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佛教禅修法

百科   2025-01-18 19:38   广东  

武学·道法术(PFAT)

求道者勤修·悟道者证心

小乘佛教在东南亚和我国云南的傣族地区非常流行,其核心目标是追求个人的生死解脱,因此被以“普渡众生”为目标的大乘佛教称为“小乘”。小乘佛教各派别的禅修方法大体相同,主要分为“世间禅”和“出世间禅”两大类。


1.世间禅

世间禅是佛教吸纳的印度传统禅法。佛教认为,这种禅定虽然层次由浅入深,但定心仍有生灭,未超越意识境界,无法达到佛教所期望的超脱生死的目的,因此被称为世间禅。这种禅法并非佛教独有,佛教以外的瑜伽、气功等也采用此类禅法作为修行的阶梯,佛教各派的各种禅修也同样以此类禅法为基础。

世间禅包括六妙门、四禅八定、四无量心观、通明禅、十六特胜观五种,其中四禅八定是由浅入深的修行阶梯。

四禅指的是由浅入深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再加上更深的空处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合称四禅四定或四禅八定。佛教特别将初二三四禅视为修一切禅的基础,称为“根本四禅”。

进入四禅八定的门径有数息观、不净观、慈心观、因缘观、念佛观五种,称为“五门禅”,其中以数息观为主,因此通常以观息入门作为世间禅的特色。

数息观,梵文名为阿那般那,意为持息念,其修行方法分为数、随、止、观、还、净六步,又称“六妙门”。一是数息:跏趺坐调身完毕后,慢慢调整呼吸,使呼吸出入自然深细,无结滞、无声响,然后收心摄念,专注于呼吸,心中默默记数,一呼吸记一数,从一数到十,然后从头再数;二是随息:数息熟练后,心无散乱,觉得数息为粗而不愿数时,舍弃数息,心仅微微关注呼吸,随呼吸出入;三是止:随息功夫深后,心渐趋寂静,自然不再念呼吸,安住于无所念的寂静境界,名为止;四是观:心长久安住于止,则容易昏沉瞌睡,此时应立即警觉,提起精神照察心息,复归于止,名为观;五是还:修观若久,则心易散动,此时应从头修数、随而复归于止,名为还;六是净:如前观修而功夫纯熟,心能长久安住于止而不起散乱昏沉,由此而入四禅八定,名为净。六妙门是一种易学易教、稳妥无弊的静功,全无宗教内容,功效颇佳,值得推广。

修六妙门等观法,心念从散乱逐渐变得不散乱,最后心自然明净,身体也自然端直,不疲不痛,名为细住。从此功夫渐深,一坐即能入定,甚至可以一坐数日数月。但定中仍自觉有身体手足,名为“欲界定”,这是进入四禅八定的阶梯。欲界定功夫转深,忽然身心虚豁,不见头手床坐,心如虚空,名为“欲界未到地定”。依佛教说法,至此始入先天境界,得先天气。在此定中,或能见种种幻相,如见仙佛等,或得超觉预知等有如神通者,为定心过于明亮;或心暗钝无知,犹如睡眠,为定心过于暗淡。明亮、暗淡皆为偏弊,应立即舍弃,才能进一步深入四禅八定。

四禅,全称“色界四禅”,是离食、色、睡、欲,但有物质身体存在的定境。欲界未到地定功夫转深,在空寂之中,渐渐自觉有身,如云如影,自然随生有动、痒、凉、暖、轻、重、涩、滑的感觉,称为“八触”。佛教说八触乃至十六触,是“欲界”的粗物质身体中形成“色界”的细物质系统时所起的反应。八触发生时,有定、空、明净等从未尝受过的快乐随之而生,尤以清凉之乐为第一,好比大热天进入清凉池,练功者初尝此乐而欣喜,这是进入初禅的主要特征。常入初禅,则可不须睡眠,贪欲瞋怒等也自然不起,名为“清净离欲”。在初禅中,有身体所生八触的感觉及对八触的意识分别,心不寂静,故名“有觉有观三昧”,“三昧”为梵语,即“定”之义。

得初禅者功夫再进,舍弃初禅的觉观之心,经过初、二禅的过渡阶段未到地定,进入第二禅。第二禅离觉观,从此以上名为“无觉无观三昧”。二禅虽离身体上所生八触之乐,但内心自然生起光明恬淡的喜乐,好比从暗室中走出而见光明,其内心的喜悦超越初禅的触乐,名为“喜俱禅”。

二禅既与喜俱,则定心尚不宁静,舍弃其喜心而继续用功,便可经过二、三禅中间的未到地定而进入第三禅。此禅的最大特点是乐,佛教说入三禅者,乐从内心而发,如泉水涌流不绝,其心澄清明净,其乐遍满全身每一毛孔,为世间乐中之最,故三禅名为“乐俱禅”。

三禅既受乐,则定心亦不极静,舍弃其乐而继续用功,则能越过三、四禅间的未到地定而进入第四禅。此禅中身心无苦乐的扰动,呼吸亦断,名为“舍俱禅”。四禅的定心最为空明寂静,常入此禅者虽历境处事而定心不乱,动静一如。佛教说在第四禅定心上修五种神通及佛教的出世之道,皆易成就,故称四禅为“世间真实禅定”。

在第四禅中,舍弃身体存在的观念,念无边虚空,便能进入“空处定”。在此定中,唯见广大虚空。舍弃无边虚空之念而唯观内心,则能进入“识处定”。在此定中,不见一切,唯见自心广大无际,念念生灭。舍弃对自心的分别而唯念无所有,则入“无所有处定”。在此定中,不见一切,唯见无所有,身中诸脉亦皆停息。舍弃“无所有”之念,则能进入世间禅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定”。在此定中,不见有不见无,心不念一切,故名非想;但尚有心不念一切的观念及觉知,故名非非想。从空处定到非想非非想处定,定中皆不见有身体存在,故名“四无色(无物质身体)定”。

气功的定境有无极限?功夫不断深入下去会出现什么境界?身心会有何变化?佛教的四禅八定说早已作了详尽的说明。今日的气功练习者中,能达到佛教所说欲界定、欲界未到地定者,尚不难找到例证。入初禅以上者则已罕见。二禅以上的定境,虽然难于验证,但从佛教所说欲界定等较低级禅定的可验证性及对高深定境描述时具体详尽来看,很可能是前人曾经达到过的定境。

佛教所说世间禅中的“十六特胜观”,也是观息入门的禅功。功法分十六步,说得较六妙门详尽深入,故名“特胜”。其十六步为: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息遍身,五除诸身行(不理会身中禅触),六受喜(入二禅),七受乐(入三禅),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住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

世间禅中的“通明禅”,虽亦由观息入门,但在初入门时,就须通观息、色(身体)、心三者。其观心明利,故称通明。又说此禅因观心明利,入初禅时,便可能得到五种神通,故名通明。

世间禅中的“四无量心观”,一般在入第四禅后修,是一种以宗教道德观为所观对象的特殊禅观。观无量众生安乐,名慈无量心观;观为无量众生拔苦,名悲无量心观;观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心喜,名喜无量心观。悲喜太过则易致心理失调,及时舍弃过分的悲喜,名舍无量心观。这种禅观虽渗透宗教伦理,但在寂静定心中长久凝心观念,必生气功功效。据称修慈无量心观成就者,可以意念降伏毒虫猛兽,甚至能将慈心传感于人,息灭他人的杀害仇恨之念。

佛家教导说,在达到第四禅定心境的基础上,如果你全心全意地观想光明,就能获得“天眼通”这种能力,它可以让你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看到所有细微和粗大的物质现象。同样地,如果你一心一意地聆听声音,就能得到“天耳通”,让你不受阻碍地听到一切声音。而如果你专注于观察过去和未来的事情,就能获得“宿命通”,了解自己和别人的过去与未来。当你一心观察自己的心思和念头时,就能得到“他心通”,感知到别人的心念。另外,如果你一心体悟身体的空性,就能获得“神境通”,拥有飞行和变化的能力。

佛家指出,这五种神通,无论是佛教内部的修行者还是外部的修禅定者,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都有可能修炼得到。虽然修炼得到这些神通很难验证,但现今确实存在有透视、预知等超常能力的人,他们类似于佛家所说的神道者,由此可见,史料中记载的高僧展示神通的事迹并非全都是虚构的。佛家的修禅得通理论,为我们研究人体的超常功能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出世间禅

佛家认为,这种禅是佛家独有的,只有修炼这种禅才能断除烦恼,超脱生死,所以被称为出世间禅。出世间禅包括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九次第定、狮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九种,其中九次第定是深入修炼的阶梯,不净观是主要的修炼门径,而观察身体内外的某种形相则是其主要特色。出世间禅大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出世间禅中,九想、八念、十想这三种观想方法,都以佛教“有生皆苦”的宗教世界观为指导。具体从不净观入手,从自己的脚趾开始,自下而上,依次观想身体和体内各种物质的污秽不洁,甚至观想自己变成尸体,腐烂以至被烧化。每一次观想都必须清晰明了地呈现在眼前,以此来断除对肉体的贪恋。这类禅以否定人生为特点,所以被称为“坏法观”。佛家说,通过这种禅入门,可以深入达到四禅八定的境界。因为以宗教世界观为指导,所以在进入欲界未到地定时,就能获得能够断除烦恼的“思慧”。

八背舍是从不净观入门达到欲界定,然后用佛教的苦、空、无常、无我的宗教哲学来修炼观想,通过背舍较浅的定境而升进到较深的定境。

通过八背舍逐级背舍下层的定境而升进到上层的定境,最后超越四禅八定的最顶层非想非非想处定后,佛家认为就超越了世间禅的生灭境界,而进入了只有佛家才能达到的“受想灭尽定”。在这个定境中,感觉和观念都不再活动,身体的生命活动也几乎停止,但并不是死亡,还能从定境中出来。佛家说,这种定境才是超越生死的境界,只有佛教中“见道”以上的圣人才能达到。

八胜处是从不净观入门,观想青、黄、赤、白四种光色;十一切处是在八胜处的基础上,逐一观想青、黄、赤、白四种颜色以及地、水、火、风、空、识“六大”遍布一切处,旨在锻炼意念,使其如意自在,以达到能随意转变物质的能力。

九次第定是从六妙门或不净观等入门,依次深入,节节上进,一级级地进入初、二、三、四禅以及四无色定,最后达到受想灭尽定,一共经历九层阶梯,所以被称为九次第定。九次第定必须循序渐进,不能跨越等级。

狮子奋迅三昧是在九次第定修炼成功后,进一步熟练掌握,能够从初禅依次迅速进入受想灭尽定,又从受想灭尽定依次迅速返回初禅,进退迅速自如,就像狮子一样奋迅灵活,所以得名。

超越三昧是在狮子奋迅三昧修炼成功后,进一步熟练掌握,练习随心超越九次第定由浅入深的阶梯,随意迅速地进入和退出任何一定。据说只有佛才能达到随意迅速地进入和退出九次第定中任何一定的境界。


武术资料在“群文件”里

丹道资料在“群文件”里

扫码加上方微信↑,回复“丹道”,邀你入群~


精选推荐·阅读

精选推荐·公众号





关注我们




武宗文创
我们主张“以无欲为无敌,以不已为多余。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并认为“武是人性,道是德性”。武术不止于拳脚,更在于内心。每一次出拳,都是自我超越;每一次防守,都是内心坚守。练拳如修心,亦如修道,唯有持之以恒,方能领悟其中奥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