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在其《太极拳真义》中写有八个字:“泉清水静,[心死神活]”。我认为,“泉清水静”是比喻拳者应有的精神状态,“心死神活”是修炼这种状态的操作方法。也可以把“泉”理解为神,是向上冒、向外散的;把“水”理解为心,是向下沉、向内敛的。正因为水静流深,才会有泉清上喷。正因为心意沉到下面、退到暗处,才能把神反推至向上,四射到明处。心属阴,神属阳,二者清升浊降、此消彼长;只有淡化心意的作用(心死),才能强大神的能量(神活)。练拳在“懂劲”之后,按照心死神活的方法修炼,才能逐渐地由“炼气以化神”过渡到“炼神以还虚”,顺利进入“神明”的修炼阶段。
一、什么是神
太极拳重视精气神,认为精“是指五谷精微的精,它是营养周身的东西;气指呼吸之气和气遍周身之气。这两种东西合到一起所发的光芒就是神。也可以说,精和气是物质,二者所产生的作用是神”(吴图南)。“神者,精气发生于外,而无难涩之弊之灵气也”(陈鑫)。神是生命活力、灵明直觉的外现,是内在的心意、精气、劲道透过肌体畅扬于外的光彩形象。神“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孟子),是说神根源于心,产生于情感,形象于面,洋溢于背,用于肢体各部位。神是释放和消耗生物电的现象。生物电是一种能量,是通过放松从精气中释放出来的生命能量。精气神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生命整体,其中精是基础,是载体,是根本;气是动力,是运载工具;气帅血行,负责营养的分配和输送;神是在意气松开松合、劲力刚柔虚实、筋骨松伸松缩的变化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是精、气、劲中溢出来的,是生命活力外射的光彩。神既是精和气的功能表现,又是精和气的运行主导,有统摄、调动精和气的作用。
从物理科学的角度说,神是由体内生发畅扬于身体周围的物质波。人体皆有生物电流。这种电流可行走于体内,形成气感。体内充盈之后可溢于体外,辐射于周围一定距离,形成一种场。“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能传递实物间的相互作用”(《现代汉语词典》)。实物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能量的相互发射和相互吸收,异质同化、同质互助、和谐相处发生的。人体周围的这个“场”,常叫气场,是科学证实、大家公认、客观存在的,能传递人体与周围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场内的所有物体,身不及但神已达,好象都是可以触觉到似的。每逢拳势开放时,八面撑圆,皮毛外攻,想像其大无外,好像身体能触及到周围物体。每逢拳势收合时,周身屈缩,空气入体,想像其小无内,好像周围物体反馈给自己一种挤压力。这种对“场”的感受,我不敢绝对排除想象引导的心理作用,但物质波的作用是主要的,是不可否认的。这种场感有人有,有人没有,是练功与不练功的区别。这种场感有人强,有人弱,是功夫深浅的区别,与身心的虚静空无程度成正比。这种场可以叫气场,也可以叫电场、磁场、电磁场、引力场、斥力场、生物场、等等,我认为也可以叫“神场”,是神的物质存在形式,是精气光芒能够“照亮”的立体空间,是神情鼓荡所及的运行区域。练拳关注身外的这个“场”,是“无形无象,忘其有己,全身透空,内外合一,应物自然,随心所欲”(张三丰)的修炼方法。
认识神还要明白神与意的一些区别。
第一,意通于念,在念的支持下运动,所以,常把意和念连起来称之为意念。而神却通于情,在情的支持下运动,所以,常把神和情连起来称之为神情。
第二,意是在体内骨肉之间按照点、线、面、体依次节节贯串的意识流,而神却是由体内精气向体外放射的一个场,形成一个充满周围一定范围立体空间的气场。
第三,意是在练拳懂劲阶段的领拳者,而神却是在练拳神明阶段的领拳者,神比意是在更高层次的练拳阶段发挥作用的。
第四,意是通过引导肢体偏沉则随而引导肢体运动的,其作用更直接、更具体、更执着一些。而神对拳势的引领更简接、更抽象、更含蓄一些,是体内精气洋溢于骨肉,放射于体外,与周围景物产生联系,像是周围的气场、景物和拳势的抑扬开合同频鼓荡,如同周围的观众呐喊、鼓掌、赞赏,是用情感激起肢体的兴奋,激励着拳势运行。所以,神比意对拳势的引领更具宏观性、整体性、空灵性、艺术性,更有利于生命本性和潜在能力冲破约束、充分释放、自由发挥,产生道法自然、返朴归真的运动效果。
具体到练拳,“功夫不外神、气、体三者之修炼,然以练神为主,练气次之,练体为初步。”李雅轩先生说:“我师杨澄甫先生曾说,古人练拳,是分四步功夫;一、练体以固精,即是练架子的功夫;二、炼精以化气,即是行功养气之功夫;三、炼气以化神,即是养气藏神之功夫;四、炼神以还虚,即是在静极默笃之后养虚灵的功夫。”
炼神要懂得神与意,神与精、气、形,神与松和静的关系。“要注意神和意的不同处,也就是神向前,意向后,神在上,意在下。神和意要相互配合,以神为主,用神来调动意,以神来领形”(张全亮)。炼神作为高级功夫,需要基础扎实,需要各方面的支持,而各方面又都需要松的支持。内在的精因松而充盈,内在的气因松而旺盛,外在的形因松而流畅,外在的气场因松而鼓荡,内外因松而沟通无碍,连成一体,才能生出富有灵光的神。因体松而神足,因气沉而神提。神是体松气沉反射出来的,是对称劲的外在气象。
二、怎样运神
李雅轩先生说的“藏神”,就是武禹襄先生说的“内固精神”,“神宜内敛”,“全身意在蓄神”,就是李亦畬先生说的“神聚”,也还有说是“存神”。藏神、蓄神、敛神、聚神、固神、存神,说法不一,意思相同,都求向内,都是炼神、养神的方法,都要求我们在练拳中:
一要目光内萤,不论看远看近,既要眼中有物,又要轻松、安祥,似看似不看;不要瞪着看、盯着看,也不要流星一样晃着看,那样会耗神、伤神、散神。
二要收视返听,关注身内,关注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重视偏沉则随,腰腹开合,胸腹含展,节节贯通。
三要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没有凹凸、缺陷、续断,以求神不散漫。
四要精神放松,不起杂念;半睡半醒,朦胧如幻;有意关照,无意强调,处于有意无意之间。五要放松身体,通过向下松沉的杠杆力或反作用力产生向上的支撑力,产生向上的神情;通过身体一侧向下松沉打破平衡,产生动态的运行力,引发神情的活力;通过松腰而收屈,通过松腹而伸开,一切都在松中启动,在松中运行,在松中完成,把神松出来。
敛神不是瘪陷,不是神意衰弱,而只是不张扬,不逞能,不外泄,是练内健,求内强,是为了内在的精神饱满。内在精足气旺,精神饱满之后,就像水满自溢,就像“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样,是内在的精气能量生发出外显的神色光芒。里面精气是何状况,外面神情就会显出是何景象,是不求外显而自然外显,形成向内收敛与向外舒展的矛盾统一。所以武禹襄先生又提出了“气须敛,神宜舒”的要求。
如何做到“神宜舒”呢?
第一,拳势动作要走到走够,一方面,每个动作要做到位,走到头,不能“此着未完,即欲打彼着,及打彼着,仍未完,而更欲打下着之下一着,如此躁心,何能细心揣摩,而知其内劲之起落、精神之充足乎”(陈鑫)!另一方面,腰腹开合带动四肢要带到终点,不能带到一半,手脚还没走到位,腰腹就独自走了,就不管手脚了。手脚也要虚心(放松)接受腰腹的带动,不要主动,不要自动。手要按着腰脊的意气走向走,开时神气要从毛孔指尖喷出,合时神气要从毛孔指尖吸入脊骨,才算走到了。
第二,开合要想象无限,神气开时要想象开到无限大,尽情向外舒展、放远,要有神气与豪情充满天地的感觉;神气合时要想象收缩到无限小,要敛入脊骨,收入细胞,缩入丹田核心部位之内;要充实于内,柔和于外,体现敛中有舒。
第三,要有情感的抑扬,内劲的虚实,“要有传神的因素”和“感人的力量”(李德印);既要祥和,又要肃穆;要堂堂正正,自信满满,理直气壮;要有凛然不可侵犯的气魄,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威严,即不怒而威。
第四,要以体松令神固,以气沉催神升,以膨胀促神开,以气劲开合催神情舒卷。
例如,气合神卷时,脊椎伴随着沉肩垂脊自上而下一节一节地向下松落;同时,前面脸部肌肉随着小腹提收而上纵横开,嘴角内含微笑,是一付“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景象,并不因气劲收蓄而神态萎靡。气开神舒时是另一番景象,前面随着小腹松沉,脸部肌肉也自然向下松落,并通过杠杆作用支持后面脊向上伸、颈向上顺,产生“尾闾中正神贯顶”的舒神表现。
开合虚实,内气聚散,神情舒卷,精气神都是这样一往一复,无端循环,以沉浮聚散、反向对称的形式运动,在运动中得到锻炼,生发活力。
“人体百节皆有神”,皆有精气情景的内盈外溢。肢体各处都应有松出来的自然流畅、内情外放,都应有神的张力。神虽然表现在身体的各个部位,但却突出表现在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太极拳修炼者来说,这句话不能只是口头上知道,而且要有身心内在的真实体验。眼神的收放运转绝不仅是眼睛局部的事,其根源在胸背,在胸背开合,胸中运化。眼神反映的是人的精神气质和内心变化。胸中有朝阳,眼光才明亮;胸中有目标,眼才有方向;胸中有真情,眼才有景象;胸中宽广、坦荡,眼神才从容、安祥。胸中之心气到位了,眼神也就自然到位了。眼神的根本是内在的精足气壮,清升浊降。具体运作时,眼神应三分看外,七分看内,用看内支持看外,做到内外贯通。看外时目光应自然向前平视,做到不仰、不俯、不斜、不眯、不瞪;伸臂出手时眼领手,眼先于手走而看远;屈臂回手时手领眼,手先于眼回抽,眼随之看近。看远时眼神从两小眼角平行向前延伸,为开;看近时眼神从两瞳孔正中收回眼底,为合。
眼神与放松有密切关联:
沉肩通肋裆含球,骨肉稀碎全身流;
进入太虚有无境,幸福神情聚眉头。
这时感觉,两眉之间的印堂穴皮肉收紧,牵拉两眼神情凝聚于此,模糊了两眼原本精确的视觉灵性。似有三只眼,却是没焦点,所见皆虚化,都在有无间。视而不见,感而遂通。这是松出来的好成绩,是心意由向外转为向内的好现象,是通过外相混沌,实现内性清明,达到返朴归真的好功夫。
前有眼神,后有耳神。耳神以耳后的颅骨(耳根)为表,以虚无的颅腔为里。由表及里,化实为虚;由里率表,实为虚用,成就了耳神具有精神雷达、背后眼睛的功能。作为精神雷达,耳根似天线,颅腔如荧屏。“天线”随着扫描搜索的需要,反复不断地调整方向,将电波信号发出去又收回来,“观察”身后的动静情景。拳势开时,耳根膨胀,耳神由内向外发射搜索信号,信号向上通达头顶,与虚领顶劲、精神贯顶相一致;信号向后探知细微地偷袭敌情,与“后脖梗蹭衣领”相协调。拳势合时,耳根松驰,信号回收,耳神向下通达肩脊,与气贴脊背相统一;耳神向内收回颅腔,享受虚无空灵的舒适情趣。
三、心死神活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左右大脑是有分工的。左脑是“后天脑”,“自身脑”,功能以学习、工作为主,储存的是出生后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显意识;右脑是“先天脑”,“祖先脑”,功能以自律、养生为主,储存的是祖先遗传下来的智慧、灵感、思维能力和潜意识。在练拳过程中,左脑相似于心,主管逻辑思维、操心用意;右脑相通于神,主管形象思维、先天灵气。左脑与右脑的作用佔比有你进我退、你强我弱的关系。由于后天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都讲究用心,都偏重于左脑的开发和运用,挤压了右脑发挥作用的空间。开发右脑可使人恢复先天的本心和灵性,消除后天的妄念和偏执,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与太极拳的修炼目标是一致的。开发右脑有个先决条件,就是要抑制左脑的活动,抑制左脑的生活杂芜之心,让左脑静默、睡觉、“心死”,以利于调动右脑的活动能力,让右脑中的先天智慧和潜在能力苏醒过来,活跃起来,实现“神活”。
在左脑睡,右脑醒,总体犹如半睡半醒的心态中实现后天返先天,让浮躁的后天之心归依到先天的清静之根中去。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实践也证明,有意无意出真意;当你清空思想,无我无物的时候,反而潜能自现,灵感迸发。心意沉睡无杂念,神态清醒最纯一,心死神活大气场,天机自然修太极。
当然,在实际的行拳调心时是分不清左右脑的,只是让整个大脑随着面部肌肉向下松顺而气向下沉,像是把大脑放入心腹里,把心意放到肚子里,从而使自己沉静下来,对身外之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静至半睡半醒的状态,就进入了天人合一的状态,就是脑电波与宇宙波同频合一的状态。人在醒的时候,大脑只顾思考一些事情,脑电波是很难与宇宙波合一的,睡眠状态脑电波也不可能与宇宙波合一,只有自我调整到半睡半醒的清静状态时,脑天二波才能同频共振、恰好合一,于是,脑功能就进入了最为清醒的状态,就进入了天人合一、返朴归真的无极状态。所以,在浊降清升、“心死神活”、半睡半醒的清静之中,灵魂深处似亮起一盏普照全身的灯,腔子里便得到光明,逗引出一点生动的意味来,从无极中生出太极来,从静极中生发出动作来。此时,思路也清,见理也明,肢体也爽,动作也灵,身心就进入了后天返先天的自由神行的清静境界之中了。
在心、意、气、神的精神世界里,心和神是两大主管,有明显的分工。心意虽然有督导打拳的正作用,但也有束缚肢体的负作用。心的负作用正好由神纠正。神关注体外宏观环境,光芒普照身外广袤空间,形成气场、气势,同时用自我欣赏的幸福感从空中回视自身,褒奖鼓励着自己先天灵性的自由发挥。心贯彻的是理,神表达的是情。心死神活就是以情化理,以理入情,减弱心关注行气运身的内向作用,把心融化入神,把理融化入情,强化情感思维和神的放纵,使拳势舒展像是雄鹰展翅,豪情满胸,神贯苍穹,万般淡默,只见神行。这也符合现代人体运动生理学、植物神经学、微循环等理论的研究成果。
研究证明:当身心在充分放松、虚极静笃地练拳时,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趋向平静,而微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却兴奋起来,表现于自我的体验就是心死神话。
拳法之妙,全在放松。不是一般性的提倡放松,而是要坚决彻底的“必须放松,要百分之百地放松。只有周身放松,才能灵敏地体察敌情。只有放松,才便于重新组合我周身的力量,集中周身的力量,非常顺遂地把劲力从实力点发送到着力点去,所谓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者也。周身有一处肌肉不松,一个关节不活,就很难达到力从其心。”(马虹著《陈式太极拳拳理阐微》)
练拳百分之百地放松至少有四个方面的意思:
一指所有的肢体部位,要百分之百地放松,若有一处不松,便障碍其他部位也难以放松;
二指练拳的整个过程要百分之百放松,不论蓄劲、发劲、蓄发转换,时时刻刻都要放松;
三指所有的动作,不论正确错误、质量高下,究其原因,都百分之百的与放松有关,都应有放松的思考与衡量,都应有放松的纠正和发扬;
四指坚定放松的信念要百分之百、坚定不移,抛弃有碍放松的各种错误思想,全心全意的相信放松、依靠放松练拳,用放松的心态修为一生。
修炼身心放松的功夫,应着重从放、静、圆、正、慢、均等六个方面着手:
松从“放”中求,轻松得自由;
松从“静”中求,无紧之残留;
松从“圆”中求,润滑如水流;
松从“正”中求,安舒无忧愁;
松从“慢”中求,偏差容易纠;
松从“均”中求,漫延到尽头。
前面两章分别讲了肢体放松和精神放松。肢体放松主要是骨肉放松,精神放松主要是性情放松。骨肉放松,穿筋过髓的畅快撩拨得性情兴奋;性情放松,如痴如醉的鼓荡推助着骨肉蠕动。骨肉之身蠕动表达着性情之心的抑扬收放,性情之心兴奋欣赏着骨肉之身的开合虚实。身与心友好玩耍,相互激励,相互享受,是太极拳能性命双修的根本原因。
监制:柯超
编辑制作:刘伟
电话:13593710050
主办: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
出品:武当杂志社
地址: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州老街五号楼
总第1544期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