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1:低温麻醉
低温麻醉又称为全身低温,是一种将机体体温降低到一定程度以求达到降低机体代谢、保持或减弱机体细胞活动的方法。
知识点2:低温分类
低温按其程度可以分为浅低温(32-35℃)、中低温(28~32℃)和深低温(28℃以下)。
知识点3:低温麻醉降温方法一体表降温法
(1)冰水浸浴法:将麻醉后的患者浸浴于2~4℃的冰水内。该法降温迅速,身体各部位降温一致。
(2)冰袋法:将冰袋置于患者颈部、腋窝、腹股沟及腘窝大血管处。此法降温较慢,适合小儿,在成人常用于发热的物理降温
(3)变温毯法:将患者置于特制的变温毯上。此法降温较慢,但实施比较方便容易。
(4)冷空腔法:将患者置于塑料箱内,将空气降温后吹入。此法降温慢且设备要求及安装程序繁复,临床很少使用。
知识点4:低温麻醉降温方法一体腔降温
体腔降温就是将冰盐水注入胸腔或腹腔,可以使体温迅速降低,复温时采用温盐水(35~42℃)。此法操作复杂,目前已基本不用。
知识点5:低温麻醉降温方法一体外降温
(1)动脉-静脉降温法:将血液由动脉引出,流经降温装置,回输入静脉。此法可以增加右心负担,影响血流动力。
(2)静脉-静脉法:将静脉血(一般为上腔静脉)引出,流经降温装置,利用压力泵将降温后的血液回输入另一静脉(一般为大隐静脉)。此法降温迅速且易于控制温度。
(3)体外循环法:利用体外循环技术,降温迅速,安全,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方法。
知识点6:复温
(1)体表复温:水温不超45℃,利用热水袋、电热毯、变温毯等。复温困难,时间长。
(2)胸、腹腔复温:40-45℃温盐水。
(3)体外循环(CPB)复温:水温和血温温差为8-10℃或低于8℃。升32℃上,可以停止复温,然后保温,2-4小时体温同升,复温过高可致反应性高热。达32℃,不必复温。
知识点7:复温休克
(1)复温过速时,机体耗氧迅速增加,各器官功能未恢复正常,所以形成全身代谢障碍。
(2)临床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周围循环不良、心率增快、心排出量锐减、呼吸困难。血气分析可见明显的代谢性酸中毒。
(3)治疗复温休克,首先应当减缓复温速率,其他同一般抗休克治疗。
知识点8:低温适应证
(1)与体外循环配合行心内手术。
(2)中度低温(32~28℃)可为短小的心内手术创造条件。
(3)大血管手术必须阻断动脉主干时用以保护远心端的脏器。
(4)神经外科应用来延长阻断脑循环的时间,减少血压对脑组织的不利影响,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5)用于临床其他方法难以控制的高热。
(6)脑复苏。
知识点9:低温麻醉注意事项
(1)麻醉处理:低温下应当保持适当的麻醉深度,充分供氧,注意改善微循环,维持酸碱平衡,以减轻低温带来的损害。
(2)体温监测:核心温度可以在肺动脉、鼓膜、食管远端或鼻咽部测量到,但临床上也可以通过口腔、腋窝或直肠的温度进行大致估计。各部位温度可以间接代表某一器官的温度。
(3)降温速度与幅度:影响体温下降的因素主要包括:①降温方法,体外循环法降温最快;②年龄、体表面积和肥胖程度;③麻醉深度;④室温与季节。
知识点10:低温并发症
(1)御寒反应:在降温过程中患者可出现御寒反应,表现为寒战、皮肤苍白、血管收缩、肌张力增加等。应当适当加深麻醉、应用肌松药或神经节阻滞药。
(2)心律失常:在降温的过程中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其中最严重的为心室颤动,体温在30℃以上时,很少发生室颤,而体温在28℃以下时,室颤的发生率则明显增加。所以应当加强体温监测,维持循环稳定,防止缺氧和CO2蓄积,避免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3)组织损伤:在体表降温时,耳廓及指/趾接触冰屑或冰袋与皮肤直接接触,可能造成冻伤。在复温过程中,温度过高可能造成烫伤。
(4)酸中毒:低温时组织灌注不足,可能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在全麻过程中,应当密切监测血液酸碱变化,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5)胃肠出血:发生应激性溃疡或小肠动脉栓塞致内脏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