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用劲而非力,这句话是习练太极拳的重要法宝。太极拳绝技功夫中也有“鼓荡劲”“离空劲”“凌空劲”等,不但功夫被一些人也包括行内某些人排斥成唯心观的门类,但就是这些词被有些人理解起来也比较懵懂,什么是劲?什么是力?力和劲难道不是一回事吗?果真如此,那就不存在着太极拳所讲的四两拨千斤,以弱胜强的规律了,正如王宗岳先生《太极拳论》曰:“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故一定要以历史唯物论辩证观理解劲、力和劲与力的关系,方可全面了解太极拳真谛。
练功者都知道,太极拳是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运动。训练时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太极拳行拳走架用意不用力。那么太极拳既然是中华传统武术,是被全世界广为认知的中国功夫,在对抗技击中具有强大的攻击和杀伤力。在历史长河中,最初运用于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战争短兵交手,后来人们又广泛运用于看家护院、走镖运货等,如果不用力那么又靠什么来战胜曾经在你死我活对抗中的对手呢?其实从本质上说,太极拳就不是靠力取胜的功夫,否则就不是太极拳了,正如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曰:“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此言说传统武术拳法很多,虽然拳势风格独具,各有千秋,但客观的说以强胜弱,以力大的胜力小的,以手快的胜手慢,这些规律属于先天之本能,不用后天练习也是这个结果,不是太极拳术劲之作为,所以说太极拳功夫的法宝是劲而非力。
《十三势行功心法》讲过同样的道理:“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有力者无气,无气者纯刚。即得乾行健之理。”强调的是太极拳运行开展时主要全在精神,不在气上,凝神于气,气滞则拙力现,骨力外操之力是有限的,而意气沉着,身体松静,气自然收敛入筋骨,则劲自现,刚毅则无坚不摧,这才是太极运行自然规律之理。从根本上说,我们勤学苦练太极拳功夫追求的也就是这种太极劲。
一、太极拳功法桩功练的就是这种劲
桩功练习是中国武术的基础,无论各式拳派,都要经过苦练这关。通过长期桩功锻炼让人体在外在静止状态下调节人体劲气状态,最终去实现中和人体阴阳、疏通周身经络、调和气血流通,达到培养人体内在潜能,蓄劲于体内的目的。通过重新调整,养精蓄劲,人体劲气浑圆饱满,自然也就提高了人体抗击打能力及发放能力,还可以磨炼神经末梢,增加反应灵敏度。通过站桩,丹田开合及周身气血鼓荡。因为丹田乃气机发起之源,只有充分启动丹田,才能实现身如气囊,劲贯周身,人们通过长时间修练就会逐渐实现这种体征反映。孙禄堂先生《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中云:“予练拳术亦蒙世俗之见,每日积气于丹田,小腹坚硬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能仆人于寻丈外,行止坐卧,无时不然。自谓积气下沉,庶几得拳中之内劲矣。”通过太极桩功的练习,劲气饱满。行拳时,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在意念引导下,使丹田呼吸来带动拳式动作的开合。呼则俱开,吸则俱合,长久磨练,内劲自生。
笔者从结缘太极拳始,就是有序的按步骤进行这种训练,由最初朦胧的认识和对内劲的不解到最终功夫上身体悟,切身感受丹田呼吸和动作开合的相互配合,内外一体。通过长期的桩功练习养气筑基,气归丹田,之后进行太极功劲功练习,如粘黏、玉女投针、悬腕献桃、斩钢截铁、弹抖和搓打等等,无不感受到丹田开合与外部动作开展的相互依存,融为一体。在太极拳走架行拳时也是如此,丹田开合与拳势开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呼应。这也就是太极拳理论所讲的以心行气、气遍周身,太极拳修炼者就会由最初按照太极拳的动作、招势应用打击对手,自然发展到应用太极劲发拿打化的劲打阶段。练太极功就是补气泻力,区别于肌肉发达的骨力外操。太极桩功训练,内功增长,筋柔气足,肌肉圆润,精气内壮,这就是六面劲,也称混元。
二、太极拳行拳走架练的也是这种劲
笔者结缘太极拳,最初先经过定式练习,这也是传统的太极拳的练法,就是将整个太极拳招式细分为多个标准动作,而每个标准动作要进行六次呼吸之后才能进行下一个动作。经过定式锻炼,一方面太极拳的动作根深蒂固的印入脑际,这些招势也是行拳的标准动作,一旦将这些招势贯穿起来行拳动作舒展而自然到位,规范标准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另一方面,定式也是桩功练习的一种,在长期的锻炼中,意念由内而外地慢慢向周身各部集散,使外形动作渐渐与心意相合,内劲缓缓地向意之所向目标流注,使气血周流全身,疏通经络。
即使经过定式练习,在行拳走架套路练习中也是缓慢进行。由于动作变换的速度缓慢,人体重量在两腿之上停留的时间就会加长,令腿部的负承重荷增加。长期地进行这样的练习,很自然的就能更有效地促进腿部力量的增强,进而促进习练者体力的增强,然后逐浙地锻炼出刚疾的劲力,就也是培养太极拳劲力的方法。在行拳走架中,用意不用力也是培养太极之劲与拳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完成太极拳用架动作的时候,要明确太极拳讲究“粘黏连随”的真正含义。无论形体、劲路、神气的变化,也就是说无论形体、劲路一定紧随落实到神气变化的明点上。所有形体动作中八门五步的变化,一定不能缺少神气、劲路上与对方牵动往来的感觉,这样彼此气劲才能整合,从而才达到太极拳“牵动四两拨千斤”的目的,最终在实战中,尽弃先天之拙力,运用太极拳架招势以太极之劲战胜对手。
三、太极拳功法推手练的更是这种劲
太极功夫中的推手练习是在人们熟练掌握太极拳行拳走架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对抗中的虚实转换的功夫意识,以备实战所需。贵在推手练习时,分清虚实是关键,求得听劲懂劲是目的。如果分不清虚实,又不懂劲,自然就会造成顶抗丢扁的现象。所以说,在推手时要善用柔化,顺遂对方的劲力,不和对方顶抗;与对方推手时,要做到自己动作协调,还要和对方相合,让对方的劲力总是落在你的虚处。你要用自己的虚对应对方的实,自己的实对应对方的虚。这样,双方的虚实就能够和谐起来。通过推手,双方不断完成着虚实转换,往复循环的过程。如果双方实对实,虚对虚,那么推手就会无法进行。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笔者曾经在接受太极推手功练习时,师傅反复强调双方对待时似挨非挨,意识上双方之间总有一个韭菜叶薄度距离的原因,其目的就是在这种对待中求得懂劲。
太极拳推手练习有其特有的节奏。这种节奏乃是应物自然,作为知觉感应,并不由练习者意念控制,而是一种以内气不动外气动为核心,内息变化,以“心神”(意的升华)为主导,身形劲气动静结合,神御拳行,轻灵变化,做到“心能忘手”而自然产生出牵动往来,抑扬顿挫的一种节奏。对待时“心无所住”而掌握对方进攻节奏,这恰与明代大将俞大猷先生在其《剑经》中所说的“刚在他人前,柔在他人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相互吻合。
王宗岳先生《太极拳论》曰:“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这意思就是说太极拳行拳走架首先规范精准,之后娴熟流畅直至上下贯通。在经过对拳法招数应用的练习和体验后,渐渐就会体悟到劲的变化,自然就会进入舍着善于用劲的过程,直到随心所欲。那么太极功夫就会豁然升华到一个崭新的层面,达到“神明”的阶段。着熟、懂劲、神明实际上就是王宗岳先生根据历代太极拳家修炼的经验概括出的太极之路的三个阶段。最后他又补充强调一句,其意就是“用力”指的是用心下功夫刻苦练功。只有经过勤学苦练,功夫自会上身,否则就不会感受体悟,就更不会豁然贯通达到开悟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境界。
四、太极拳技击取胜的法宝就是这种劲
太极功训练中有太极劲功的训练,太极功拳法明确定义十三势必须是:“以意导体,不用拙力;以动制静,机先动静;以柔克刚,刚柔相济;以小胜大,四两拨千斤。”太极功拳法尚“劲”而不是“力”。什么是劲?吴图南大师曾经说:“劲,学力也,既含有学术的技术力也,换言之,就是含有十三势的技术力也。”太极功训练劲的功法多达数十种,如弹抖、挫打、粘黏、玉女投针、斩钢截铁等等,既有技术性的也有战术性的。以斩钢截铁为例,操练时脚尖儿之间距离为一脚之长,两脚站在一条直线的里外侧,重心在两脚。两小臂前伸。左、右两拳变侧立掌,左掌在前时,左掌心向右,右掌在后掩左肘。掌心向左。两臂松两肘。以两侧立掌之掌侧同时同步向前向下方截斩,双掌一斩即回,劲发的松脆。随着内功的不断修练,功力越来越深,斩截之劲就越松脆。通过丹田鼓荡,蓄劲于内。瞬间爆发,将丹田之气通过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臂,劲气快速传于掌手,击败对手,真正实现杨少侯大师的用劲五字诀“薄、顺、短、脆、远”拳术境界。
技击的最终目的,就是战胜对方。但是太极拳技击中的最基本进程是以静待动,静的目的是运用“听劲”了解对方,一旦对方出击,我则是运用“化劲”舍己从人,引进落空,最后把对方发出去,打倒战胜对方。在这里洞察对方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肢体的接触,用皮肤的灵敏感,知觉对方的劲力和方向,用的是听劲;人刚我柔,以柔克刚,引进落空,实现走化,用的是化劲;曲中求直,我顺人背,蓄而后发,彻底取胜对方用的是发劲。由此可见,太极拳技击克敌制胜法宝就是先有劲,善用劲,会使劲。
综上之论,太极拳之劲是轻灵圆活的东西,又刚又柔,又松又紧,又快又慢,不即不离。如果仅以力来应对技击,那么,自然就会应接不暇、顾此失彼。而用劲功除了腰脊为主宰之外,其余部位均能随机应变,应物自然,这就是太极拳劲的精妙之处。王宗岳《太极拳论》最后总结的也是这个道理:“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主要意思就是说懂劲以后,就会越练越精,如果在实践中再善于思考,揣摩其中道理,最终就会到达从心所欲的境界。
总之,对太极拳劲要以历史唯物论辩证观理解认识,而修炼太极劲也要以平和的心态,切不可加上许多主观的认识去刻意求之,只要抱着修练太极拳为强身健体、修身养性,静养心志的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极之劲自然会悄然上身也是水到渠成的一种必然结果。
监制:柯超
编辑制作:若愚
电话:13508671678
(同微信)
主办: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
出品:武当杂志社
地址:湖北丹江口市均州老街五号楼
总第1557期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