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1:静脉全身麻醉
静脉全身麻醉是指一种或几种药物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
知识点2:静脉全身麻醉的优点
静脉全身麻醉在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临床麻醉安全性与舒适度、促进患者术后转归等方面都提供了多样的选择,成为临床麻醉的重要内容。
知识点3:静脉全身麻醉药
经静脉注射进人体内,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称之为静脉麻醉药。
知识点4:静脉全身麻醉药一一硫喷妥钠
硫喷妥钠为超短效巴比妥类静脉全麻药:
①全麻诱导:常用剂量为4~6mg/kg,辅以肌松药即可完成气管内插管;
②控制惊厥:静注2.5%溶液1~2mg/kg;
③小儿基础麻醉。
知识点5:静脉全身麻醉药一一氯胺酮
氯胺酮为苯环已哌啶的衍生物,其临床应用于:全麻诱导剂量为1-2mg/kg(静脉注射);麻醉维持量为15-45ug/(kg・min)。小儿基础麻醉时,肌注5~10mg/kg可维持麻醉30分钟左右。
知识点6:静脉全身麻醉药一一依托咪酯
依托咪酯(etomidate)为短效催眠药,其临床主要用于全麻诱导,适用于年老体弱和危重患者的麻醉,一般剂量为0.15-0.3mg/kg。
知识点7:静脉全身麻醉药一一丙泊酚(propofol,异丙酚)
丙泊酚具有镇静、催眠作用,具有轻微镇痛作用。
全麻静脉诱导,剂量为1.5-2.5mg/kg。可静脉持续输注与其他全麻药复合应用于麻醉维持,用量为6~10mg/(kg・h)。可用于门诊手术的麻醉具有较大优越性,用量约为2mg/(kg・h),停药后10分钟患者便可以回答问题。
知识点8:静脉全身麻醉和药物的相互作用
临床实施静脉全身麻醉时,大多是采用催眠镇静药物与阿片类药物的联合使用来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药物的联合使用通常会出现催眠、镇静及镇痛作用的相加和(或)协同效应,并且降低了各自剂量,从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对静脉全身麻醉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静脉麻醉药物之间的作用和静脉麻醉药物与麻醉性镇痛药物之间的作用。
知识点9:静脉全身麻醉的临床监测
(1)意识的监测:通过对原始脑电的快速计算与加工,产生了一系列源于脑电的、用于监测意识深度的技术。
(2)脑电双频指数(BIS): BIS与多种全麻药物的血药浓度和镇静程度存在相关性,因而可以用于指导麻醉用药。
(3)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听觉在麻醉状态下仍旧得以部分保留。由于AEPI 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信号进行平均加工处理,后来又有学者在AEPI 中用ARX模式提取得出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该监测指标在临床更为常用。
(4)熵:主要用于研究麻醉深度的熵有Shannon熵、Kolmogorov熵、单值分解熵、近似熵、交叉近似熵、状态熵(SE)和反应熵(RE)等。这些熵都是由脑电图参数转化而来,表达的是信息的不规则性。
(5) Narcotrend:能够将麻醉下的脑电图进行自动分析并分级,进而显示麻醉深度。
(6)记忆(术中知晓)的监测:单纯依靠静脉全麻药来达到手术要求的肌松需要很大的药量,对呼吸循环均有严重的抑制,还会产生药物毒性作用。
(7)抗伤害感受的监测:抗伤害感受监测的研发起步较晚,也是尚不成熟的。临床上早期仅以血压和心率的高低甚或患者的体动与否来判断临床麻醉的深浅。
(8)心率变异性指数(HRVI):心率变异性(HRV)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当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关系趋于平衡时,HRV就变小;而当其趋于失衡时,HRV 就加大。
(9)灌注指数:当伤害性刺激来临时,如果“镇痛”不够,则交感神经兴奋,脉搏血氧饱和度的指脉波波形常常伴有非常明显的变化,即波形明显变小。
知识点10:静脉-吸入复合麻醉的含义
对患者同时或先后实施静脉全身麻醉技术和吸入全身麻醉技术的麻醉方法称之为静脉-吸入复合麻醉。
知识点11:全身复合麻醉的特点
全身复合麻醉的特点是:先后或者同时应用几种麻醉药物或麻醉方法,以达到满意的外科麻醉状态,减少每一种麻醉药剂量及不良反应,增强了全身麻醉效果,并且避免麻醉过深干扰机体生理功能。
知识点12:全身复合麻醉的内容
①静脉复合麻醉;②吸入复合麻醉;③静吸复合麻醉;④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
知识点13:全身复合麻醉的实施
全身复合麻醉可以单次静脉注射全身麻醉药物(如丙泊酚)来实现,也可以利用靶控输注(TCI)技术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