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学:最早的一代校园歌手

体娱   2024-11-10 18:55   北京  

欢迎光临,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在那个巨变的时代里,中山大学的莘莘学子又一次走在了时代的前沿,成为校园歌曲领域的弄潮儿。


专辑推出后,吸引了广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歌曲》杂志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甚至有人就是冲着这些好听的校园歌曲而报考中山大学。

每当我播放这盘老磁带时,时光开始跟着倒转,尘封的往事娓娓道来,清澈的歌声与饱满的感情,带着我们走进80年代的心境,拥抱80年代的情怀,歌唱青春与理想、希望和未来。

1986年,我曾写过一篇音乐评论文章《享誉南国的校园歌手》,介绍我的大学同学(南京航空学院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系77级)何蔚星以及《向大海》盒带----中国大陆第一张全部由大学生自己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校园歌曲盒带专辑,在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音乐节目中播出。

中山大学有着悠久的校园音乐传统,人民音乐家、《黄河大合唱》曲作者冼星海冼曾就读于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民族音乐家、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曾在中山大学任教。

在那个巨变的时代里,中山大学的莘莘学子又一次走在了时代的前沿,成为校园歌曲领域的弄潮儿。20世纪80年代首掀浪花校园音乐渐成潮流,《向大海》播下火种,广东校园音乐呈燎原之势。

在《向大海》这磁带专辑中的同名歌曲,就是何蔚星(中山大学84级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原唱。当时,何蔚星和陈经天(中山大学经济系83级)是中山大学乃至广东最出名的男女校园歌手,他们都是早期“维纳斯”获奖歌手。

邵杰明(中山大学中文系83级)在1984至1986年间首先发起、策划、组织了轰动一时的中山大学校园歌曲创作、演唱群众性活动。1985年成立的中大校园歌曲编辑部,邵杰明就任校园歌曲编辑部主编,接受校内师生的歌曲投稿,鼓励大家“我手写我心”,校园原创音乐蔚然成风。这个活动获得中唱广州分公司(广州新时代影音公司)的支持,并录制、发行了中国首个校园歌曲《向大海》专辑磁带。在他毕业前就被广州新时代影音公司录用。其后,历任音乐编辑、影视监制、影视部主任、企业策划总监、公司董事、总经理助理,现在是广东知名词作家。

《向大海》这首歌是先有词后有曲,作词的是外语系的才女陈文芷(中山大学82级外语系硕士研究生),作曲的是全校闻名的音乐才子罗鲁斌(中山大学84级化学系硕士研究生),但两人直到今天仍然没见过面。

这张专辑中的16首歌均出自中大师生之手,无论是《向大海》的雄心壮志,还是《半个月亮》的诗意盎然,还是《你和我》的情窦初开……每一首歌都闪烁着20世纪80年代的理想主义光芒。《向大海》作为康乐园上世纪80年代校园文化的精神标识,在那代中大人的校园情怀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该专辑深受台湾校园歌曲的影响,采用了比较朴实含蓄的创作手法,直接用乐队伴奏,带有上世纪80年代流行音乐的淳朴风格。这些音乐既纯真又坦然,带着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流淌着年轻人清澈的眼泪和欢笑,体现了青年们的积极抱负和理想追求,可谓是80年代中大学子们校园情怀和青春梦想的缩影:

“有如轻风匆匆拂过脸庞,有如溪水匆匆流向远方,我们相聚相识又相分离,一切都是这样匆忙。”(《相见不再匆忙》草田词 罗鲁斌曲)

“夜空挂着半个月亮,像牧歌只唱了一半,当我离别故乡,它就变成了这样。半个月亮在心里,半个月亮在路上,默默无言静悄悄,等我返故乡。”(《半个月亮》吴才彬词 张晓穗曲)

“第一次见你在图书馆,从此便常常遇见你。第一次交谈在大钟楼,从此便开始点点头。第一次握手在联欢会,从此便常常微笑。第一次约会在实验楼,从此便频频有交流。”(《第一次》邵杰明词 罗鲁斌曲)

邵杰明曾回忆:“当时台湾的校园音乐很受欢迎,风靡校园,但在听他们的歌时,也不禁在想我们为什么要唱别人的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唱我们中大人自己的歌呢?可以说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大家开始了自发性地创作,很直白,但很真诚,去写发自内心的歌。”“没有经过专业的雕琢,没有条条框框,我们只是直面自己的感情、志向和生活,写出发自心灵的歌。不用寻找旋律,旋律自会敲开心门。”。

《向大海》盒带是1986年由中唱广州分公司(广州新时代影音公司)出版,成为中国内地首张校园歌曲专辑,比1988年以北京大学学生创作为主的校园歌曲专辑《寂寞的星期天》还要早两年。专辑推出后,吸引了广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歌曲》杂志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甚至有人就是冲着这些好听的校园歌曲而报考中山大学。

中唱广州分公司责任编辑陈小奇(中山大学中文系78级)和马小南(笔名:兰斋)的策划和监制。将学生创作的歌谱集中后,陈小奇他们从专业的角度对词曲进行修改:“总体来说歌曲质量不错,我们的校园歌曲受台湾校园民歌的影响比较大,总体来说没那么流行化,比较正统”

何蔚星的歌手才能在上大学前,就显露出来。1975年宁海中学毕业后,何蔚星被分配到南京港务管理处下属企业当工人,不久就加入宣传队担任独唱歌手,成为南京港务管理处宣传队两个台柱子之一,另一台柱是负责报幕的高英,后来成为着名的话剧演员,80年代曾主演《她俩和他俩》《燕归来》等电影作品。近年,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扮演检察官陆亦可的母亲吴心仪法官,比较引人注目。

1977年,何蔚星参加了文革后第一次高考,考入南京航空学院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系计算机专业。上大学期间,经常组织同学歌咏比赛,一字一句教同学唱当年最流行的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同学们至今记忆犹新。何蔚星在学外语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利用课余时间跟设在南京航空学院的三机部出国人员培训中心的外语老师训练口语,在英语学习方面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他略胖一点,依然保养的很好,更加成熟稳重,早已不是那个跟在某英语培训教师后面鹦鹉学舌、逃课无数的“青葱少年”,也不是那个开创大陆校园歌曲先河、衣着奇异神采飞扬的“文艺青年”。

1984年,何蔚星考入中山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师从何肇发(1921—2001)教授。中山大学的社会学有着悠久的学科历史及深厚的学术底蕴。国立中山大学创办之初就开设了社会学课程,1931年在文学院建社会学系,招收本科生,授文学学士学位,后又设社会学所,先后有周谷城、何思敬、傅尚霖、胡体乾、许地山、邓初民、萧隽英等学者在此任教。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全国高校20个社会学系只剩下中山大学和云南大学的社会学系,一年后,中山大学社会学停止招生。1981年,中山大学在全国首批复办社会学系,何肇发教授任系主任。

何肇发美国南加州大学社会学博士肄业,受聘美国爱荷华大学社会学客座教授、美国匹茨堡大学高级研究员。何肇发擅长社会学和东南亚史研究,尤其在社区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代表作《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中英文版)。1981年后,何肇发不顾多种疾病缠身,忍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折磨,依然致力于推动中外社会学学术交流事业的发展,又曾先后到加拿大、日本、意大利、法国、荷兰、西班牙等二十多个国家去进行学术交流。

何肇发教授有个儿子何志宁,曾是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本科生(1983-1987年),中山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1987-1990年),后留学德国德国科隆大学社会学系(1993-2007年),获得博士学位,现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我曾在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工作18年。我与何志宁有过交往,他曾纠正过我对费孝通“差序格局”的误解。我也从他那里了解到何蔚星在中山大学读书时的一些情况。

何肇发引导何蔚星开拓了国际视野,在研究生毕业后不久,何蔚星放弃了南京大学经济系的教职,远赴美国到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简·亚当斯社会工作学院(he Jane Addams College of Social Work)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简·亚当斯社会工作学院的使命是代表穷人,被压迫的民族,少数族裔和其他弱势群体教育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发展知识,并在制定和实施政策和服务方面发挥领导作用。社会工作博士学位课程响应了对更有效的人类服务的迫切需求,社会政策变化的需求以及各级社会工作教育的增长。该计划旨在支持社会和经济正义学者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先进的知识和技能,以促进社会工作待遇理论和研究以及社会福利计划的发展和方向。它提供了两个广泛的研究途径:社会计划,政策和行政管理以及社会工作实践奖学金。

何蔚星在芝加哥分校修完了博士课程,并通过了资格考试与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1990年夏天,一次偶然在市场上遇到一个卖陶瓷工艺品的商人。在他的竭力动员下,何蔚星加入了他的公司,负责在中国采购陶瓷商品(工艺品、日用品,纪念品)。由于何蔚星有亲戚在江苏省陶瓷公司工作,因此何蔚星借助他的关系,认识了不少陶瓷生产商,采购任务做得如鱼得水,风生水起,以至于后来不得不放弃即将完成的博士论文。当时,还想以后有空再重做博士论文,拿一个哲学博士。不过,终究没有实现这个愿望,留下了一个难以弥补的遗憾。

何蔚星从陶瓷的采购入手开始涉足商海,当所在公司的资金链即将断裂之际,果断地通过杠杆买下公司大部分股份,自己成为大股东、掌门人,原老板成为他在美国的销售部负责人。这有点类似80年代非常出名的一部电影《华丽家族》中的“蛇吞象”的过程。以后,何蔚星不断转行,在浙江义乌、苏南各地从事五金工具、仿古家具、电工工具等。

原先做贸易,后来做一些工程项目。何蔚星曾对我解释他的所谓“工程”,就是他在美国寻找需求,在美国组织几个大的厂商,然后在国内组建、联合几家生产基地,大家一起捆绑起来,分工合作,长期生产家具、车辆、设备,有效抵御经济波动。何蔚星在江苏的苏南,浙江、福建、广东、越南都有这些工程项目,有多家战略伙伴。

以我对产权经济学的理解,从市场到企业组织是一个一体化逐渐加强过程中,市场形式的一体化程度最低,交易成本最大;企业组织的一体化程度最高,但刚性最强。所以,在市场形式与企业组织之间有一种通过契约连接的形式就是战略联盟,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与刚性程度,共同应对市场风险与竞争对手。几年前,我在这个领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江苏省重点项目时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出版过这方面的个人专著。我想,我似乎还是可以理解何蔚星现在做的生意大致是一种怎样的形态。

历经了无数次失败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希望的时候,何蔚星那种内心的愉悦是难以言传的。无论生意大小、金钱多少,何蔚星兢兢业业在自己的岗位上乐此不疲,他把自己的工作当作“天职”,而不只是谋生的手段。


2013年,我赴美看望正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医学院读博士的儿子,曾受到何蔚星的邀请,

我们坐了美国的“老爷火车”,从美国东部的巴尔的摩(Baltimore)到美国中部的北卡罗来纳州(North Carolina)的一个小镇,300公里的车程用了9个小时,终于来到一个参天大树林立,高尔夫球场环绕去的别墅,见到了阔别十多年的何蔚星夫妇。

他略胖一点,依然保养的很好,更加成熟稳重,早已不是那个跟在某英语培训教师后面鹦鹉学舌、逃课无数的“青葱少年”,也不是那个开创大陆校园歌曲先河、衣着奇异神采飞扬的“文艺青年”。经过多年的商海沉浮、人生的跌宕,在中美两国的穿梭奔跑、杯觥交错,终于历练成为一个彬彬有礼、豁达开朗的“儒商”。

(文章有删节)

作者介绍:叶明,中学毕业后插队江浦,1977年考上大学,1983年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退休教师。


文章获作者授权刊登
小院欢迎您投稿,可以是知青时代的流金岁月、逐渐泛黄却依旧温暖的年代故事、“80”后与父母的共同记忆、闲情偶寄谈天说地等。小院地址:sanshihaoyuan@qq.com

(情意绵绵+古韵悠悠)
微信号:GUYUNSHENZHOU
长按扫描二维码添加关注


征稿



"寻找·重逢"

人世间的相聚与分离,有时随着时代的漩涡让人无法回头,望尽天涯路,有时却在蓦然回首时,找到当初的痕迹。

我们近期特别策“寻找·重逢”征稿启示,您可以给我们投稿,讲述你们当年的故事,寻找当年的伙伴;您也可以把您与朋友重逢的故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30号院愿成为老知青相聚的平台。

投稿地址:sanshihaoyuan@qq.com


30号院
知青时代的流金岁月、逐渐泛黄却依旧温暖的年代故事、“80”后与父母的共同记忆、闲情偶寄谈天说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