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1961,除了饿还是饿
体娱
2024-10-04 15:16
天津
欢迎光临,
点击
蓝字关注我们
我放下糠饼,颇有点失望
地
又重新睡下。
我过些日子问父亲:
怎么不做两个米粑粑?
他回
得
很简单:
“良心怎过得去?
!
”
很明显,只要口感有点糯,哪怕是石头,也会有人找来吃的。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经过59、60两年的饥荒,我们村,周围的村,更远的的村,更远更远的村,一片死气沉沉,衰萎破败;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挂着公社社员身份的农民,不分男女老幼,正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
食堂实在是办不下去,撤销了。不过粮食由生产队按天按人发放。我们村每人每天定量2两5钱(老制16两一斤,相当于一两多点)。就是这么点点也绝不会足秤得到。粮食保管员,队长他们近水楼台,多吃点那是明目张胆,理所当然。所以每天晚上母亲拿着瓦钵去称米时,盯着从新屋金调来的女保管员手中的秤,看着她在秤坨下坠时将米一粒一粒往秤盘上加,稍平时又几颗几颗的朝米缸里拨。母亲、弟弟、外婆3人(我和姐在七中念书,户口在校。父亲在外村做保管员)一天总共不到半斤的定量,要多大一会才称好。自然,母亲总会回来复秤,而结果总是让她气得说不出话来。“2两5钱米9扣”,多年后母亲回忆起这段日子的时候,常这么说。
一餐一家人一把把米,吃干饭是绝不可能的了,吃纯稀饭也不成。于是在里面加萝卜丁,加青菜。问题是这些蔬菜还在土里刚刚发芽,青黄不接怎么办?只好挖野菜割青草充饥了。
有种生长在水里的竹叶菜,产量高,随便动动镰就是一篮。以往是喂猪的上好饲料。可人吃到口里不光味道生涩生涩的很不对劲,而且跟牛一样要嚼老一会才能下咽。有一种长着一颗像如今小孩常吃的果冻形状花蕾的“牛转坨”的草,用它煮成的“稀饭”,看去跟猪食没半点异样,吃起来又涩又苦又辣什么怪味都有,就是不香。有些东西看起来十分惹眼,勾人食欲,像落花生的芽,白胖胖的,仿佛才出锅的一种小海鲜;山蒜的坨,圆揪揪的,白里夹着青绿,宝石一样;青蒿,茎粗叶肥,绿油油的……可就是不好吃,通通的不好吃。
话说回来,这些东西在烹调的时候要是加点东西,那味道又可能是另外一个样了。像山蒜, 像青蒿,如今在高级席宴上都有它们一碟之地。什么东西呢?油!那年月真是怪,田里也种油菜,山上也结“木子”,可收获的全部上交,而种植它们的家家户户别说缸里,坛里,就是瓶里也没有一滴油。再难吃的野菜,只要有了油的润滑,就能入口下喉;相反就会堵在嘴边,不敢咀嚼,不敢吞咽。另一方面,油就像胃里的底,没有它,胃就没底了,吃再多仿佛没吃似的。肚子始终是瘪瘪的,一天到黑感觉除了饿还是饿。
饿慌了,人们便到处寻找可以充饥的东西。有的吃树皮了。这是一种叫“榔树”的皮。把它扒下,剁细放入水中浸泡,然后磨成糊,做粑粑烤熟。我吃过两口。涎不溜几的,第一口感觉有点糯,囫囵吞下,第二口就不行了,终究不是粮食不是蔬菜连草也不是,刚进喉咙我就吐了出来。更有的吃“观音土”了。我宁可饿,没吃,尝都不愿尝——再怎么说是泥巴呀,猪狗都不吃。但是有的伙伴们吃,村里很有些人吃。也说是咬起来糯糯的。很明显,只要口感有点糯,哪怕是石头,也会有人找来吃的。
那天村外山神庙前,百年老橡树下,聚集了二十来个饥肠辘辘的男女社员。他们都抬头望着树上一簇挨着一簇的橡子。这果实蛮像一个长着瓜子脸戴着小花帽的洋娃娃的脸蛋。外形如此标致,那里面的果肉也不应该差到哪里去。议论间,期待时,我的发小书林40几岁的父亲自告奋勇,往两人才抱得过来的树边走去。他把腰间的围带再束紧些,便开始往上爬。
这年头的老老少少,只要是属于共和国“人民公社”的, 要么皮包骨头,面色青绿;要么全身浮肿,黄中带亮。没有一个不是走一步摇三摇——可怜有的就是这么走着摇着忽的歪倒在田边路口,去了另一个世界做了名副其实的饿死鬼。要爬上那么高那么粗的橡树,对书林父亲来说,该是多么大的挑战。想必那果果太诱人,想必存心要为大家做点好事,他爬上去了。
可是,就在他将摘掉的第一簇橡子扔下时,已经耗尽力气的书林父亲,眼睛一黑,紧随着那簇橡子从差不多二十来丈高的树上栽了下来,砰的一声摔在地上。以后虽然保住了性命,却彻底失去了劳动力,没过几年,便早早地离开了人世。
这敏感的岗位,自然也引出不少的闲话,比如说有的半夜起来弄好东西吃,甚至传某保管员伙同队长摸黑做米粑粑吃,把半村人都香醒了。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61年的5月,我外婆去世。她老人家已古稀之年,虽有些糊里糊涂,可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从汉口她大女儿处来到我们家几年,别说大病,就是伤风感冒,也不曾犯过。外婆勤快好动,平时特喜欢独自一人背着大篮子上山拣柴。一趟又一趟,然后将柴整整齐齐码在房前屋后。饥荒起时,她和家人一起喝一顿一碗的菜稀饭;这样的日子长了,到她糊涂时,晚上便在家里到处找吃的。
第二天母亲到桌上的坛子里倒那金贵金贵的米做“早饭”,却发现坛里半粒米都没有。于是全家人三餐粒米未进。这事发生几次以后,母亲就把能吃的晩上藏的严严实实。外婆再怎么翻箱倒柜也什么找不着,她是活生生饿死的。死的时候我在学校上课,父母也没告知我和姐姐。后来跟我说办后事的一些情况。村里给二十个抬棺材的丧伕每人发半斤米,抬上山,掏个井,草草埋葬。
随着死去的是我们族的长辈“东头爹”,没多久“李家伯”又悄无声息地倒在床边永不再起……以前村里人相互转告的是谁谁饿死几天才被发现,某某跟人说着话说着就倒地断气……并且扳着指头数着123。如今亲眼见到身边熟悉的邻里也一个挨一个地死亡,再看看自己上气不接下气的状况,恐惧与日俱增。
不久我母亲的浮肿越来越严重,两条腿黄亮黄亮,走一步都喘气,眼看着才五十多岁的她就要跟她母亲一样,忽然上面来了个政策:公社各大队这年八月起开办“营养食堂”,凡是浮肿病严重者都收进去。
这“营养食堂”里每餐有纯米稀饭,虽然不能管饱,但浮肿患者病情很快就有好转。母亲终于在死亡线上被抢救了过来。父亲的情况就好得多。像上面提到的村保管员一样,我父亲因为有文化,算盘打的溜熟,大队支书也相信他的人品,就调到大队最大的村一一新屋金任这一重要职务,就是管理粮食的发放。
这种异地保管员调动好处是,避免同村连带的亲戚、上下辈份关系对那点点几百双眼晴盯着的粮食称秤时带来的不公平。这敏感的岗位,自然也引出不少的闲话,比如说有的半夜起来弄好东西吃,甚至传某保管员伙同队长摸黑做米粑粑吃,把半村人都香醒了。我对这些还真有点相信。
有回星期六从学校回家,跟一同回家的姐姐说了声去父亲那里过夜,便弯路去了新屋金。你还别说,睡到半夜,父亲把我推醒,借着微弱的油灯光,递给我一个巴掌大的饼。我接过来高兴地猛咬了一口,才知道这饼是糠做的,粗糙的根本就嚼不动更咽不进喉咙。我放下糠饼,颇有点失望地又重新睡下。我过些日子问父亲:怎么不做两个米粑粑?他回得很简单:“良心怎过得去?!”
作者:周永威
文章获作者授权刊登
小院欢迎您投稿,可以是知青时代的流金岁月、逐渐泛黄却依旧温暖的年代故事、“
80
”后与父母的共同记忆、闲情偶寄谈天说地等。
小院地址:
sanshihaoyuan@qq.com
(情意绵绵+古韵悠悠)
微信号:GUYUNSHENZHOU
长按扫描二维码添加关注
征稿
"寻找·重逢"
人世间的相聚与分离,有时随着时代的漩涡让人无法回头,望尽天涯路,有时却在蓦然回首时,找到当初的痕迹。
我们近期特别策“寻找·重逢”征稿启示,您可以给我们投稿,讲述你们当年的故事,寻找当年的伙伴;您也可以把您与朋友重逢的故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30号院愿成为老知青相聚的平台。
投稿地址:sanshihaoyuan@qq.com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OTE3MjM4OA==&mid=2652179326&idx=1&sn=9ed5a60ed61cc1a4a5fbaf203b3540a5
30号院
知青时代的流金岁月、逐渐泛黄却依旧温暖的年代故事、“80”后与父母的共同记忆、闲情偶寄谈天说地
最新文章
丁盛将军的晚年
糖画人
我的同学:最早的一代校园歌手
女儿殇:知青在农村非正常死亡,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史铁生的《命若琴弦》让“说书人”一词存入了许多人大脑的记忆
吴四十
缘分
石漫滩水库垮坝亲历记
金弢|青涩年华
三联生活周刊,刺痛了多少中国人的心
知青岁月:学会算命
最后上调的知青
人类的孤独有多少种?
插队在康乐:那年我16岁
诗人岩海从未离开过炼油厂……可这并没有束缚住他对世界的想象
断裂的记忆
大巴山背篼
知青纪实小说|井下救人
有人在乡下3年就能当工人,有人却在村里蜗了10年,命运就是不公平
寻找——献给长眠异乡的知青
上山下乡运动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我们为什么还要写知青?
万一呢?
两个要账鬼!
三元井公社办起了高中:有些学生就是前几年的红卫兵
战士之死
久长哥
金弢| 我认识的路遥:高加林是否就是路遥自己?
采生人
我围观过“抄家”
1976年兄弟俩同时被抓:一个被判死缓两年执行,另一个按副军职待遇离休
闫家拐内的高房子
1961,除了饿还是饿
“我决定再回到原来那个农村里生活”
59岁的顾准忍着子女“死不相别”的冷酷,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家庭出身”改变了我的人生历程
“人把马料都吃了,马瘦得皮包骨,怎么干活?”
知青纪实小说|险恶的出血热
“幸亏张大千义无反顾一走了之!”
复课以后
未婚妻来找我,正遇上我挨斗
中国的农民与曾经的工分
“就业人员之间不准发生流氓行为,申请获准后可以结婚”
伤心的1959年
不要忘记西乌珠穆沁旗有名有姓的1613名知识青年
红小兵对钱奶奶温和地说:唱完“东方红”就让你过去
杜月笙:“高桥”走出来的少年郎
那年,我们队开了个抗旱现场会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学校纠集了那么多刚刚走出监狱的人”
我的青春往事
老上海“新新百货”老东家:我老了,再做是错的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