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忘记西乌珠穆沁旗有名有姓的1613名知识青年

体娱   2024-09-20 14:30   北京  

欢迎光临,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那些在煤矿工作到90年代才返城的知青,都经历了什么?!


原标题:先睹为快——西乌旗知青文集《情系乌珠穆沁》即将面世

14、5岁的妙龄少女为什么要与父亲划清界线?为什么要远走高飞去空旷辽阔的大草原?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文学作品汗牛充栋,数以千万计年轻人背井离乡,奔赴祖国的边疆、农村、牧区,大多数人活的远不及今天的农民工自在。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在内蒙古大草原插队的知青尤为与众不同。骑马挎枪走天下、赛马、喝奶茶、吃手把肉、敖包相会,如果你只记得浪漫你就错了。

在牧区生活多年,放过羊,放过马,迷过路,遇过险,回城后上大学,成名成家,这样的人写出的回忆文章一定记忆深刻精彩纷呈。想了解牧区的生活,或者说想了解几十年前的牧区生活首推柴达木公社沙如拉大队插队的北京知青韩朴。他描述的牧区生产生活场景细致入微活灵活现让人拍案叫绝。

同样一位女知青写她放羊的经过,写调皮的山羊胡子,偷吃埋进土里的胡萝卜,女知青把剩下的萝卜放进包里,山羊们半夜敲门,不开门不罢休,堪比一群聪明的小男孩,让人忍俊不禁。

笔名老鬼的马波两篇文章各俱特色。他一如既往的实话实说:下牧区后,我仗持体壮有块儿,摔跤把好几个蒙族牧民摔倒,目空一切,打过牧主巩格勒(早就病故),抢过奥斯尔的公家半导体,挥拳骂过杀死英古斯的10连牧民老乡,训斥过老班快点干活,在牧区口碑很差。但我被整后,全额仁淖尔蒙族牧民对我这个“现行反革命分子”都很宽厚,没人训斥我一句。他们不懂痛打落水狗,没有大义灭亲,划清界限的文化。

他的另一篇文章写的是69名烈士之一的北京知青杜恒昌。杜恒昌是那个时代真正的英雄,如果有人怀疑雷峰的事迹有假,杜就是毛泽东时代名符其实的雷峰!他把上大学的名额让给了知青模范吴小明,当年吴到处做报告,宣传上山下乡,声名显赫,吴小明上大学,后留学美国,具体情况不详,估计评个终身教授不是什么难事。而杜恒昌却在烈火中失去了年轻的生命。那个年代多少年轻人高喊着“为了保卫毛主席,为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冲啊!”赴汤蹈火,虽死犹荣。

宝日格斯台牧场知青袁向南的《69名知青救火遇难的记忆与反思》是一篇很有分量的文章。他写出了那场火灾的真相,更重要的是反思:那么多年轻的生命香消玉殒,这是一起事故还是一曲英雄赞歌?唯愿69名英雄能在烈火中永生!

白音花的近邻哈拉根台公社是我们出行的必经之路,没想到白音浩硕大队北京女知青杨雷的文笔十分了得,同样没想到,当我背着药包骑着马在草原上驰骋的时候,杨雷摔马丢了大队的钱袋子,她念念不忘《美丽的道尔吉尼玛》善良早熟可爱。

我们白音花知青的骄傲非郝近大莫属,他的几篇文章细致入微描写了草原上的风土人情,尤其看重的是他录取工农兵学员的经过。曾有人喊出“天下知青是一家”的口号,我非常不以为然。生活中,特别是利益攸关时刻,知青并不比其他人高尚,甚至害人更甚。

读吉林郭勒公社呼市知青李萍《父亲的脚步》我当时想,这篇文章早晚会入选中学语文课本。遣词造句也许不如朱自清的《背影》,但内涵丰富。50年代留美青年学者为什么毅然决然回国?14、5岁的妙龄少女为什么要与父亲划清界线?为什么要远走高飞去空旷辽阔的大草原?

上山下乡运动的先驱曲折和夫人郭兆英是最早去插队的北京知青,在学生时代都是品学兼优的佼佼者,他们的文章记录了当年为什么要去大草原的心路历程。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建在吉林郭勒公社阿勒坦图大队插队多年,与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伯伯的教诲与我的知青生活》详细记录了这段宝贵的史料。

谁想让后人看到:噢,我爷爷曾经是小偷;我奶奶……

当然,最应该写的是留在西乌珠穆沁旗生活了十年二十年的一群人。饱汉不知饿汉饥。当你早早回城,坐在办公室里,大干部或小干部,老师或教授,工人或下岗,你可知还有几十名知青留在那里,风霜雨雪,艰苦度日。最难的如我以前的拙文《火勒旮弃》中的北京知青陈X,文集中《草原的守望——知青王志春》,一个早早失去了生命,一家人没有草场没有牲畜,甚至没有医保没有户口。王志春是留在宝日格斯台牧场三十多名知青中唯一没走的人,分了些牲畜和草场,却没有退休工资,连西乌旗的楼房都买不起,一身病只能租房住在旗里。

他们应该写却没写。可能文化不高,那点中学没毕业的墨水早干涸了;可能想写却不能写。谁想让后人看到:噢,我爷爷曾经是小偷;我奶奶……

那些留在宝日格斯台的三十多名知青,那些在煤矿工作到90年代才返城的知青,都经历了什么?!

让我稍感欣慰的是金河公社金河大队张毅文《难忘的修路往事》等一些文章,看到这篇文章就想起谁说的那段知青上山下乡不如劳改的话。住在窝棚里,起早贪黑,累的臭死,还有持枪解放军看管,如果是你,什么感想?

已成为艺术家的呼市知青、吉林郭勒公社呼格吉勒图大队侯军《我割毁了阿佳的蒙古包》让人印象深刻。刚一下乡,热血青年对地富反坏右心怀强烈的仇恨,打骂牧主成为家常便饭。侯军去抄牧主家,他不知道怎样表达“革命 ”,他甚至不知道这个牧主是谁,用小刀把绑扎牧主家蒙古包的绳子割断。数年后,恰恰是这个牧主救了他的命,他才真正了解了他们。什么牧主富牧,(相当于地主富农)他们是草原上一群最聪明最勤劳的牧民,他们是善良的化身,以德报怨是他们的高贵品德。

有人插队时期十分辉煌,当劳模,当干部,上大学,早早招工,返城,成家立业,相夫教子。更多的人插队是他们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如噩梦一般挥之不去:回不了城,找不到对象,没工作,没钱,沦为底层贫民。可是许多人却不愿提起这段不堪的历史,回忆起来好像天天吃肉,天天喝奶茶,大美草原如天堂一样,仿佛揭穿他曾经受过的苦就证明他曾经多么的无能。这也是许多知青文章的通病,赞美多于反思,至今心有余悸,不敢讲真话。

也许有大知识分子大文豪对这本非正规出版物不屑一顾,让知青讲述自己的故事,说出来,写下来,似有抢救的意味,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趁着这些人还在,否则真假就会死无对证。

若干年后,倘若有人挖掘这段历史,不要忘记西乌珠穆沁旗有名有姓的1613名知识青年。(不包括兵团战士)他们的故事与生命注定融入了这片广袤的土地。

冷明 2024年9月16日

作者:冷明

相关文章:
走不了的知青何其命苦,而他的命运尤其令人震惊
知青:十八岁的磨难


文章获作者授权刊登
小院欢迎您投稿,可以是知青时代的流金岁月、逐渐泛黄却依旧温暖的年代故事、“80”后与父母的共同记忆、闲情偶寄谈天说地等。小院地址:sanshihaoyuan@qq.com

(情意绵绵+古韵悠悠)
微信号:GUYUNSHENZHOU
长按扫描二维码添加关注


征稿



"寻找·重逢"

人世间的相聚与分离,有时随着时代的漩涡让人无法回头,望尽天涯路,有时却在蓦然回首时,找到当初的痕迹。

我们近期特别策“寻找·重逢”征稿启示,您可以给我们投稿,讲述你们当年的故事,寻找当年的伙伴;您也可以把您与朋友重逢的故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30号院愿成为老知青相聚的平台。

投稿地址:sanshihaoyuan@qq.com


30号院
知青时代的流金岁月、逐渐泛黄却依旧温暖的年代故事、“80”后与父母的共同记忆、闲情偶寄谈天说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