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骶丛及其分支阻滞技术

文摘   2024-11-02 07:34   浙江  

骶丛及其分支阻滞的解剖学基础

骶丛主要由L4~L5、S1~S3和尾1脊神经的前支组成,它位于盆腔骶骨和梨状肌的前面,外形呈三角形,尖端指向坐骨大孔,分支分布于盆壁、臀部、会阴、股后部、小腿和足部的肌肉及皮肤,骶丛的主要分支有臀上神经、臀下神经、阴部神经、股后皮神经、坐骨神经、股方肌神经和闭孔内肌神经等。

超声引导骶丛及其分支阻滞技术

(一)后路超声引导骶丛阻滞技术

2009年,Uskova等在臀后部采用超声准确定位出坐骨神经;2012年,Taha等对该水平骶丛的超声定位技术做了详细描述。该水平以骶骨等做参考标志易寻找、骶丛距离皮肤位置相对表浅,是超声引导骶丛阻滞最常见的部位。

1.后路超声引导骶丛阻滞的体位

患者侧卧,患侧肢体向上,轻度前倾,髋膝关节略屈曲,也可取俯卧位,双下肢自然伸直,充分暴露患者臀部。多选用凸阵探头,探头涂抹耦合剂,无菌塑料套紧密包扎。穿刺前适当镇静、镇痛。

2.后路骶丛的超声定位

标记坐骨结节和髂后上棘并画一连线。常规消毒后探头横置于髂后上棘位置,探头长轴与脊柱垂直。超声下显示斜坡状的骶髂关节影像

在连线上向尾侧移动探头,直至骶髂关节消失,超声下可显示外侧的坐骨和内侧的骶骨声像,坐骨和骶骨之间的空隙即坐骨大孔,浅层是臀大肌和三角形的梨状肌,梨状肌的深部、坐骨大孔处可显示高回声的骶丛声像。

该水平探头内侧端向头侧旋转、外侧端向足侧旋转60°可获得坐骨神经长轴声像,超声下坐骨神经呈条索状位于坐骨的浅层、臀大肌和梨状肌的深层。

3.后路超声引导骶丛阻滞的进针方法

多采用平面内进针技术,局部浸润麻醉后,22G穿刺针由探头的外侧端或内侧端刺入皮肤。向目标神经的位置缓缓推进,针尖穿过臀大肌和梨状肌靠近骶丛时,回抽无血即可射局麻药,影像下可见药物在梨状肌下扩散。

(二)侧路超声引导骶丛阻滞技术

后路骶丛阻滞需要患者侧卧,这给患者特别是髋部和下肢外伤的患者带来痛苦和不适。2018年,Wang等人介绍了一种侧路骶丛阻滞技术,该技术适用于不能侧卧的患者

1.侧路超声引导骶丛阻滞的体位

嘱患者平卧,双下肢自然伸直,充分暴露患者的臀部和大腿外侧部。选用凸阵探头,耦合剂涂抹于探头,无菌塑料袋包紧。穿刺前适当镇静、镇痛。

2.侧路骶丛的超声定位

  • 把探头横置于髂骨外侧部腋中线上、髂前上棘水平,探头与股骨垂直,超声下可显示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声像,肌肉的深部为弧形的髂骨声像,沿腋中线向足侧移动探头,可见髂骨后半部声像消失,即为坐骨大孔位置,超声下可显示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和髂骨等声像,髂骨的后侧、梨状肌的内侧可获得高回声的骶丛声像。

  • 也可把探头横置于腋中线上、股骨粗隆水平,超声下可见股骨声像,沿腋中线向头侧移动探头,直至髋白声像消失,即至上述骶丛水平。


3.侧路超声引导骶丛阻滞的进针方法

多采用平面内进针技术,穿刺针由探头外侧端垂直进入皮肤,调整进针角度,穿刺针穿过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即至目标神经周围,回抽无血即可注射局麻药,超声下可见药物在标神经周围扩散。

(三)超声引导骶丛阻滞的药物

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均可用于骶丛阻滞,利多卡因起效快,但作用时间较短,常与其他局麻药联合使用,除罗哌卡因外,添加适量的肾上腺素等可延长局麻药的作用时间。麻药的浓度和剂量对坐骨神经阻滞时间和效果的影响研究较少,尚无明确定论,临床中我们常使0.2%~0.5%的罗哌卡因剂量15~20ml可获得良好的阻滞效果,且无显著药物相关并发症。

超声引导骶丛阻滞技术的适应证

骶丛阻滞可为髋关节手术的麻醉和术后镇痛提供良好的阻滞效果,也可用于股后部手术、小腿部分手术、足部手术、会阴部手术、臀部手术的麻醉和术后镇痛。也可联合腰丛阻滞用于整个下肢和髋关节手术的麻醉和镇痛。

超声引导骶丛阻滞技术的并发症与禁忌证

(一)并发症

除一般穿刺并发症外,值得注意的是坐骨大孔深部即盆腔,进针不宜过深,避免进入盆腔引起肠道等脏器的损伤。注射部位血管比较丰富,注药时应反复回抽以防局麻药注入血管引起局麻药中毒。此处坐骨神经粗大,获得异感后应稍退针才可注药,以防神经内注药。

(二)禁忌证

穿刺部位有感染的患者或有严重凝血障碍的患者。

我们是麻醉小青年
麻醉每天学一点,坚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