里做决策,但凡有一个认知高的,就能够改变一个家族命运。
另外,有的传统优秀大学,因为城市的没落,相当于高分,但折了价。
我举例点名几个大学:
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
三个好似都跟复旦,上海交大在十年前是一个档位,但天津,南京,武汉,跟上海的差距已经不是一般大。
我们必须动态的看待大学的影响力。
15年前的哈工大,跟现在的哈工大,绝非同样的影响力。
15年前的深圳大学,跟现在的深圳大学,同理。
能有这个高分数高档位。想尽办法往最有钱的城市走,毫不犹豫!
优秀,只有在优秀的地方,才能被无限放大!
举个例子:
兰州大学和上海一个专科。
也不要去兰州。
郑州大学和北京一个普本。
也不要去郑州。
贵州大学和成都一个普本。
也不要去贵州。
弱省会城市的所有学校,就不应该成为备选。
这个时代,不要低估任何一个四年,足够天上地下。
大城市就是杠杆,个人能力的加速器,让你登上更大舞台被更多的人看见。
小地方就是温水,个人意志的消食片,让你平庸到最后只能自己安慰自己。
有的人会觉得:这是不是正确的世界观?
鼓励欲望?有必要吗,小地方小确幸也很幸福。
我只想说一句,见过了世界,才有世界观。
见过了大城市,哪怕最后回到了小城市,也是精彩厚重的。
那个时候再来说小确幸,跟一开始就在小地方,绝对两个概念。
除了就业红利,大城市还可以赶上房价的红利!
很多一线城市对于当地毕业生的落户、买房给予很多政策的福利。
中国人口进入存量内卷时代,绝大多数人口净流出城市不再有短期发展机会,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甚至一些弱省会城市。
未来每个城市拿到的资源不一样,领导配置不一样,发展模式不一样。
未来房价的表现,一定会大相径庭!
中国的普通家庭,拼身家,拼财富。
拼到最后,就是自己的房子值多少钱,能不能再值钱。
那作为个体,出于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未来负责:
否则一切浮于表面的选城市,都是捡了芝麻丢西瓜,城市买对房,才是这个城市的主人。
四、扔进大学就不管了大错特错
很多人会说一句话:“父母的责任尽到了,上大学后我就不管了。”
其实,孩子不需要你管,但他需要被影响。
觉得大学是管教分界点的,根本在于父母的平庸和不进步。
其实真正的精英家庭,父母是和孩子一起进步的。
孩子一辈子的课程。
不是上大学,是保持和优秀的人学习。
是理解社会运转逻辑
是理解各个阶层交易
是理解交易背后价值
是理解社会资源分配
是介入有钱人赚钱场景。
是日常高强度知识储备。
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那份好奇心。
这些东西,才陪伴一生,不是你的管教陪伴一生。
这个世界的结构:
它的底层是资源,利益,交易,分配。
然后具体表现到:权利,地位,金钱。
最后才是大众看到的最浅的:城市,学校,专业。
若父母只是简单告诉一句,要在学校努力学习,有什么用呢?
我们身边有太多的父母,因为自己认知的局限,把送孩子进了大学,当成目标,当成任务,当成节点。
其实挺可悲的。
本质上,不管孩子上大学了,工作了,创业了,还是怎样了。
每个孩子一辈子的成长,都伴随着父母的成长,父母的认知迭代,父母的人脉升级。
他能走多远,背后都是父母办的事,做的生意,谈的合作,交的朋友。
从来就没有啃老可耻一说,有很多啃老的粗暴定义,本质是因为父母的平庸。
能啃老还能进步,说明互相在赋能。
和孩子一起迭代的感觉,多好?
在未来的日子里,父母不进步,不迭代,不参与。孩子上哪怕再好的大学,孩子跟最优秀的人也一定有阶层的壁垒。
祝愿读到我这篇文章的考生们:一鸣从此始,相望青云端。
——————————————————————————————————
ps.
未来每个城市拿到的资源不一样,领导配置不一样,发展模式不一样。
未来房价的表现,一定会大相径庭!
中国的普通家庭,拼身家,拼财富。
拼到最后,就是自己的房子值多少钱,能不能再值钱。
那作为个体,出于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未来负责:
要不要提前布局在有资源的城市?
要不要卖掉已经没有机会的城市?
要不要提前学习城市板块微观该怎么选?
要不要把后代的教育放到更高级别的城市?
这些问题的解决,才是在终点等别人。
请大家阅读这一篇,有团队的完整介绍和我们的愿景,发心。树老师团队专注城市的升阶置换,专注重点城市资产布局,中产跃迁整体规划,家庭全国资产配置。
帮人做好选房这件事,未来有复利,有福报。
点击文章:
扫码添加树老师本人微信
end
各大平台搜索“树先生讲买房”
听树先生分析楼市干货
家庭房产规划先行者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