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下臂丛阻滞的解剖学基础
锁骨上部臂丛干分出的6股神经沿着腋动脉向外向下移行,其中上干、中干的前股汇合成外侧束,下干的前股移行为内侧束,三干的后股汇合成后束,各神经束最初位于腋动脉第一段(第一肋外缘与胸小肌上缘之间)的后外侧,之后位于腋动脉第二段(胸小肌深面)的外侧、内侧和后侧,在腋动脉第三段(胸小肌下缘至大圆肌下缘之间)发出至上肢各部的神经分支。锁骨下阻滞即位于此水平。
臂丛在锁骨下部的主要分支有胸内、外侧神经,肩胛下神经,肌皮神经,胸背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腋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等,主要分布于胸壁肌、上肢肌、背浅肌以及上臂、前臂、手部的肌肉、关节和皮肤。
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阻滞技术
患者多取平卧位,患侧手臂贴体并自然放置,头略微偏向健侧。穿刺前适度镇痛和镇静。常选用线阵高频探头。耦合剂均匀涂抹于探头上,无菌塑料套包紧探头备用。
(一)经典入路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阻滞
经典入路最早的描述出现在2000年,Ootaki等对60名上肢手术患者行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阻滞,探头放置于锁骨下缘,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的阻滞成功率均达90%以上。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到2004年,Sandhu和Capan对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阻滞的进针入路、方向和效果等做了标准化描述,随后发展为下文所述的经典入路。由于该技术探头放置位置靠近喙突内侧,也有人称为经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阻滞。
1.经典入路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的超声定位
把探头置于锁骨中点下、外侧1~2cm处,即锁骨胸大肌三角沟处,一端指向头部,另一端对向患侧足。调整探头以获得腋动、静脉横轴图像。超声下清晰显示胸大肌、胸小肌、腋动脉、腋静脉等声像。可使用加压探头、彩色多普勒等方法鉴别出胸肩峰动脉和头静脉,以免进针时引起损伤。在动脉、静脉之间、动脉外上方和后方分别是臂丛的内侧束、外侧束和后束。但有时该区域的臂丛束并不能清晰显示或仅有部分显示,但均包绕于腋动脉的周围,阻滞时不需要刻意显示神经声像。
2.经典入路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阻滞的进针方法
探头压闭腋静脉,22G穿刺针从探头头侧端刺入皮肤,向足侧推进,针尖至神经附近回抽无血、无气即可注射局麻药,超声下可见药物呈团状包绕神经束。
若药物扩散不佳,可调整进针方向,针尖分别至三束神经周围注射,使药物充分包绕神经。当超声下臂丛束无法显示或部分显示时,可通过调整进针方向和深度,把药物注射到腋动脉的周围。由于神经部位较深且靠近血管和胸膜,注药时应注意回抽,每注射3~5ml即要回抽一次。
也可从探头足侧端进针,向内向上推进,针尖到达神经周围时即可注药,神经显示不清时可把药物注射到腋动脉周围。这种入路易损伤腋静脉,而且针尖不易到达腋动脉的深部,特别是药物剂量较少时,后束支阻滞效果可能会欠佳,但是缺乏文献报道和相关研究。
也可采用平面外进针人路,但是由于平面外技术针尖不易显示,且此处血管丰富,神经靠近胸膜,易引起血管损伤、气胸等严重并发症,因此临床工作中很少使用。
(二)肋锁间隙入路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阻滞
肋锁间隙入路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阻滞是近几年才提出的一项技术。但是在2013年韩流等描述了探头紧贴锁骨放置的一种臂丛阻滞技术,即把探头与锁骨平行放置于锁骨下窝部,由喙突附近穿刺,平面内进针,阻滞成功率达93.67%,其探头放置位置和进针入路与肋锁间隙入路类似。
2015年,Karmakar等首次介绍了一种新的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阻滞技术,并冠名为肋锁间隙入路锁骨下臂丛阻滞。随后不断有科研人员对该技术进行改良,并分析了该技术的风险、优缺点以及局麻药物的使用等情况,逐渐形成了一种成熟的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技术。
1.肋锁间隙入路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的超声定位
把探头置于锁骨下缘中、外1/3处,即锁骨下窝的内侧,与锁骨平行。调整探头可获得胸大肌、锁骨下肌、腋动/静脉等声像,臂丛的外侧束、后束和内侧束分别位于腋动脉的外上侧、外侧和外下侧。
注意探头的位置应放置在第一肋外缘与胸小肌之间,如探头位置偏向足侧,臂丛内侧束将移行至腋动脉的后内侧,而后束将移行至腋动脉的后侧。如超声下显示头静脉声像,可把探头向头侧倾斜,以清晰暴露臂丛束并使穿刺路径避开血管。同样,部分人的臂丛超声声像并不清晰,但多位于腋动脉的外侧。
2.肋锁间隙入路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阻滞的进针方法
多采用平面内进针入路。加压探头闭合腋静脉,22G穿刺针由探头的外侧端接近垂直于皮肤刺入,调整进针角度向臂丛缓缓推进,穿过三角肌到达目标神经周围,回抽无血、无气即可注药(。如神经显示不清,可把药物注射到腋动脉的外侧,使药物充分包绕腋动脉的外侧。
也可由内向外进针,穿刺针从探头的内侧端刺入皮肤,穿过胸大肌和锁骨下肌至腋动脉的外侧,针尖靠近神经即可注药,此入路进针路径靠近腋静脉和头静脉,穿刺时应采用调整进针角度或者压闭血管等方法予以避开。
也可采用平面外进针技术。将臂丛声像移至超声声像的中间,穿刺针由探头的任意侧中点旁0.5cm处刺入皮肤,垂直向下缓慢穿过胸大肌和锁骨下肌,可采用注射少量药物、倾斜探头等方法判断针尖位置。针尖到达神经周围时回抽无血、无气即可注药。
(三)锁骨后入路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阻滞
锁骨后入路臂丛阻滞最早由Charbonneau等于2015年提出,45例接受锁骨后入路臂丛阻滞的患者,可完成手术的比率高达96%,且未出现气胸等严重并发症。与其他入路相比,锁骨后入路由于进针角度与探头平行,因此穿刺针显影更加清晰,而且进针路径更短,大大降低了阻滞起效时间、阻滞不全发生率和穿刺相关风险。因此锁骨后臂丛阻滞是值得学习和推广的技术。
1.锁骨后入路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的超声定位
同经典入路。如图2-18、图2-26所示。
2.锁骨后入路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阻滞的进针方法
探头压闭腋静脉,22G穿刺针从锁骨上缘刺入皮肤,向足侧推进,即向探头切面进针(见图2-27)。穿刺针应与探头平行,紧贴锁骨下方穿至锁骨下,超声下可显示穿刺针声像,继续进针直到针尖至神经附近回抽无血、无气即可注射局麻药,超声下可见药物呈团状包绕神经束(见图2-28)。如神经无法显示或部分显示时,把药物注射到腋动脉周围,以使药物呈“U”形包绕腋动脉的外侧。注射部位血管丰富,每注射3~5ml即要回抽一次,反复注药。
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阻滞的药物
由于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阻滞入路繁多,文献报道中应用局麻药物的种类、浓度、剂量等也多种多样。关于罗哌卡因,文献中较多使用的浓度是0.5%~0.75%,容量为20~45ml。
罗哌卡因的浓度和剂量分别对锁骨下臂丛阻滞各种入路有无影响、影响有多大仍缺乏有力的文献支持。为了获得满意而又持久的麻醉和镇痛效果,同时避免局麻药过多引起的中毒反应,我们常使用0.25%~0.5%的罗哌卡因20~30ml。
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阻滞技术的适应证
锁骨下臂丛阻滞主要适用于上臂至指尖手术的麻醉和镇痛。但是上臂手术涉及内侧区域时,应联合肋间臂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阻滞技术的并发症与禁忌证
(一)并发症
并发症有血管、臂丛损伤、气胸等。经典入路由于内侧束靠近动脉后内侧,常会出现阻滞效果不佳。
(二)禁忌证
穿刺点有感染或患者拒绝时应避免实施锁骨下臂丛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