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急性疼痛治疗方法

文摘   2024-11-29 08:58   浙江  

知识点1:手术后镇痛病理生理影响

(1)短期不利影响

①增加氧耗量;

②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包括心率增快、心脏负荷增加、血管收缩、心肌耗氧量增加;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还可以通过冠状动脉的收缩降低心肌氧供,增加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的危险性;

③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手术损伤后伤害性感受器的激活能触发多条有害脊髓反射弧,使膈神经兴奋的脊髓反射性抑制。疼痛导致呼吸浅快、呼吸辅助肌僵硬致通气量减少、无法有力的咳嗽,无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是术后肺部并发症重要原因;

④对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比如导致胃肠蠕动的减少和胃肠功能恢复的延迟;

⑤对泌尿系统功能的影响,使尿道及膀胱肌运动力减弱,导致尿液潴留;

⑥对骨骼肌肉系统的影响表现,包括肌肉张力增加,肌肉痉挛,导致运动延迟和促进血栓形成;

⑦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体现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和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交互作用;

⑧对心理情绪方面的影响,可能导致焦虑、无助、害怕、生气、抑郁、过度敏感、挫折、沮丧;

⑨睡眠障碍会产生心情和行为上的不利影响。

(2)长期不利影响

①严重的急性痛是发展为慢性痛的风险因素;

②术后长期疼痛是儿童行为改变的风险因素。

知识点2:全身镇痛给药途径

(1) 口服给药:口服镇痛药物的选择适用于生物利用度高的药物和术后宜于口服的患者。一般认为,口服药物吸收延迟,起效慢,效果差。

(2)肌内注射:常用药物有哌替啶、曲马多、盐酸丁丙喏啡等。但注射部位对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的脂溶性和局部的血流情况。肌内注射血药浓度波动很大,从而导致镇痛不全或并发症以及注射痛。因此肌内注射也越来越少。

(3)静脉注射:单次静脉注射是有效镇痛的最快途径。连续静脉输注可以减少药物浓度的波动,对持续缓解术后疼痛效果确切。常用药物包括吗啡、芬太尼、哌替啶和氢吗啡酮。

知识点3:局部镇痛给药途径

(1)局部浸润:局部浸润简单易行,适用于浅表或小切口手术如阑尾切除、疝修补术、膝关节镜检术等,

(2)周围神经阻滞:适用于相应神经丛、神经于支配区域的术后镇痛。

(3)硬脊膜外腔给药:适用于胸、腹部和下肢手术后疼痛的控制。

知识点4:患者自控镇痛(PCA)的含义

患者自控镇痛(PCA)的含义即患者可自行按压PCA装置的给药键,按照设定的剂量注入镇痛药,达到镇痛效果。它弥补了传统镇痛方法存在的镇痛不足和忽视患者个体差异,以及难以维持血药浓度稳定等问题。

PCA装置包括注药泵、自动控制装置、输注管道和防止反流的单向活瓣。

知识点5:患者自控镇痛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给药途径分为:

(1)静脉PCA (PCIA):采用的主要镇痛药包括阿片类药(芬太尼、吗啡、舒芬太尼、阿芬太尼)和曲马多。

强阿片类药物的相对效价比:哌替啶100mg=曲马多100mg=吗啡10mg=阿芬太尼1mg芬太尼0.1mg=舒芬太尼0.01mg。

为了防止阿片类药物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常可在镇痛合剂中加入抗呕吐药。

(2)皮下 PCA (PCSA):适用于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药物在皮下可能有所存留,生物利用度约为静脉给药的80%。

(3)硬膜外PCA (PCEA):适用于手术后区域性中、重度疼痛。

(4)周围神经阻滞PCA (PCNA):神经丛或神经干留置导管采用PCA持续给药。

知识点6:多模式镇痛

多模式镇痛联合使用作用机制不同的镇痛药物或是镇痛方法,但不同时使用作用于同受体的两种药物。

知识点7:超前镇痛

超前镇痛在手术切皮前通过药物及镇痛技术达到充分、有效的镇痛,并持续应用直至伤口愈合,有效预防手术创伤和组织损害所导致的外周和中枢敏化,防止手术后持续性疼痛及慢性疼痛的发生。

我们是麻醉小青年
麻醉每天学一点,坚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