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百练不如一站,百动不如一静”,就是指的站桩。
桩也是根基之所在,万丈高楼平地起,最关键的就是根基,所以古人将站桩作为练功的基础。它是中国传统拳术中特有的练功方法,几乎所有的拳种都有站桩。形意中有浑圆桩和三体式,心意拳中有经典的蹲猴桩,八卦掌中有行桩、蹚泥步,咏春拳有二字钳羊马、转马、进马,意拳以桩为本,有插指桩、托抱桩、扶按桩、技击桩、独立桩,道家绵拳有踩桩,少林拳有扎马步等。其共同的目的是通过站桩找到符合本门派练功所需要的相对“稳定”状态,是基本功,也是各拳种的入门功夫和通往高级功夫的必经之路和方法。
本文作者王明勇拳姿
太极桩也不例外,它分为“静桩”和“动桩”,静桩主要有无极桩和浑圆桩,动桩主要有开合、升降、阴阳、虚实等,实际上太极拳的套路也可以认为是动桩。以下主要谈太极桩,也叫浑圆桩。
一、太极桩的练习方法及要求
(一)调身
两脚自然开立,与肩同宽,两手环抱于胸前,指尖相对,间距为本人拳头大小,腋窝松至鸡蛋大小,松颈上领、沉肩坠肘、微微含胸、松腰落胯、胯根内收、尾闾内翻、如坐高凳、小腹微收、命门后鼓、圆裆开胯、膝盖微曲、微外撑、不超脚尖,让重心通过大腿外侧落在全脚掌。
要求:在周身放松的基础上,致使“虚实中串挂,松沉到脚下”,达到外三合。即“腕与踝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二)调息
舌抵上腭,口微闭,下巴微收,眼睛微闭,神光内收,鼻呼鼻吸,刚开始可以自然呼吸,一段时间后可逆式腹式呼吸。即吸气时小腹向里收,呼气时小腹向外鼓,将呼吸变细拉长。
要求:掌握和运用逆式腹式呼吸,其目的是通过练习逆式腹式呼吸,以引动内气与内劲的结合,从而达到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将来行拳和推手等开合、发放打基础。
(三)调心
在身体放松、精神内敛的前提下,排除杂念,让心静下来。所谓杂念,就是与站桩无关的念头和想法。神要收敛,不能外放。只有把神收回来,我们心才能定下来;心定,心才能静;心静了,意念才能集中;意念集中了,才不容易产生杂念。比如,采取意念关注呼吸或身法来排除杂念。
要求:放空和忘掉自己,让气血在体内自然运行,达到无为的状态,以至无为而无不为。
二、 太极桩的目的及作用
(一)目的
求放松
放松是太极拳的特点,也是练习方法。身体只有放松了,经络通道才能打开,气血在体内运行才能畅通,无论对养生和提高功力都是有利的,身体才能健康。用意不用力,节节贯串,是需要长期修炼的功夫,在桩功中,通过身心的放松、呼吸的带动和意念的控制,可以使身体出现松沉、松升和松开的感觉和状态。
出结构
也就是桩架,通过“三调”,将身形调整到符合太极拳需要的结构。像建筑物的框架结构,不同的结构承重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比如,我国的赵州桥,历经千年,经历各种自然灾害,尤其是洪水、地震的破坏,却依然完好无损,并非其材料好,而是其处处呈拱形,用料少、重量轻,使其结构合理、精准而达到稳固。太极桩也是如此,经过“三调”,在身心放松的基础上,通过意念的控制和调整,使身体练出太极拳“体用”所需要的结构。尤其初学者,一定要按太极桩要求的要领调整桩架,不能随意改动。
用意念
所谓意念,其实就是大脑的注意力贯注到肢体的想法,通过某些途径让身体服从、“实现”大脑的这些想法。
站太极桩时用意念,是使桩架达到协调、统一的一种方法,目的不是意念本身,而是通过假设和想象来校正结构、劲路,求柔、求整的具体方法,不要神化意念的作用,这是站桩的核心。无论是练习站桩或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但意念的运用是要经过训练的才可以完成的。很多人结构看起来也比较准确,就是站不出来功夫,是意念不对。在中国传统武学中真正的“宝贝”都是以虚寓实、以假修真,也就是所有的桩功中都可以假借的意念。桩功中,结构、意念和放松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因此,太极桩既要有方法,更要用意念。
练呼吸
太极拳非常重视呼吸的运用,必须是逆式腹式呼吸,也可以认为是“哼哈二气”。要求动作开时、起时是吸即“哼”,为蓄劲;合时、落时是呼即“哈”,为发劲。逆式腹式呼吸方法,是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吸气时小腹微内收,空腹实胸,呼气时小腹微外鼓,空胸实腹。按以上方法将呼吸变慢、变细、拉长,并控制好呼和吸之间的转换。刚开始会不适应,若有不适即刻调回自然呼吸,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会渐渐掌握。
得内功
众所周知,太极拳是内家拳,重视内功的修炼。武术家毛坚苇先生认为,内功是我们传统武术的术语,它包括内劲和内气。他们主要区别如下:一是性质不同。内气属于物质,内劲属于能量。二是根源不同。内气所产生的根源与呼吸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你不练习呼吸,那么你就不可能感悟到内气和运动内气。而内劲产生的根源是反作用力,只有通过松沉和其它各个方面的有关练习,才能感悟到反作用力的存在,把反作用力作用到根节和梢节,就形成了节节贯穿。三是主次不同。它们两个在体内结合同行,内气为主并引领劲运行。所谓“意到、气到、劲到”,就是这个道理。四是作用不同。在太极拳的应用当中,内气膨胀、八方支撑,内劲鼓荡、节节贯穿。内功很神奇,但是并不神秘。只要我们通过正确的练习方法,就一定能够体会和练出内劲。
(二)太极桩对身心的调节作用
重塑身体结构,加大下盘稳固
通过“调身”,改变了身体原来的结构,重新塑造了符合太极拳养生和技击要求的身形,使身体有松沉劲,可以稳固下盘,立地生根。
2、改变呼吸方式,促进协调发力
通过“调息”,改变了原来的呼吸方式,渐渐变成了逆式腹式呼吸,使气沉丹田,劲达脚底,以利于行拳和发放。
提升平衡能力,缓解精神压力
在“三调”的基础上,站桩时,虽然如坐高凳,重心落在脚下,但下肢尤其腿部肌肉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增加了腿部的力量,进而对身体平衡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大的帮助。同时由于站桩时要求心情放松、平静如水、放空自己,这样对缓解紧张情绪、调节精神压力、消除疲劳等,均具有较好的作用。
改善供血能力,加速身体恢复
据北京铁路总医院于永年大夫的实验表明:“站桩1小时,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红血球增加152万个,白血球增加3650个,血红蛋白增加3.2克。”这对于免疫力不足、亚健康、慢性病及手术后身体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促进内脏蠕动,提高脏腑功能
站桩时气沉丹田,通过呼吸使内脏有规律地松升和松降,带动五脏六腑的良性运动,提升了内脏的运化能力和工作效率,进而提高其效能。这样,人体的经络会进一步被疏通,气血流动也会更加畅快,周身器官和肌肉得到充分濡养,可以有效的加强新陈代谢和清除体内垃圾、毒素,使身体更健康。
调节神经系统,促进身心协调
站桩时,强调松、静、放空自己,很大程度上是在意识的支配下,通过神经系统调节的。科学观察得知,神经系统在工作的过程中,是兴奋与抑制兼顾,彼此生克的。习练站桩,能有效地调节和刺激机体的神经系统适应身心活动的需要,从而提高了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
激发身体平衡,唤醒自愈能力
中医一直认为身体有自愈能力,运用穴位按摩、艾灸、针灸、中药等方法,其实就是激发身体自身的平衡,对抗病毒、细菌等外力的侵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太极拳站桩是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动作,现代医学证明其具有强大的养生和辅助治疗疾病的作用,同样也可以激发人体自身的自愈能力。
三、太极桩在太极拳教学中应用
虽然太极拳极具强身健体和技击功能,但由于太极拳的动作复杂、难学、不易掌握,不小心会练伤膝盖,得不偿失,让许多人望而生畏,失去兴趣和信心。笔者认为,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分类教学,循序渐进
学习太极拳,应先练习太极桩,也是基本原则。在此前提下,应先练静桩,再练动桩,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并且根据练习者学习太极拳的目的和身体状况,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对一些年龄大、体质较差者,要把握好练习的强度和时间,也可以先站“无极桩”或“太极养生桩”,逐步过渡到太极桩。
俗话讲:“三分练,七分养。”对一些年轻体壮者,可以稍微加大强度。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推出的太极“八法五步”,在编排和教学上充分体现了太极拳的练习步骤和方法。
突出站桩,增加功力
太极拳的内功,体现为内劲和内气,这些在站桩中均可获得。因为静为养,动为耗,如同到银行存款,存的越多,取的才能越多,才更有实力、有底气。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能力
只有老师掌握了传统太极拳的练法、用法、教法,整体水平高,才能培养出符合太极拳理要求的练习者,传播和传承真正意义的传统太极桩和太极拳。
提倡“明师”授课,重视“非遗”教学
所谓明师,是明白而非有名气的老师。笔者认为明师应具备“一懂、一有、三会”。即“懂拳理”,要用太极拳的理论和方法去指导自己和练习者的训练;“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法”;“会讲、会做、会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非遗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
四、太极桩的注意事项、身体反应和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
注意事项
(1)尽量回避下雨天或风大时站桩,寒冷天气要注意保暖。
(2)站桩出汗后及时更换衣服。
(3)站桩时间因人而异,以站后身体舒服不疲劳为度,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刚开始可以控制5~8分钟,逐渐增加到30分钟以上。每天可以分多次练习,不宜追求时间的长短,而应重点体会站桩的体悟和效果。
(4)太饱或太饿均不宜站桩,建议饭后半小时行功。
(5)重视收功动作。即太极拳的收势动作,收功动作看似简单,但对内气的调整十分重要。
(6)收功之后,搓热双手,轻敷双眼、揉面、手指梳头、抚摩膝盖、活动腿脚、甩甩手臂等,更加有利于气血的流通,养生效果更佳。
身体反应
(1)站桩时,身体会出现痒、痛、酸、胀、麻、木、热、冷、汗、泪、上下排气、打呵欠、肠鸣、拉稀等现象,均属身体正常反应,可排毒去湿散寒,无须过度担心。
(2)站桩时产生的唾液,古人称甘露、金精玉液,是养生的佳品,可以分多次咽下,如同给油灯加油,对人体而言叫“添油续命”,时间越久,唾液越甜,对身体越有益。
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
(1)身僵气促:主要是初练者身体紧张,致使浑身僵硬、呼吸困难、腿酸心烦、呼吸不畅,纠正方法是调整身心,放松心情。
(2)满胯挺膝:身体后仰,会造成膝盖用力、身体重量下不到脚底、重心不稳定,导致膝盖疼痛;纠正方法是收胯坐胯、命门后凸、尾闾内卷,如坐高凳,产生骨升肉降的感觉。
(3)外八敞裆:脚外八过大,致使裆敞开,命名后凸困难,无法裹裆,身体结构就散了,下盘不稳,无法气沉丹田,纠正方法是两脚与肩同宽或微宽,脚尖微微外八,大约10度左右。
(4)撅臀哈腰:过分强调命门后凸,致使身体前倾,影响呼吸和气沉丹田,造成尾闾外翘、撅臀哈腰,纠正方法是立身中正、裹裆坐胯。
(5)架肩翘肘:致使肩紧、气浮,影响呼吸和气沉丹田,纠正方法是沉肩坠肘,先坠肘达到沉肩,大拇指虚领。
五、太极桩在普及中的推广建议
站桩先明理
前人讲“打拳打个理”,指的是拳理,没有理论的指导就找不到方向,练习的对错全然不知,甚至南辕北辙,几十年都没有入门。因此,练习太极桩也要先了解太极拳基本原理,按太极拳的阴阳、虚实变化规律、攻防兼备的平衡理念来练习。
练拳先站桩
要想将太极拳打好,必须先从站太极桩开始。只有在静态下掌握了太极拳不同部位的动作要领,将来在动态下,即打太极拳套路推手和散手中,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
站桩须正视
站桩是练习太极拳的基础,要贯穿全过程,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套路中的定式全部是太极桩变化而来。正视太极桩,就如同练字,须先练笔画,只有将每个笔画及间架结构都掌握了,写字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否则,基础打不好,将来打拳一出手就错,再改就难了,正所谓“学拳容易改拳难”。所以,刚开始站桩时一定不能着急,不能贪多图快,更不能囫囵吞枣,那样将会事倍功半、失去兴趣,甚至徒劳无功。
忌站“空桩”与“死桩”
(1)避免站空桩:空桩,只有外形,没有“东西”。如同一台没有零件的空壳机器。所谓“东西”,是通过“三调”,达到太极拳身形、呼吸的要求,从而找到松沉、松升及感悟内劲在体内的运行。
(2)不能站死桩:死桩,有外形,有“东西”,但没有变化。所谓变化,就是符合太极拳理要求静中有动,还要让它动起来,才不是死桩。如何变化?首先,调整呼吸,一呼一吸要合我们的松升松沉。第二,根节和梢节要有变化,松升时虚领顶劲,脚下五趾抓地,松沉时头部要顶头悬不动,脚下五趾贴地,通过身体的变化就形成了静中有动。
怎样检验自己做的不是空桩和死桩呢?
毛坚苇先生认为:“有四种感觉。一是骨升肉降;二是松沉,身体非常沉,地球的引力特别大;三是气感,身体膨胀有充气的感觉,体现在中丹田和下丹田上,吸气时中丹田饱满,吐气时下丹田饱满、气沉丹田、有气感、有变化;四是内劲运行的感觉,梢节发胀发麻,吸气时身体有外撑的感觉,吐气时身体的内侧感觉麻胀,说明内劲已达梢节。”
本文作者蒋凌晖拳姿
把握正确呼吸方式
众所周知,传统武术呼吸方式为逆式腹式呼吸,太极桩和太极拳亦然,需要气沉丹田、劲达脚底,以练内气。而唱歌和养生气功,要求顺式腹式呼吸。即吸气时小腹向外鼓,呼气时小腹慢慢向里收、气存丹田,以用小腹唱歌和练气。
总之,练习太极桩的意义在于没有复杂的套路、没有过大的难度、没有场地的要求,易学、易练、易收心、易出功。外静内动,对获取太极拳需要的松、结构、内劲、内气、身体的最佳状态等,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练习太极桩不仅是太极拳养生祛病的一大功效,更是太极拳技击功能的源泉。所谓“未打拳,先练桩”,意义深远。
然而,由于许多拳友对太极站桩认识不足,认为太极桩功枯燥乏味,没有练习套路直接,所以急于练拳架。他们误以为站桩为初级功,觉得打拳、推手、散手才是中高级功。这样,就如同在沙滩上建房子,没有基础,不可能稳固,更不可能盖高。它们是太极拳“体用”的两个不同方面,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当今社会,和谐和发展是主旋律,健康和高质量的生活是每个人的追求。现实中许多人由于各种原因,处于亚健康的边缘,造成身体的不适和精神的焦躁,都可以通过站简单易行的太极桩,使身体在短时间内得到调理,达到平衡状态,减少疾病的产生和伤害,对个人健康、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及和谐发展意义重大。
监制:柯超
编辑制作:刘伟
电话:13593710050
主办: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
出品:武当杂志社
地址: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州老街五号楼
总第1588期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