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练太极拳,需要不断的提高水平,然而在进阶的过程中总是有这样和那样的迷惑,因此我们把它叫做“梗”。正是这一个一个“梗”,使得一部分人在太极征途中逐渐掉队,以致半途而废。心理学研究上有个邓宁-克鲁格效应,也称“邓克效应”。我们把它引入到太极拳进阶中,试图以上帝视角来审视太极拳进阶问题。从而剖析每个阶段的“梗”。本文采用发散性的思维,来说明太极拳进阶过程中所要经过的四个阶段,以得出我们的观点。北宋学者黄晞说:“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这是说,学习知识不懂得其中的道理,这与不学习无异;知道了道理不能应用,同样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大多数人成为太极拳队伍的一员,要么是受某个场景或某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要么在某个机缘条件,使得内心的火种得以点燃。从而成为太极拳的爱好者、践行者。然而习练太极拳,每个人的动机不同,付出的努力也各异,心理的对待程度也有轻有重。因此,本文力图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在初学阶段里,邓克效应认为,人总是过高的定位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自我估计总是高于现实。例如,站个桩有什么难的?爬个山有什么难的?劈个一字马有什么难的?等到真正做了,确实在不容易啊,这就是眼高手低的表现。这种存在就是“梗”。在太极拳基本功的训练过程中,我们更是引不起重视。基本功阶段若不把动作规范,拳架表达清楚,定势,动势连贯一气。后面的提高训练也是基础不稳,聚沙成塔要不得。这是太极拳的“梗”。下图是邓克效应的模型,它清楚的表达了“不知道”到“知道”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顺滑的上升,而是波形曲线。
见图A
举个例子:某天,我们刚刚学会了一套太极拳,就会觉得自己会打了,还自我感觉打的不错,有时候还勉为其难的不愿接受别人指出的问题。而意识不到自己的动作在师傅面前是多么的蹩脚。邓克效应正说明了这个阶段习练者过早高估了自己的水平,而不认为自己打的都不对。由此,我想起了希腊德尔斐阿波罗神庙刻着的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语)。
又如:一个刚刚学会开车的人,内心一般是比较喜悦,然而这个阶段胆子也一般比较大,认为开车也没有什么难的嘛,自我加速,超越别的车辆,似乎还笑话老司机蜗牛级别。因此发生事故的概率就会多,经过一些教训之后,就会慢慢收敛,原来开车也是讲技术的。
孔子在要求子路端正学习态度时有这样的话。《论语·为政》:“子曰:‘由’,悔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此阶段,子路得以修正学习的态度。我们行拳若能自我检视,自我更新,特别是在自己刚刚接触到这个高深的领域。
此外,这个阶段是入门阶段,基本功要尤其重视,每天的基本功训练最好在行拳之前完成。充分领会“无过之也无不及”的切实含义,初步掌握《太极拳十要》(杨澄甫著),基本功带来的结果是给身体以认知,让它有记忆感,每当我们立身中正,松肩坠肘,含胸拔背,虚领顶劲,身体就知道该练功了,由此,进入到第二阶段——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
随着技能的加深,岁月的积累,太极拳逐渐入门,习练者开始自我觉识还只是门外汉,由此虚心修正拳路问题,这个阶段是要求拳架的熟练程度是信手拈来,不能靠想着怎么打下一个动作,而不能卡壳。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二个“梗”。因此,须要做到招熟,每个招式都是顺势而行。全面掌握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深度把握《太极拳十要》,动作要求连绵不断,不拖泥带水,动作衔接不滞不诟,虚实清楚。如:在扇通背一式中容易出现挺胸,直臂的问题。傅钟文先生说:“劲以曲蓄而有余,不可弓满,要有支撑八面的余量。”拳家师傅为什么这么说,自有他们的体用之说。
而在学习心态上,《论语·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近思录·为学大要》:“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有个圆圈喻。描述的是我们掌握的知识多少就像一个圆圈,知识越多圆圈也就越大,同时圈外的未知也就越大。这就是说我们打太极拳研习越久,用功越深,就越感觉越来越不会打了,因此就产生了迷茫。有时候还在反复问自己,自己哪个地方怎么打都不对,一时间也找不到方向。《易经·蒙卦》的“困蒙”正是这一体现。孔子告诉我们:“君子求诸己。”孟子也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求知由此开始,逐渐有动力的挖掘太极拳中深层东西,其奥妙之处真是无穷无尽,修之不竭。
知道自己知道
拳打千遍,其义自现。招熟阶段拳理拳法得以掌握,这个阶段是邓克效应的爬坡阶段。做到:松、静、沉、稳、慢、匀。气感良好,行气如九曲珠,通四肢百骸,无微不达。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三个“梗”。就像登山爱好者,往往在登顶的时刻,攀爬是最艰难的,有时候真的需要手脚并用,除了体力之外还需要极强的心理意志力。只有咬住牙,沉住气,不轻言放弃才有机会突破。李白《行路难其一》:“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太极拳的瓶颈阶段,也有点像佛家和道家的顿悟阶段。一旦顿悟,一通百通。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有“梗”。越过了“梗”的阶段,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说·周公》说的“自知者英,自胜者雄”,就是此理。
《史记》记载:“孔子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王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这段记载是说: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十来天都不学习新的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学些新的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曲子了,但还没有掌握弹琴的的技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又说,你已熟悉弹琴的技法了,可以学新的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悟曲子表达的情感。又过了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悟曲中的思想了,可以学新的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作曲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又过了段时间,孔子表情凝重,沉思黯然,继而心神舒展,志向旷远。我体会到作曲者是什么样的人了。他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深邃,好像一个治理四方的诸侯。这除了文王又是谁呢?师襄子听了,马上离开座位给孔子施了施礼。说,我的老师原来说过,这是《文王操》啊!
《传习录》载:“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这个故事提示我们要知道有两点:一是要坚持不懈的精神学习一种技能,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就是不专。二是如果一套拳还没有打好,就匆匆的学习其他的,就是不精。三是打一套太极拳没有从中获得好处,就是不益。因此,我们习拳莫要贪多,做到精益求精最好,一套八十五式足可以让我们打几十年。这警示我们一套拳刚刚学会,又急急忙忙的去学习其他套路,这是有害的。
不知道自己知道
“心有所系,神有所归”。突破了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即是拳艺的“升华”,即“阶及神明”。这是终极的“梗”。太极拳的能量极大,可以通天神,可以阅古今,可以游太虚。物我两忘时,能清空心中多年来的满仓杂物,才能见到我们想要的真正方寸天地。灵隐寺的一副对联写得情真意切:“人生哪得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日本有句话说:“欲望也像下雪一样,积得越多路就越少。”不知不觉我们在太极中消除了很多的欲望,自己的内心也越来越充实。“阶及神明”让我们进入到新的层级,在这里忘却了贪、嗔、痴、慢、疑。完全融入到太极的世界。顺乎本心抵达太极宇宙空间。若不到心安入静,永远也感受不到阿炳《二泉映月》是人生极致的灵魂表达。如果阿炳没有童年时代各种“梗”痛苦经历,怎么有这么彻底的人生感悟?又如何将他的情感思想融入二胡中。
结论
我们对邓宁-克鲁格模型进行了改造,以纵轴表示程度,以横轴加上时间概念。
见图B
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不知道自己知道”的每个阶段的时间越短,那么进步的时间是很快的,觉悟是较早的。那么“不知道自己知道”后面的时间就会越长,享受高阶觉悟的时光越多。
图A表示从1-4的过程很长,经过千辛万苦终于修成正果,可谓不易。“朝闻道,夕死可矣”。所谓“大器晚成”,即是。
图B表示从1-4的每个过程越短,我们在平稳期的时间就越长。在此阶段有充分的时间传道授业。
太极拳的每个进阶阶段,都需要有心而为之。从低维度到高维度思考总是难以想象的,而从高维度向低维度是俯视的,轻而易举的。举个透明化的例子:如果让我们去探求广义的相对论是什么,我们马上可能就剧终了。而让我们去批阅一下幼儿园小朋友的作业,可能也耗费不了几个脑细胞。
邓克效应告诉我们成长之路的艰辛,这像我们送孩子去学一样,在他未入学阶段,肯定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阶段,童言无忌嘛。然而,小学结束,学习的距离有所拉开,于是,知道自己不知道,学习的动力出来了,进入到高中,学习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知道自己知道的阶段开始呈现,生怕自己落后,争分夺秒的补短板,查缺补漏,这是自修的动力。这个阶段是很难,特别是提分的难度,能够提高个五分八分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这个和打太极拳是一样的道理,越往高阶走越深。
“人要活的长,要少动;要活的好,要多动,人生和公司都一样,要想活得又长又好,就得练太极拳,慢慢动”,马云的这番话在坊间被称为“马氏名言”。没钱的时候练太极,有钱的时候还在打太极,一半的成就是太极给的。因为对太极拳的坚持和热爱,马云把太极拳这个国粹推荐给了复星集团老板郭广昌先生,郭先生也是欣然笑纳,并持之以恒。太极拳让人的内心风平浪静,避免大喜大悲。打太极让复星集团与天人合一,和谐平衡的企业文化不谋而合。任正非有言:“人的一生太顺利也许是灾难,如果你回过头来注意看,就会发现你受的挫折,往往是福不是祸。”
古话说:“人穷不说理,没钱莫不入众,言轻莫劝人,立威不服众。”我絮絮叨叨,又言之凿凿,并非以“不知道自己知道”者的身份来介绍经验主义,而是我对太极拳的进阶过程的潜度思考,以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与所悟者同道同行。
监制:柯超
编辑制作:刘伟
电话:13593710050
主办: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
出品:武当杂志社
地址: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州老街五号楼
总第1586期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