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方士:炼仙药的炼丹术

百科   2025-01-11 23:43   广东  

武学·道法术(PFAT)

求道者勤修·悟道者证心

战国时期的方仙道可以分为三大流派。一是服食派,这一派专门通过服食药物来寻求长生不老。二是房中派,他们主要以房中养生作为成仙的方法。三是吐纳导引派,这一派讲究通过导引和服气来达到长寿成仙的目的。

在当时,服药长生的信念最为流行,因此服食派的人物也最多。第一本仙人专集《列仙传》里面记载的七十一名神仙,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服食成为“仙”的,而且他们所服食的药物多半是从大自然中“采摘”来的。比如:“赤松子,神农时的雨师,他服食水玉并教神农,能进入火中自我燃烧……”;“赤将子,黄帝时的人,不吃五谷,只吃百草的花,……能随着风雨上下飞腾”;“堡住,槐山采药父,喜欢吃松实,……能飞行追逐奔马”;“方回,……炼食云母”;“吕尚,冀州人,……服食泽芝地髓”;务先“服食蒲韭根”;仇光“经常吃松脂”;陆通“吃囊卢木的果实和芜菁子”;寇先喜欢种荔枝,吃它的花和果实;任光“擅长服食丹砂”;桂父“经常吃桂和葵,用龟脑来调和”;赤须子“喜欢吃松实、天门冬、石脂”等。

早期的炼丹家就出自这些大胆试验的服食派。比如炼丹的先驱安期生,就曾“吃巨大的枣子,像瓜一样大,合则见人,不合则隐”。这些方士经过长期的试验,大量服食了许多自然生成的植物药、矿物药和动物药,虽然收到了一些延年益寿的效果,但都不能真正阻抗衰老,与理想的目标相差很远。他们遍地寻找的“不死药”都没有神效,同时,远赴东海神山求仙求药也屡屡失败,在失望之余,方士们不得不重新开始思考。

中医“煎煮”草药的方法给了他们启发。方士们开始尝试用水煮药物,也就是水法炼丹,希望从“煮”中炼出长生不死药。

但是,更让他们神往的是墨家学派中精于冶金制造业的百工之士的“冶炼”技术。在方士们看来,不仅仅是奇妙的炉火,而且墨派的神秘帮会制度以及鬼神思想都会有助于仙药的炼制。为了达到长生变仙的目的,这些方士可以说是干劲十足,四处学习,兼收并蓄,多多益善。当然,此时最主要的是冶金技术。

我国是古代冶金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冶铜技术的出现虽然稍晚于埃及和巴比伦,但发展迅速。在商朝,我国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范铸法和分铸法等先进技术,制作出大量精美复杂的青铜器。当时,大型熔铜炉的内径已达一米左右,炉温高达1200℃,铸铜作坊的遗址面积有数万平方米之大。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已经能够综合地使用浑铸、分铸、失蜡法、锡焊、铜焊、红铜镶嵌等多种金属工艺,创造了新的技术高度。当时,一个很小的诸侯墓(湖北出土的曾侯乙墓)里的陪葬青铜器总重量竟达十吨,这说明当时的冶金规模已经很大。

我国关于合金性质的认识和记载尤其早。战国初期成书的《考工记》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经验总结。其中有著名的“六齐”规律:“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称之为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称之为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称之为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称之为大量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称之为削杀矢之齐。金、锡各半,称之为鉴燧之齐。”在这里,“金”是铜的别名,“齐”是“剂”的假借字。铜与锡这两种金属,通过配比的调整,就可以炼成多种性能各异的器具。这给古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冶铁技术方面,中国的成就更为突出。划时代的生铁冶炼技术在春秋中期(公元前六世纪)就已经被中国人掌握,这比欧洲整整提前了两千年。到了战国初期,我国发明了“块铁渗碳钢”技术。到西汉时代,我国又成功地发明了“炒钢”技术,而欧洲直到十八世纪中叶才由英国人掌握了这门重要技术。

技术的突破加快了冶金业的发展。战国中后期,冶铁业已在广大地区普及,成为手工业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其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比如:山东临淄齐国故都的冶铁遗址面积达四十余万平方米;河北易县燕下都城的冶铁遗址有三处,总面积也达三十万平方米;邯郸、大宛也都是当时著名的冶铁手工业中心。铁器成了唾手可得、须臾不离的日常用具,“一个农民的事,必须有一把耜、一把镢、一把镰、一把锤、一把椎、一把锝,然后才能成为农民;一辆车子必须有一把斤、一把锯、一个缸、一个钻、一把凿、一把铼、一个轲,然后才能成为车子;一个女子必须有一把刀、一把锥、一根箴、一把林(可能是某种工具或饰品),然后才能成为女子。”(《管子·轻重乙》)

迅速崛起的冶金制造业告诉人们:熔炉里的变化确实奇妙,炉火烧炼的威力的确无穷。“莫邪宝剑从中炼得,神仙妙药何不就此为之?”古代的冶金化学给了方士们极大的启发,冶金技术为炼丹活动奠定了基础。火法炼丹由此诞生,并且成了日后炼丹方法的主流。

炼丹术的最初形式与一般的冶铜炼铁、煮药煎汤没有什么差别,但其目的与意义却是大大不同。第一,炼丹术不是生产,而是试验。第二,炼丹术不是随意的日常活动,而是有目的的技术操作。第三,炼丹术不是旧经验的简单延续,而是有某种理论作指导的探索方案。可以说,炼丹术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它采用古代普通的冶金技术却寄予了广无边际的理想与奢望,它依靠具体的实践手段却幻想成神变仙的宗教天堂。因此说,炼丹术是一个畸形的学科;它是古代冶金技术的颠倒:“头是重的”——注重炼冶实验;“脚是轻的”——幻想不死成仙。它一出生就被神仙说给颠倒了。

由采到炼,最初的飞跃起于何时?准确的创始时间以及明确的创始人已经难以考察。

目前所能找到的最早炼丹记录是《史记》里的两段话。

第一段是:秦始皇“召集了很多文学方术之士,想要以此兴太平,方士们想要炼制以求得奇药”。(《史记·秦始皇本纪》)在古代,“练”通“炼”字,因此可以说,秦始皇时我国已经开始了火法炼丹术。

如果认为这段话过于简略,不足为证,那么下面第二段话则可以准确证明炼丹术已经发生:

“……汉朝兴起已经六十多年了,天下安宁……”

“这时李少君也因为祠灶、谷道、却老的方术被皇上召见,皇上很尊重他。李少君,原来是深泽侯的舍人,主管方术。他隐瞒了自己的年龄和生长经历,经常自称七十岁,能使万物衰老的速度减缓。他游历各方,用方术遍访诸侯。

“李少君对皇上说:‘祠祭灶神就能招来异物,招来异物后丹砂就可以化为黄金。黄金炼成后,用它做成饮食器皿就能长寿,益寿后海中的蓬莱仙人就可以见到,见到他们后就可以封禅成仙不死,黄帝就是这样。我曾经游历海上,见过安期生,安期生吃巨大的枣子,像瓜一样大。安期生是仙人,能通往蓬莱,合则见人,不合则隐。’于是皇上开始亲自祠祭灶神,派遣方士入海寻求蓬莱之类的仙境,并且从事炼化丹砂等各种药物为黄金的事了。”(《史记·封禅书》)

这里说的“上”和“天子”,其实指的就是汉武帝(他在公元前140年到前86年当皇帝)。汉朝是在公元前206年开始的,到了“汉兴六十余岁”的时候,也就是汉武帝刚上台那会儿,大概是公元前135年左右,李少君已经在皇宫里给皇帝炼丹药了。很明显,咱们国家的炼丹术开始的时间还能再往前推一推,因为李少君肯定不是第一个炼丹的人。他提到过安期生,从他尊敬的语气来看,安期生是他的前辈。晋朝的葛洪在《神仙传》里写道:“李少君,字云翼,是齐国临淄人。他年轻的时候就喜欢道术,跑到泰山去采药,修炼不吃东西、躲起来修身养性的方法。道还没练成呢,他就病了,在山林里挺难受的,这时候碰上了安期先生。李少君磕头求救,安期先生看他挺诚心的,又看他病得快要死了,就给了他一勺神楼散吃,他吃完就站起来了。李少君就想跟着安期先生,给他当仆人,拜他为师。……这样过了几十年,安期先生才把炼神丹、用炉火飞雪的方子传给他,还告诉了他口诀。……李少君就回去了,他在市面上斋戒卖东西,跑遍六国做买卖,有时候也当当小官,或者做做医生治病……他穷得没钱合大药,就叹气说:‘我老了,快死了,钱也不够用。我亲自种地干活,做买卖攒钱,也还是凑不够合药的钱。再说,我干这些也不行啊。听说天子喜欢道术,我想去见见他,求他给我合丹。’”《神仙传》这种讲神仙的书虽然不太靠谱,但在资料少的时候,也能拿来参考参考。

炼丹合药得花大钱,那些揣着神方的方士“游诸侯,见天子”,多半也是没办法,因为只有皇帝诸侯这些有权有钱的人才能当他们的靠山。

司马迁的记载告诉我们,李少君炼丹的方法大概是:用丹砂之类的药炼出黄金,然后喝这个黄金,想求长生不老。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黄金”不是从普通矿石里炼出来的,而是用丹砂炼的;这个“黄金”也不是用来干别的,就是专门用来喝的,喝了就能长寿,就能见“仙”。所以,这个“黄金”不是咱们平常说的黄金,它是“丹砂的精华”,是“不死之药”,也可以说是“仙药”。原来“丹”字就是指朱红的丹砂矿石,但自从方士用丹砂来炼仙药以后,“丹”字就有了“仙药”或者“精练成的药丸”的意思。因此,李少君的炼法既是“炼金”也是“炼丹”。从实际上来看,叫它“炼丹”更准确些。

为啥要用丹砂来炼仙药呢?丹砂怎么能炼出“黄金”来?对于这些问题,炼丹家们找了不少理由,让大家放心。

首先,丹砂有高贵的朱红色。人的血是红色的,很多动物的血也是红色的,所以古人觉得,天然的红色丹砂是天地血气变的,是生命永恒的标志。早在上古时候,人们就喜欢红色的矿物:山顶洞人化石的胸部有红色的赤铁矿石;甘肃出土的石器时代墓葬里有好多红色丹砂;河南偃师的商朝宫殿遗址里,玉器和铜器都裹在丹砂里;古代祭祀的记录通常用红色的丹砂涂在甲骨等东西上;广西几千年前的花山崖壁画群,一千三百多幅人物画像都是用红色矿粉画的。可见,从远古时候起,红色的矿石就和某种不朽或永恒的观念紧紧连在一起了。

其次,光吃天然的丹砂就能长寿。远古时候人们就把丹砂当作治病养生的药,从而发现了丹砂的一些作用。《神农本草经》——这本现在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把丹砂列为上品药的第一名,说它能治“身体五脏的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恶鬼,长期吃能通神明不老”。晋朝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记了很多古代的“仙方”,里面说一味丹砂简单浸泡一下就有非凡的“神效”。

“羡门子的丹法:用酒和一斤丹砂,加三升酒和在一起,晒四十天,吃一天,那么三虫百病立刻就好;吃三年,仙道就成了。

“赤松子的丹法:取千年的木汁和矾桃汁泡丹砂,放在不漏的器皿里,用炼过的蜜封住口,埋在地里三尺深,一百天后,……取汁喝,能让人面目、鬓发都变红,长生不老。

“还有刘元的丹法,把丹砂放在玄水液里,一百天后变成紫色,……再和云母水混在一起,装进管子里,外面涂上漆,投到井里,一百天后化成赤水,喝一合,能活一百岁,长期喝就长生不老。”

神仙家们把丹砂的疗效吹得太过了,但中医实践证明,天然的丹砂确实有养神益气、明目清肝、润肺止渴等医疗作用。丹砂现在还是中医的常用药。把丹砂掺进猪心蒸煮,能治心虚遗精;含丹砂的方子能治慢性精神疾病等。

丹砂作为仙药之母的第三个理由是:丹砂加热后的变化特别奇妙。红色的丹砂(化学成分是硫化汞:HgS)加热后能分解出白色的水银(汞)。水银有好多特别的性质:它银光闪闪,是常温下唯一呈液态的金属;能直接溶解黄金、白银、铜、铁、铅等好多金属;一加热,它就直接升华,跑得没影了。战国时候,我国民间就已经掌握用丹砂升炼水银的方法了。

红色的丹砂炼出白色的水银,现在这是科学常识,但对古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怪事。直到魏晋时候,葛洪还说:“世人见识少,怪事多,有的人不知道水银是从丹砂里出来的,告诉他们还不肯信。说丹砂本来是红色的,怎么能出来白色的东西呢。又说丹砂是石头,现在烧石头都成灰,丹砂怎么偏偏这样呢。”

让古人更惊奇的是:丹砂加热能分解成水银和硫黄,水银和硫黄重新搅和化合,适当加热,又能变回红色的丹砂结晶,这样分解化合,可以一直循环下去。所以炼丹家挺得意地说:“金丹这东西,烧得越久,变化越妙。……凡是草木一烧就完了,而丹砂烧了变成水银,变来变去又能变回丹砂,它比草木可强多了。”古代炼丹家特别重视象征意义,在他们看来,天然的丹砂经过烧炼又能变回丹砂,这不就意味着向“道”的返还吗?道生了万物,道是永存的,万物要永存就得回到本体的道。所以,“保命安神,得吃丹砂”,“丹砂一进火,就变成水银,能重能轻,能神能灵,能黑能白,能暗能明,这是五行的性质”。炼丹家又把它说得更神秘了:“丹砂是太阳的至精,金火的正体,和八石相通,应着十二气”;“丹砂是万灵的主宰,造化的神,神明的府第,住在九清之上,总管一切,一动就离体,一定就乾成,因为它能变化,所以叫赤龙,要是翱翔起来就叫朱雀”。

最后,还有一条理由支持炼丹家,那就是丹砂和黄金的亲密关系。早在战国时候,人们就观察到丹砂和黄金共生的现象了,《管子·地数》篇明确记载:“上面有丹砂,下面有黄金”。根据现代地质矿物学的研究,这是符合丹砂和黄金共生的砂矿床情形的。先秦时候,人们主要从河床里淘取丹砂和砂金。丹砂的比重是8.08.2,自然砂金的比重达到15.619.3,所以“丹砂在上,黄金在下”的说法是对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容易就想:黄金是由丹砂变的。所以《仙经》说:“丹精生了金。”后来又说:“丹砂受了青阳之气开始生矿石,二百年变成丹砂,青女再孕二百年变成铅,再二百年变成银,再二百年又得了太和之气变成金。”丹精炼出黄金,黄金“进火百炼不消,埋多久都不坏,能让人不老不死”,“这是天道的自然规律”。

上面这些理由就让丹砂最先成了“炼仙药”的主角。“炼丹术”这个名字应该就是这么来的,一直用到现在都没变。

尽管这样,对于“丹炼成金,服食金丹就能成仙”的说法,方士们还是觉得心里没底。于是,李少君这帮人又加了个招数:“祭灶神”、“举行封禅仪式”。这种迷信的把戏后来花样越来越多,炼丹术的玄乎程度也就越来越厉害。

汉武帝让李少君在宫里炼丹以后,时间一长,李少君病死了,皇帝却以为他化仙而去没死,还让黄锤、史宽舒继承了他的炼丹方子。寻找蓬莱岛的安期生没找到,反而海上燕地、齐地的那些怪诞迂腐的方士更多地来谈论神仙之事了。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看后续解析和音频

武术资料在“群文件”里

丹道资料在“群文件”里

扫码加上方微信↑,回复“丹道”,邀你入群~


精选推荐·阅读

精选推荐·公众号





关注我们




武宗文创
我们主张“以无欲为无敌,以不已为多余。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并认为“武是人性,道是德性”。武术不止于拳脚,更在于内心。每一次出拳,都是自我超越;每一次防守,都是内心坚守。练拳如修心,亦如修道,唯有持之以恒,方能领悟其中奥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