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家拐内的高房子

体娱   2024-10-06 20:57   美国  

欢迎光临,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岁月会让世界“物是人非”。记住“难得糊涂”也就罢了吧,人呐!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这座“高房子”在闫家拐内,确实是高。高的恰如“鹤立鸡群”一般。


据传说它的拥有者,是西隔邻李家拐内的老住户、一个也是姓李的国军团长家。四九年后,在“一切权力归农会”那个“历史时期”的“大好形势”下,“翻身农民把歌唱”时,被拉到了回郭镇的“桑树园”内,硬是给吃了一粒枪子。传说还有一个他的亲“侄子”陪命。


这座房子,宅基处于闫家拐中段的路西,与闫家祠堂西北、东南相望。它的南面是一处有大车辕门的住户;北邻是一个需上几蹬的,也有个简陋小门楼的闫姓人家。


这座高房子,在我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它拥有齐我肩高的红石砌的墙跟脚,这墙跟脚也有青砖围饰,很增美感。墙跟脚上浑青色的“秦砖”到顶,都用“线缝灰”粘合,也颇现美感。由“汉瓦”两坡护顶、出檐,呈“五脊六兽”状。大门设计于房北端,门楼不大、内陷,但起势高。人们需上七八十来蹬的台阶,才可以触摸到一个砖弮的木门。但那门是原色的,尚没有涂漆。


这个门楼内的房檐下,就是我等在孩童时期的冬季、吃早饭的时候,去抢占“日头地”、也说“柔地”的方位。借阳光晒暖,以获得旭日之精华。


经过一段门洞进入的门内、是一个正方的院落,但非“四合”,因为他两厢无房,只在后面才有一座有年龄的两层老屋。上楼时,屋外有一幅木楼梯供攀登。这处院子就成为了俺们生产队的“保管、会计”的办公地点。内里搁过生产队集体下红薯粉条的场所;也停过生产队的“四轮小拖拉机”、也会不时在这里开社员群众大会。那座老屋的上层置放集体的农、工具,下层做过“油房”,也当过“饲养室”,喂牛驴骡马这些众牲口们。


前面的那座“高房子”,人说这家住户房子刚刚盖好就“解放、变天了”,家属都没有来得及住,可就成为了我们生产队的集体财产、保管室。这里的起脚高,地势比较干燥。就盛放一些比较高级的物品,比如说粮食种籽,棉花、油料等类。特别是那房子内由木梯可上的第二层。


这房子的底层油也是原色的木门朝北。门的南北各有一个砖弮的窗户。南窗内有办公桌两张并放,由保管与会计分用。晚饭后这里就又成为了我们这些“二毛羔”们打扑克,下军棋的最佳场所,下雨天也供社员们开会用。桌子上面吊的电灯,真的是比自己家里点的煤油灯亮堂啊!


改革开放后,大队变成了村委。社员们不可以自己建房的时代也就成为了“历史”。村民们自己也可以建房盖屋了。


据传说这闫家拐内有一李姓人家,家长由浙江舟山群岛的某部海军退役。育有三子一女,村内给他们量了一处临“三一零国道”的宅基地,尽管还是处需要自己再垫土的“水坑”。但世事诡异多变,那处地址被一个“村长”给“挪用”了。


某年过春节时,那李姓人家的三儿子进到了村长家内。村长见了客气的说:孩子来了?春节好??


彼回答道:好不好都的看你让过的好不好了啊、这个春节。


村长一愣:你孩子是啥意思?


彼回答道:没有啥意思,这个春节你让我过好时,你也能过好!


那你孩子准备咋整啊?


不多说话,我也不想啰嗦,把老保管室那处庄院批给我盖房子,咱就算两清了。


于是乎,那一座“高房子”就再一次易主。至今相安无事也皆大欢喜了。


只见过一位比我还年长的女孩子,说是这“高房子”原主、那李姓国军团长的女儿,嫁了人后又传说“走了西省”,或者说新疆去了。


岁月会让世界“物是人非”。有的活着,但身体不争气;有的已经到闫罗王那里做客去了。真的是“万事成败转头空”啊!“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世事、乡亲,怎么说呢?记住“难得糊涂”也就罢了吧,人呐!


历尽沧桑的回郭镇影剧院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在中原大地上的郑州与洛阳之间,有一个闻名遐迩的古镇。她南北有嵩邙卫护、佐佑,亮相于伊洛川东厢,又有伊洛河水为她洗尘。就连那条横惯神州东西的陇海铁路线上,在偃师市山化乡的辖区内,也有一座以她的名子命名的车站。

那就是“乳名”叫“灰泊头”的回郭镇。

回郭镇这个名子,来源于唐明皇李隆基创建的“贞观盛世”频临衰弱之际,史称“安史之乱”。说安禄山是杨玉环的干儿子,这是否也有那么一点“宫庭政变”的意思?没人说道。但那时期的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烽火”何止是“连三月”啊?

待郭子仪、郭瑷父子携众弟兄在安阳地区斩了安禄山的首级、生擒史思明后,在凯旋班师回长安的途中,也系春末夏初之际,由除“黑风怪”,将“灰泊头”东南角的“恶风洞”变成了“遏风洞”。郭子仪得了个“汾阳王”的爵位,灰泊头也变成了回郭镇。恁说这个镇,她古不古啊!?

就回郭镇那个“土围子”内而论,咱不扯“东大(泰山)庙、卢医庙、黑龙庙、包公庙、天爷庙”,也不聊“关爷阁、黄龙阁、南寺、北寺”。还不说老居民的“四大姓”和悠悠岁月中形成的“回郭镇八景”。俱久远、太古老矣!

咱今个儿只侃侃与回郭镇人的文艺、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回郭镇影剧院的前世今生。如果能够让老伙伴们兴奋,众后生开窍的话,不亦乐乎!

在回郭镇东庙村的“东菜园”(自然也是东寨门内啦)向西三百步,到“闫家拐”的北口,是回郭镇影剧院的所在地。她原名回郭镇戏园。有一众喜欢热闹,好听锣鼓家什响的“有识之士攒憞”而成。原样是木桩竹蓆当墙,简易的木架戏台,汽、鳖灯照明,可就“三五人千军万马、六七步四海九州”的“弓、尺”热闹起来了。

她中间也有过升级修嬗、改造,自然与镇内那数十家卷烟厂的鼎力相助有关。也因为彼时这些经营卷制香烟者,还都没有获得“资本家”,或“小工商业主”的雅号。

老戏园座北朝南。五十年代初,新社会给予了脱胎换骨的改造。从闫家拐北口的迎门墙上的土地爷神龛起,向东三十米,依次有进场门(略小些)、售票窗口两个媲邻;再七八十米为戏园大门。此门散场时才开启,以供散场时汹涌澎湃的人流冲出所用。戏园西侧是一处南北小院,有伙房等设备。主戏园有大房架复盖,机瓦饰顶。舞台稳座北厢,场地由北向南渐次升高,中间四排、两厢各两行木质长条凳。可容纳千人。这可是有木栅栏围的所在。围栏外两厢各有五米的空地,供没有买到座位的观众们,伫立过戏瘾。后有一女墙影门。两边为观众的出入通道。

别看 回郭镇戏园就这么大,可声誉非凡。恰似回郭镇人敢为天下先的秉赋。而这“秉赋”也是用智慧和汗水塑造出来的啊。

回郭镇人看戏不仅是看热闹,也观门道。故河南省的梨园名角,诸如常香玉、马金凤、崔兰田、毛爱莲、或者说申凤梅等等等,都要、也须在这里“靓相”,受到喝彩后,就可名声鹊起,纵横梨园的了。若遇到“喝倒彩”的话,那就对不起了,“同志仍须努力”的哈。所以,凡到回郭镇戏园献艺者,皆精神抖擞、热情饱满,决不亚于一次“出国的托福”赶考。

不过,回郭镇人还是有分寸、涵养的,拍倒掌的现场不多。即便是看罢不太满意,最多也只会说一句:这戏唱的真“日巴欻”!可万一让剧团人员听到了,询问是什么意思时,他也会尴尬的说:“好”的意思呗!

回郭镇戏园北山墙再北三十米,为一水坑,也呼波池、水塘。内土似为修筑寨墙所用,那里就是我辈夏秋洗澡凫水的天然去处、场所。“浪里白条”们多为“狗爬凫”者。也有人仰泳“盆凫”的。“盆凫”也叫“树叶凫”,人就在那里漂着,据说手脚还需不停的在水下做着小动作的啊!不过也仍然让人叹为观止的了。

也有人会抓住一头小猪弄进塘内,看“二师兄”游泳,那小猪翘鼻露脊,如走平地。有人说这“猪悟能”是可以泅对河的啊!

最不能忍受的是说一个腋下有“大汗腺”者,不经意间把一个后生的头夹于“胳佬窝”内,等那小孩子挣扎出来后,深吸一口气才说,唉呀呀快把我呛死了,什么味道啊?

生产队也在这坑内沤过苘麻。以供若干天后,让麻与杆分离之用。那个劳动过程,又另是一番场景、滋味在心头。

文革中,国家强调了“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能力与“统帅”作用的潜质时。回郭镇戏园的升级改造,也“上行下效”的被提到了公社领导班子的议事日程上来,且“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进行。总体规划是,把戏园北的水坑填平,把戏园升级为“影剧院”。由朝南改成面北。扩大院场内的有效使用面积。升高扩大后的房顶用大块的石棉瓦,锣丝钉加皮垫后,被固定在木檩条上,使它固若金汤。“八百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啊!把“沙家浜”的唱词也用上了。大庭两侧留门四个。北厢影门墙两边也可出入。舞台两侧有隐形音响设备,灯光照明旎孋可控。西面的空院里有露天的男女厕所。东院是住宿、办公与做饭的场合。整个改造过程在“九一三”事件前后两年内完成。迎来了回郭镇戏园到影剧院脱胎换骨后的又一个“光明灿灿的希望”时期!

当电视机强劲登场,戏剧式微时,这影剧院也就“水降船低”的门前冷落车马稀了。遇到秋季的连阴天时,她就供我们生产队晾湿的粮食来应用了。

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了影剧院的衰败,自然啦,还有岁月冷暖的作祟。回郭镇影剧院终于“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告别了十万回郭镇人民,不知道有没有“依依惜别,但确实是已辉煌不再,杂草也在自由生长两年后,又成为了有绿化的停车场。如今又有了小亭子与洗手间的亮相。

回郭镇影剧院因为其特殊位置与经历,她内里不仅有公私的纠缠,还有两个生产队、组的利益分歧。这些个“问题”,也寄希望于岁月能够给予无情地消磨掉吧!长江后浪总是推前浪的啊!

现如今的回郭镇影剧院,只留有东厢的宿舍楼在凝视着,自然啦,西边的一堵孓然独立的机砖墙,因为有一个电闸盒在挂的缘故,也仍然孤伶伶的兀着。或者说也在沉思、回忆乎。亦或者是想给老年人们一个念想。年轻一代已无心情去考究她的前世今生了吧!


作者介绍:赵中岳,笔名镜嵩,自号伊洛野老。河南省巩义市回郭镇人,四八年春天生。十岁上学,十四岁辍学务农。现为巩义市作协,杜甫故里诗词协会,河南省老年诗词研究会成员。《回郭镇中医惠仁堂》继承者。


文章获作者授权刊登
小院欢迎您投稿,可以是知青时代的流金岁月、逐渐泛黄却依旧温暖的年代故事、“80”后与父母的共同记忆、闲情偶寄谈天说地等。小院地址:sanshihaoyuan@qq.com

(情意绵绵+古韵悠悠)
微信号:GUYUNSHENZHOU
长按扫描二维码添加关注


征稿



"寻找·重逢"

人世间的相聚与分离,有时随着时代的漩涡让人无法回头,望尽天涯路,有时却在蓦然回首时,找到当初的痕迹。

我们近期特别策“寻找·重逢”征稿启示,您可以给我们投稿,讲述你们当年的故事,寻找当年的伙伴;您也可以把您与朋友重逢的故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30号院愿成为老知青相聚的平台。

投稿地址:sanshihaoyuan@qq.com



30号院
知青时代的流金岁月、逐渐泛黄却依旧温暖的年代故事、“80”后与父母的共同记忆、闲情偶寄谈天说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