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腋区臂丛表浅,因此超声成像质量高,穿刺容易,阻滞成功率较高,有报道对46名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实行超声下腋路臂丛阻滞,成功率高达100%。虽然腋路臂丛阻滞有以上优点,但是2016年Vazin等比较了锁骨上、锁骨下和腋路臂丛阻滞的效果和风险,结果显示每种入路给予0.75%罗哌卡因20ml,腋路臂丛并没有较强的优势,相反其神经可视性最差,阻滞成功率最低,穿刺次数最多。而且腋路臂丛阻滞需要患者外展患侧上肢,这对上肢疼痛、骨折的患者是一项挑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腋路臂丛阻滞的解剖学基础
锁骨下臂丛伴随腋动、静脉向外移行,从胸小肌下方到达腋窝,从腋窝顶穿过腋窝到达肘部。其间臂丛发出若干分支,这些终末神经与腋动脉关系密切,特别是桡神经、尺神经和正中神经。在腋窝区,桡神经多位于动脉的深部,尺神经位于腋动脉的后侧,正中神经位于腋动脉的前侧,腋路臂丛阻滞主要是阻滞此三条神经。
超声引导腋路臂丛阻滞技术
嘱患者平卧,头略微偏向健侧。患侧手臂外展90°,肘部屈曲,放置于托手架上。穿刺操作前给予适度的镇痛和镇静。臂丛位置表浅,多选用线阵高频探头。耦合剂均匀涂抹于探头上,无菌塑料套包紧探头以备用。
(一)腋路臂丛的超声定位
把探头放置于胸大肌于肱骨的止点水平,与肱骨垂直。向肱骨近端或远端微调探头,清晰显示腋动脉、腋静脉、肱二头肌等声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分别位于腋动脉的深部、前侧和后侧。由于此处血管丰富,可应用彩色多普勒加以鉴别。
(二)超声引导腋路臂丛阻滞的进针入路
22G穿刺针由探头前侧端刺入皮肤,缓慢推进注射针,进针时确保针尖处于超声平面内,直至靠近神经,回抽无血方可注药。单点注射药物扩散常不佳,可采用三点法阻滞,通过调整穿刺方向分别在三条神经周围注射直至药物完整包裹神经。
三点法阻滞可遵守先深后浅、先远后近的原则,先将针尖调整至腋动脉深部桡神经位置,回抽无血后注射部分麻醉药物;退针至皮下调整进针角度至腋动脉的后侧尺神经位置,回抽无血后注射部分麻醉药物,尺神经阻滞时进针路径有时会被正中神经阻挡,为避免神经损伤,当针尖到达正中神经上方位置时,可注射少量麻醉药把正中神经推向深部,为进针路径打开空间。
腋静脉位于腋动脉的内侧,尺神经阻滞时容易损伤,应注意避开,同时,进针时可用探头压闭腋静脉以免损伤和血管内注药;然后退针至腋动脉的前侧,回抽无血可阻滞正中神经。当臂丛显示不清时,可直接把局麻药物注射至腋动脉的深部、后侧和前侧,使腋动脉被药物环形包绕。
也可应用平面外穿刺技术。在探头旁0.5cm处垂直于皮肤进针,以约45°角向探头下进针,左右调整探头尽可能使针尖处于超声平面内。针尖接近神经即可注射局麻药,也可将麻药注射到腋动脉的周围呈环形包绕。
(三)超声引导腋路臂丛阻滞的药物
局麻药物的浓度和剂量对麻醉的起效时间、效果和作用时间均有很大影响。文献中各种局麻药物均有报道,关于罗哌卡因,多使用0.33%~0.75%浓度,剂量多为15~40ml。为延长麻醉和镇痛时间,降低局麻药中毒风险,我们多使用0.33%~0.5%罗哌卡因15~20ml。
超声引导腋路臂丛阻滞技术的适应证
腋路臂丛阻滞主要适用于肱骨中段至指尖之间手术的麻醉和镇痛。但手术涉及上臂内侧时,应联合肋间臂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腋路臂丛阻滞技术的并发症与禁忌证
(一)并发症
腋路臂丛阻滞相对安全,主要是避免血管内注药和局麻药中毒。
(二)禁忌证
穿刺部位感染等以及穿刺路径无法避开血管时禁忌实施超声引导腋路臂丛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