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之中的人类时代才是真正的‘众生平等’”。
笔者一位帅气正直专业从事体能教练的年轻同事,曾经说过一句让笔者赞许的话,“今天的我们能够相遇在同一个时代,最该感谢的是我们的各辈先人,在不同的时期跑得快、跳得高、有力量、有胆魄、拿得稳、静得下,才使得我们的基因延续并相聚于此”。这个看似戏谑的说法其实道出了人类在自然界生存繁衍的残酷性和后来成型的传统武术的“内外兼修 形神兼备”的基本特点。
武术最根本的属性一定是“多多的打人有效果(占便宜),少少的被打不碍事(不吃亏)”,也是原始时期所有物种最根本的“人性”——趋利避害的产物。这种“物种性”特质才能衍生出人类和人类文明。因此说,后人称之为“武术”的武术,我们的原始祖先和世间万物其实是各自精通的,至于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自己的子孙更好的“跑得快跳得高(轻功)、有力量有胆魄(气功)、拿得稳静得下(内功)”,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实质性心口相传的“训练”一定早于图文的记载。而把这几项“快、高、力、胆、稳、静”再以人类的思维模式细化为各个“体育专项”倒是可以追述的,这个时间段其实在人类的生存、繁衍、进化的历史进程中也是微不足道的一段时光。
但不管怎样,人类从趋利避害的“生存本能”到细化后的“体育专项”,都是要求每一个从业者要做到起码的“勤”,拿现在的话讲就是“搞训练不能懒”。无论是在军警岁月的擒敌教学,还是在现今消防体能教学的过程中,“跑得快、跳得高、有力量、有胆魄、拿得稳、静得下”一直被笔者列为检验受训者身体综合素质训练效果和自身教学能力水平的重要依据,这也是上升到竞技体育范畴“各专项间相同、相通并互用”的训练属性所决定的,因此说“外行人和懒惰人练武”要不得。
训练的业余性导致专业认知的偏差
在武术的发展史上一直存在着“文人聊武”的现象,这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专业的事情很业余,业余的事情很专业”,最常见的就是把他们做不到规范性的弓、马、仆、虚、歇等基本步型以高弓、高马、高仆、高虚传授与人并上升到动作要领范畴,另有没经历过实战对抗的师父借用规定动作的形式给人传授“一招制敌”的“实战教学”,所有的这些都会导致“师父”自身训练的业余性所带来的个体专业认知偏差再传给学生,肯定是不利于武术或任何专项的提升和推广的。同时也会出现“业余的师父传授业余的功夫造就业余且自认天下无敌的徒弟”。
笔者确实也见到过学了擒敌拳前八动就想着闯荡江湖的徒弟们,更有“军警全是一招制敌的必杀技”的技击谬论,所有这些都是“师父”对专业的理念认知太业余甚至是错误所导致的结果。但也不可否认这和历史上曾经的体育老师上岗类似,专业的教练员很少,而对于基层的体育和武术教育的开展又迫在眉睫,于是,“三天培训、一天拿证、当天上岗”的教练员培训机制助长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因此说“术业专攻”是任何行业都不能跨越的起码逻辑和从业者必备的职业道德,也是对于各专业领域起码的敬畏和尊重,对于很多的个体我们也应该做到“努力做专业的人必须讲专业的话一定干专业的事”。
专业认知的偏差导致训练逻辑的错误。
认知的偏差一定会造就训练逻辑上的错误,这也是最肤浅的逻辑常识。不可否认的,武术对抗中一招制敌、一蹴而就的结束战斗的场景确实很多。一个专业的组训者要想达到这种技击境界,一定是从外在的拳、腿、摔、力和内在的心理、距离、意识、重心上下功夫,再进行大的强度和量的反复练习和对抗才有可能在对抗中出现“一招制敌”,这也存在很高的偶然性;而业余的师父往往会把一招制敌的场景完整复盘,以规定动作的形式操作动作要领,从而再现一招制敌的原始场景,而从来不提实战中的基本技术、距离、意识、节奏、重心等诸多重要因素,殊不知他们只是摆了一个“静态的式”而已。
不可否认,前者要很长时间才有可能出现对抗中的ko场面,后者只要按要领操作本身就是“一招制敌”;前者一定是专业的训练逻辑之下的组训,而后者只是“套路练习”;前者是从专业的角度深层次理解和体会对抗技击的常规组训模式,知道要想达到一招制敌应该练什么,后者只是从表象的角度只看到偶尔瞬间的制敌场景就以为这是对抗的全部,然后就把场景当做训练内容和组训方法,而从来不问“凭什么、为什么”,甚至有的还按照体会、分解、连贯和“实战”的训练步骤对于复盘的实战瞬间来一个所谓的“实战化教学”,实在是逻辑混乱,思维不清。包括现在大家都不提倡的单挑“假武术大师”都是这种不符训练逻辑的产物。可见,逻辑不清都衍生出了社会问题,实在不应该。
训练逻辑的错误导致武术与技击组训的乱象
逻辑上的错误一定会导致所有的乱象,现实中我们很难说是官僚主义的权利导致了逻辑错乱,还是逻辑上的错乱引生出官僚主义,但这种乱象确实存在于各行各业,武术领域尤为突出。有人认为反复操作“空手夺白刃”就会“熟能生巧”,然后就能运用于实战,再然后就是“一招制敌”并一定是毫发无损的制服凶猛的手持凶器的犯罪分子,因为他们代表的正义,正义一定会胜利的——这是他们的逻辑,有人要问“不配合”怎么办?他们说“熟能生巧”“凭什么?为什么?”“技击对抗的胜负不是谁有理谁就胜利”“技击对抗是动物界的原始冲动”等等这些问题,这部分人是从来不去思考的;有人说“站桩”能够提升技击能力,也有人说某个门派的武术能够“慢练”,到用的时候再“快用”,类似的各种门派的认知逻辑是对是错有时候真会被很多人带了节奏而迷茫,但是从最基本的常识逻辑上来看,肯定很不靠谱;有人说太极能打,并且还申遗成功了!并罗列出诸多太极先辈们很能打的例子,这样看起来好像很符合逻辑思维,但是太极的申遗类别确是明明白白的“属于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探索和实践”,属于“健身”何来“对抗”?所有这些都是很多人在传统武术与现代技击包括体能训练中的训练逻辑上出现问题导致的。
笔者一直坚定的认为,“一定要相信专业的力量”“理念决定学习和训练效果”是具备良好的训练逻辑的基础,这份对于专业的执着和认知是任何一个人对所从事的事业理性思考、操作、反思并付诸于教、学科学依据,也是针对于“教”和“学”过程中把大纲、教材语言过度到课堂语言的前提,更是对于各自事业和各领域知识的敬畏和尊重。
监制:柯超
编辑制作:若愚
电话:13508671678
(同微信)
主办: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
出品:武当杂志社
地址:湖北丹江口市均州老街五号楼
总第1561期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