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第一时间解读财政部讲话,迎来了几万关注,评论区里都炸了,有朋友戏称我为“理性死多头”。
但也有一些朋友私信我,质疑财政部表态的力度和作用。
交流中发现,这些朋友判断一个政策是否有用的标准超级简单:
昨天出了政策,今天会不会“涨”。
如果没有立刻涨,就是力度不够,不达预期。
心情能理解,想法不认同。
股市我研究的不多,但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也有三年了,它有诸多内外因,可谓病体沉疴。如果随便下一剂所谓超级猛药就能立马回春——
你就不怕副作用太大,就不怕是回光返照?
拒绝情绪,理性思考。
这是我一贯的宗旨。
既然治病,那就要搞清病因,对症下药。
房地产的病分为慢性病,和急性病。
慢性病一个:未来的经济发展预期和收入增长预期。
这需要决策层明确发展方向,用一揽子积极的经济政策,徐徐图之。
我再次强调,央妈、财爸和发改委的一系列表态,调子转向非常清晰:
从现在起到未来几年内,货币宽松,产业宽松和财政宽松。
这不是单纯利好那个行业,这是在为中国社会经济新一轮发展在做统筹考量和全局安排。而且这对接下来的房地产、股市发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急性病目前核心两个:
分别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以及商品房库存压力。
如何治疗?
央妈、财爸已经打了明牌了。
为地方政府兜底“隐债”
地方债务风险是最近几年,大量地方政府日子越过越难的核心负担。
而这些债务中,“隐性债务”比例很高,副作用更大,因为利息贵。
大量三线城市的隐形债务,年化利息高达6%——8%,而且相当一部分和房地产直接关联。一旦土地财政无法支持,又不允许借新还旧,地方政府就会难以为继。更别说谋发展,谈兑现。
财爸表态,用更大规模的债务上限,去置换隐债,高息债务转换为低息债务,短期债务变为长期债务。
这样一来,光省下来的利息空间和债务腾挪空间,就可以让地方政府重启很多事情。
比如,该续的老项目,继续干;该上的新项目,赶快干;该还的拖欠材料款,工程款,立刻还;这样,上下游很快就可以盘活。这是房地产的直接利好。
直接下场去库存
保障住房再贷款,把自己出现的比例从60%拉到100%,然后让银行借给地方国企收购库存。
财爸再加码:提供专项债,让地方政府直接下场去收房子,和土地。
这样,一方面市面上的房子会变少,另一方面这一两年开发商拿地意愿断崖式下降,所以供应也会季度紧缩。
这个时候,你说市场会不会发生变化?
那大家关心的事儿来了,这些药方什么时候见效呢?
如果看不清前方,我们就回溯历史:
2008年11月份,四万亿救市,五个月后,2009年4月份房地产才开始陆续筑底回暖;
2015年6月启动货币化棚改,去库存,是到了2016年年初,房地产市场开始复苏。
回暖复苏顺序:
一线城市→强二线→省会城市→更多三四线城市
所以,对于南京为代表的核心城市,市场筑底已成,好产品该买就买。
但这里我要提醒投机客,一夜暴富的机会都是水中之花,这一轮的调整过去几年那些上极限杠杆、拼上身家性命,前赴后继的疯狂投机者,如今已经彻底梦碎,雨打风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