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命若琴弦》让“说书人”一词存入了许多人大脑的记忆

体娱   2024-11-07 17:34   北京  

欢迎光临,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他的心弦断了。他发现那目的原来是空的。


原标题:《吉祥如意·说书人》

都说北京的东城区是文化区,家住东城真好,我这样住在东城几十年的老住户经常参加一些在东城区地界举办的文化活动,几乎每个月都有,参观博物馆、看演出、听讲座……。让自己在高速运转的社会中不会落在时代的步伐后面。

这不,在十月份的最后一天,我又去吉祥剧院看演出。


戏曲和曲艺都是“四旧”,吉祥剧院成为一个武力教育革命群众的场所。

吉祥戏院是清朝光绪末年创办的戏院,1906年创建,原来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金鱼胡同西口路南,在东安市场的北端,是北京著名的戏院之一。吉祥剧院留给我的最深刻记忆不是小彩舞高歌一曲余音绕梁三日的“重振山河待后生”,也不是京剧名家在此的演出,而是1966年的8月18日伟大领袖为北京师大女附中一位女红卫兵赐名“要武”的第二天,红卫兵开始了要武式的“破四旧”。

王府井大街所有的霓虹灯和商业广告被红卫兵的棍棒打碎、打烂,红卫兵还手持大剪刀强行把破四旧落实在每一个过路人身上,他们认为裤腿瘦的,必须从膝盖处将裤子下半截减掉;烫发的女人,特别是飘逸长发的女人必须把头发剪掉,不老老实实服从的立刻有军用武装带“伺候”,吉祥剧院对门是北京最有名的理发馆“四联理发馆”,这是1956年周恩来总理要求从上海迁到北京的四个理发店合并为一个理发店名为“四联理发店”专长做女活。这也是学习苏联老大哥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女干部脱下“列宁装”换上布拉吉,女人都要烫头,烫出波浪形和各种花样……不少来烫头的女顾客是由于工作需要,如在外交部和中央其它部委的涉外工作人员,普通市民也来此地理发、烫头。一晃十年过去了,四联理发馆也成了红卫兵破四旧的目标之一。

一些红卫兵在吉祥剧院破四旧的同时,专门有人关注胡同对面,等待从四联理发馆走出来的女人,四联理发馆东边40米是鼎新理发馆,也是做女活的,于是走出这两家理发馆的女人就成了被从头开始破四旧的个体。对于不服管的,都被拉到吉祥剧院进行“要武式教育”,脸被打肿了、衣服打破了、就是打的皮肤渗血,还得剪头……

少数女红卫兵以身作则,剃成了比较男性化的小寸头,我还亲眼见到过几个剃了大秃瓢(光头)的女红卫兵,有一个人就住在离此不远的外交部宿舍,其父亲还是驻外大使。

 红八月中的一段时间吉祥剧院成为红卫兵的战斗舞台,后台的道具和戏装剪得剪、烧的烧,戏曲和曲艺都是“四旧”,吉祥剧院成为一个武力教育革命群众的场所。那年我十七岁,不仅此前在吉祥剧院看过折子戏,也经常在课余去西单商场二楼“曲艺厅”听相声、大鼓书、评书,后还有北京琴书,我最喜欢的那一段北京琴书是“鞭打芦花”,演唱者是关学曾,就是现今影视小明星关晓彤的爷爷。

在红八月“破四旧”的旗号下,西单商场二楼曲艺厅被红卫兵彻底砸了,演员被打跑了,吉祥剧院还总算保存了下来。

光阴似箭一晃到了1993年,北京市有关部门决定改建东安市场,吉祥戏院亦在拆迁范围。时任中国剧协主席的曹禺连同骆玉笙、冯牧、冯其庸、谭元寿、新凤霞、梅葆玖、梅葆玥50余名戏曲、曲艺和学术界人士联名上书提出呼吁对吉祥剧院进行保护,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才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但是从东安市场重新改建之后,再看不到吉祥剧院了?那个在文革前经常演一些京剧、曲艺、规模不大、历史悠久的剧院去哪儿了?

等了28年后,有着悠久历史的北京吉祥戏院带着“吉祥如意”的寓意,于2021年7月9日在首都“金街”重张绽放。

一直到最近王府井北口地铁站竣工通车之后才暴露了吉祥剧院的踪迹,从原来东安市场北门东侧的一层,搬到了对面银座大厦A座的七层,中国人常说步步高升,一下从一层高升到七层,也应该算是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吧!

许多看过电影《边走边唱》的年轻人开始从头阅读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原著,“说书人”一词存入了他们大脑的记忆。


10月31日这天晚上我们看的是来自山西的曲艺艺术家“长治说书人—-长治市曲艺精品赴京展演”,我没有去过长治,但是我去过山西的一些其他地方,我知道山西是中国的文化大省,不仅是古建筑中国第一,保存下来的古代庙宇也是中国第一,包括中国式摔跤中“挠羊”也是山西一枝独秀。代表地方传统曲艺文化的长治说书人能否让当地几个不同形式的艺术表演使首都观众折服?

打开节目单,发现这次演出是以四种不同形式的长治市和所辖区县的集中不同传统曲艺形式演出,内容最多、出场场次最多的是潞安大鼓,还有沁州三弦书、襄桓鼓书和长子鼓书。看起来全部都是底蕴浑厚的传统中华民间艺术!

提起“鼓书”、“三弦”、“大鼓”这些中国传统曲艺艺术中固有的名词,我首先想到的是老舍的著作《鼓书艺人》和我们在文革中同期去陕北农村插队接受再教育的史铁生和他的著作《命若琴弦》。

《鼓书艺人》是老舍在1948年至1949年间于纽约写成。因中文原稿遗失,根据英文译本The Drum Singers由马小弥再译为中文本在国内出版。《鼓书艺人》叙述的是抗战风暴中旧式艺人追求新生活的故事,出现了革命者的真实形象,呼唤新中国的到来。过去艺人们有句古话“一辈子作艺,三辈子遭罪”。1987年田壮壮将老舍的《鼓书艺人》拍成电影,主要演员有李雪健、朱旭、李婉芬、黄宗洛、谭明娣,本片讲述了大鼓书艺人一家的苦难经历。电影《鼓书艺人》公演得到观众一致好评,遗憾的是原著作者老舍与1966年8月25日投入太平湖离开了我们,以死抗争那场运动。 

《命若琴弦》讲了讲述了一老一少两个说书盲人的故事。师傅是一出生就盲的人,从未看见大千世界,听从自己师傅的话,一生认真说书,一边弹着三弦一边唱着古今故事编的鼓书词曲。大约在他20岁的时候,他的师傅说,只要他弹断1000根琴弦,就可以拿出封在三弦琴琴槽里的秘方,照方抓药就可以治疗自己的眼睛重见光明。而这1000根琴弦必须是实实在在说书时弹断的,而不是故意弄断的。他的师傅至死也没有弹断1000根琴弦。而他确实听从了师傅的话,一生千辛万苦、竭尽全力说书,终于在自己70岁的时候弹断了1000根琴弦。此时,他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一辈子的辛苦都是值得的。能看一回,好好看一回,怎么都是值得的。”当他满怀希望打开琴槽拿出秘方去县城照方抓药的时候,却被告知那张秘方只是一张白纸。他自然不信,找了很多诚实的人帮他看那个秘方,均被告知只是一张白纸。

他的希望彻底破灭了,“他的心弦断了。他发现那目的原来是空的。”他在药店门前坐了几天几夜,又在小旅馆内逗留了很长时间,等他将一生的积蓄都花完了之后,他想起了自己的徒弟——那个并不喜欢说书,一心只想去看世界的孩子。师傅翻山越岭找到了徒弟,当徒弟问他是否吃了书写在秘方上的药时,师傅说:“我记错了,不是1000根,是1200根”。他明白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要徒弟继续弹琴说书,同时把那秘方封在徒弟的琴槽里。而此时,师傅突然醒悟了,他想起自己的师傅当年说的那句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师傅在临终时对他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就够了”。

小瞎子不顾世俗眼光,义无反顾地追求爱情,认为残缺的人也有向往美好的自由和权利。小瞎子热望着自己与一位叫兰秀儿的姑娘产生的爱情可以开花结果,让期望变成现实,让他们活得像个正常人,在身体残缺的现状下,追求灵魂的健全尤为珍贵,当然在今天这种盲人情况已经不是难题,先天白内障可以手术治疗,感染或其他原因引发的失明也可以医治。

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是陕北说书艺人给了他创作灵感和故事素材,《边走边唱》是1991年中国、英国、德国合拍的电影,该片改编自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是史铁生和陈凯歌编剧,陈凯歌执导剧情电影,影片讲述的是说书人生活在谎言中的顽强和生命。1991年5月,该片提名第4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金棕榈奖。由刘仲元、黄磊、许晴等主演,瞿小松担任影片配乐,电影于1991年9月8日公映。公演后获得一致好评,许多看过电影的年轻人开始从头阅读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原著,“说书人”一词存入了他们大脑的记忆。

早在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6年),早期说唱艺人主要为盲人,自发组织“三皇会”,走街串巷,靠说“愿书”、 “神会”,养家糊口。清乾隆三年(1739年),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董祥五等联络潞安府八县的百余名艺人成立“盲子队”,即鼓书艺人的演出活动班社,后来发展成为行会组织天皇、地皇、人皇的“三皇会”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盲人维权组织。一般认为至迟在清代中叶潞安大鼓就已经形成了。

说书人以前都是男人,多数还是盲人,从1959年起,潞安大鼓才有了女艺人,师爱玉大胆对“流水”等板式进行改革,创造出适合女演员演唱并具有各种行当的优美唱腔,调号从“G”升为“D”调,乐器增加了唢呐、笙等,打击乐器中去掉书鼓改用堂鼓,使人耳目一新。

20世纪70年代,潞安大鼓曲艺日趋繁荣, 进入80年代,新文艺工作者在继承老艺人多年结晶的基础上,对潞安大鼓的传统唱腔再次进行了改革。

民间传统的潞安大鼓表演形式为多人分持鼓板、三弦、二胡、低胡等分行当围圈说唱;走上高台后通常由一人敲击鼓板站立说唱,另有专人分司三弦和二胡等伴奏。


我衷心希望全世界喜爱艺术的人都能享受到长治说书人带来的地域文化和快乐!

第一个登台亮相的节目是潞安大鼓《中国红》演唱者是两位青年男演员霍亚杰和王晨曦齐唱 “雨过天晴尽空灵,神州大地卧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老百姓最爱中国红。” 有如京剧中关云长出场时的四句定场诗, 时而齐唱、时而对唱,唱词中唱出红色与我们这个民族的关系。中国结、过年的春联、大红灯笼高高挂、胸前佩戴大红花,还有关公的大红脸和高官的大红袍……妥妥的大实话。

《割肉还娘》演唱者王海燕唱的是中国民间讲孝道的故事“有一个县令叫胡少武,猛看像一个大老粗,”正月二十五那一天,在街上遇到一位流落街头的老妇人,便开始审问一件“抛弃亲生母亲的案件”在公堂上以特殊的办案方式教育了不孝之子小虎,老人被接回家中由儿子尽孝服侍晚年。

沁县三弦书又名老州调,是山西省的传统说唱艺术。流行于晋东南的沁县、武乡、沁源、襄垣,晋中的榆社、左权以及晋南的安泽、浮山等地。

早期的沁州三弦书表演者主要是盲艺人,他们为维护自己的权益、规范行内言行,于清顺治十年(1653)成立了“三皇会”,并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即传说中的“三皇爷”生日那天在沁州举行艺术赛事,民间把这一天称为“老州会”。又因古沁州辖区不只有今天的沁县,还包括今武乡和沁源两县,后世俗称“老州”,故在“老州会”演出的沁州三弦书,又被老百姓称作“老州调”。

沁州三弦书的演出形式早期有点像我们的“陕北说书”为一人怀抱三弦,腿绑摔板,兼用小铙,游走四方,说唱乞食,糊口谋生。其实山西和陕西只是隔一条黄河,在文化和语言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说书人一个人出门难处甚多,便开始收带徒弟,并在搭档行艺中发展形成了一人弹三弦并兼用摔板和小铙说唱,另外一人拉二把伴奏并辅助说唱的表演形态。还有一人为主、多人分持摔板、小铙、反二把、笛子、四胡、二胡、琵琶、笙和洋琴等伴奏乐器辅助说唱的情形。传统的表演主要为坐着说唱。后来的一些高台演出,也有主要说唱者站立表演,其他伴奏和辅助说唱者坐着演出的情形。表演前,通常先要演奏一段器乐曲牌,接着吟诵四句“定场诗”,然后“起板”或称“叫板”,之后转入“正书”说唱。传统节目以长篇为主,一部大书如《清列传》就有45回。一般节目也大都在30回至60回之间,麦收后或秋收后可以住在村里连续演出一至两个月。


演出曲目《赵州桥》演唱者李彩英,故事内容啊,就是当年鲁班修了一座赵州桥,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石拱桥,鲁班为自己修建了这样一座坚实的石桥,感到欣然自喜,一日,中国道家八仙中的张果老,骑着毛驴行走在这桥上,问鲁班“这桥是否坚固?”鲁班说“放心吧,没有人能压得垮这座桥。”于是张果老就动用神法将泰山装入驴背上的布袋中,行走在桥上,桥体有一些晃动,鲁班迅速跳入水中,用身体支撑,才使得拱桥不塌,桥面上留下了张国老骑的那个驴的蹄子印。这也就是后来有了京剧《小放牛》唱段中“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压了一道沟”。

襄垣鼓书,简称“鼓书”,俗称“说书”、“脚蹬梆”,是山西传统戏曲剧种,是中国北方鼓书类曲艺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曲种之一。 

襄垣鼓书的唱腔音乐属于板腔体,唱法多样,吸收当地的地方小调、道士化缘调、民间叫卖调及梆子、落子、秧歌等的音乐元素,融会贯通,自成一格,唱腔优美,旋律婉转,具有浓厚淳朴的地方特色。

襄垣鼓书的舞台动作方式通常以坐唱形式为主,也有站唱和走唱的情形。和其他同类鼓书相比,其表演方式尤其是演唱方式更为丰富,几乎囊括了声乐体系中的各种唱法,不仅有独唱、对唱和轮唱,还有领唱、伴唱、齐唱以及抢唱和帮腔等等,非常丰富。在以前我一直以为只有川剧才有帮腔,襄垣鼓书的帮腔却是别有洞天。

演出的是传承保护曲目《反菜园》,表演者张俊华。《反菜园》是个传统段子,通过演唱者丰富的表演技巧和诙谐的语言,把我们观众带入一个“蔬菜世界”,就像我在幼年时喜欢看的意大利作家贾尼·罗大里创作的童话连环画《洋葱头历险记》,柠檬是国王、番茄是骑士,洋葱头和其它大众类蔬菜世界自然是底层的贱民……。

《反菜园》讲述的是中国菜园子中各种蔬菜的生长状态和特色,最终进了厨房被加工成餐桌上的菜肴。即娱乐又科普。不愧是个传统好节目。

长子鼓书形成于长治市的长子县,以唱为主、且采用山西长子地区一带方音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是山西省的传统说唱艺术。

长子鼓书演唱者通常以自己敲击书鼓和简板并演唱,有两人或多人分持不同伴奏乐器配合说唱的演出形式。

长子鼓书《山西面食》,演唱者刘引红,开口唱到“人为根本食为天,五谷杂粮变戏法儿,做出美味千百种,山西面食领头衔……”上一个节目演唱的是菜园子里的蔬菜,是副食,这个节目进入“主食”了。对于我这种资深吃货就喜欢此类节目。“山西美味多,面食一串串,一面百样做,样样是招牌……”一点不假,想当年我们开着车从大同吃莜麦“栲栳栳”开始,一路走过应县、五台山、雁门关、平遥古城、一直吃到祁县,没有重样的面食。

我最喜欢的还是白皮面浇过油肉,就是今天在北京路过虎坊桥晋阳饭庄,也要下车要一碗白皮面、一盘过油肉,吃完了再继续上路。

潞安大鼓《牡丹绽放国色香》是一周前10月26日,在江苏南通举行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仪式暨惠民演出,喜获本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这也是本届大赛北方片区该奖项唯一获奖作品。也是今天最后的压轴节目。演唱者宋丽丽。

牡丹,又名“焦骨牡丹”,相传这个名字的由来与武则天有关。民间传说唐时,一个冰封大地的寒冷天气,武则天到后苑游玩,只见天寒地冻,百花雕谢,万物萧条,心里十分懊恼:若一夜之间,百花齐放,该多好,以我堂堂武则天之威,想那百花岂敢违旨想到这,她面对百花下诏令道:“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

武则天诏令一出,百花仙子惊慌失措,聚集一堂商量对策。有的说:“这寒冬腊月要我们开花,不合时令,怎办到?有的说:“武后的圣旨怎么违背呢?不然,一定会落个悲惨的下场;”众花仙默然,她们都目睹过武则天“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种种行为,怎么办呢?第二天,一场大雪纷纷扬扬从天而降,尽管狂风呼啸,滴水成冰,但众花仙还是不敢违命。只见后苑中,五颜六色的花朵真的顶风冒雪,绽开了花蕊。武则天目睹此情此景,高兴极了,突然,一片荒凉的花圃映入眼帘,武则天的脸一下子沉了下来“这是什么花?怎敢违背朕的圣旨?”大家一看,原来全是牡丹花。武则天闻听大怒:“马上把这些胆大包天的牡丹逐出京城,贬到洛阳去:”谁知,这些牡丹到洛阳,随便埋入土中,马上就长出绿叶,开出花朵娇艳无比。武则天闻讯,气急败坏,派人即刻赶赴洛阳,将牡丹花全部烧死。来年人们却惊奇发现,牡丹虽枝干已焦黑,但到花开时节那盛开的牡丹花朵却更加夺目。牡丹花就这样获得了“焦骨牡丹”的称号,牡丹仙子也以其凛然正气,被众花仙拥戴为“百花之王”。从此以后,牡丹就在洛阳生根开花,名甲天下。徐书信诗《牡丹传说》:“逐出西京贬洛阳,心高丽质压群芳。铲根焦骨荒唐事,引惹诗人说武皇。”

我们常说的“戏曲”一词,其中的“戏”一般是指在舞台上演出的完整故事,“曲”则是流行于民间的不同演唱形式,也就是今天曲艺的历史过往,从戏剧史来讲,先有曲,后有戏,甚至可以说“曲”和“戏”相当于母子关系。曲艺是说唱文学,今天依旧是说唱文学对戏曲剧本创作的影响和说唱音乐对戏曲唱腔的影响决定现代演出形式和内容的成败。我衷心希望全世界喜爱艺术的人都能享受到长治说书人带来的地域文化和快乐!


作者介绍:王骥,1969年1月赴延安插队, 1974年7月调回北京。上过学,当过运动员、教练员,做过医生、担任国家拳击队教练兼医务监督。国际拳联医学委员会委员,亚洲拳联医学委员会主席,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亚运会等国际重大赛事担任医务仲裁、国际拳联技术代表等职务。调到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在《运动休闲》《世界体育报道》《全明星猜想》《体育人间》《体坛风云人物》《谁是球王》系列及人物纪录片担任导演,责任编辑等职务。退休后担任纪录片导演和体育推广工作。

文章获作者授权刊登
小院欢迎您投稿,可以是知青时代的流金岁月、逐渐泛黄却依旧温暖的年代故事、“80”后与父母的共同记忆、闲情偶寄谈天说地等。小院地址:sanshihaoyuan@qq.com

(情意绵绵+古韵悠悠)
微信号:GUYUNSHENZHOU
长按扫描二维码添加关注


征稿



"寻找·重逢"

人世间的相聚与分离,有时随着时代的漩涡让人无法回头,望尽天涯路,有时却在蓦然回首时,找到当初的痕迹。

我们近期特别策“寻找·重逢”征稿启示,您可以给我们投稿,讲述你们当年的故事,寻找当年的伙伴;您也可以把您与朋友重逢的故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30号院愿成为老知青相聚的平台。

投稿地址:sanshihaoyuan@qq.com


30号院
知青时代的流金岁月、逐渐泛黄却依旧温暖的年代故事、“80”后与父母的共同记忆、闲情偶寄谈天说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