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视之法

百科   2025-01-27 13:00   广东  

武学·道法术(PFAT)

求道者勤修·悟道者证心

《抱朴子》中记载,有师长传授说,在道术的各种经典里,存在着数千种思考存念的方法,用以祛恶防身。比如含影藏形、守形无生,还有九变十二化二十四生等等。这些方法中,通过内视来见到身中诸神的方法数不胜数,且各有其效验。


内观自我,神气常驻

《葛仙公五千文经序》里提到,精深的思考能感应高远,直至太上道君派遣真人下凡,向文帝传授五千文经,这是希微深奥的要旨。又说,静心思考以期待真人,那么各种奥妙就会感应汇聚;内观自己的形影,神气就会长久存在;体悟并践行道德,那么万神都会震撼臣服。

这样,祸患在九阴之地消灭,福祉在十方之境产生,国家安宁,家庭和睦,这些道理谁能真正明白呢?

内视之法,观五脏如悬磬

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孙思邈写道:要想摒弃外界干扰,就需守护五神(肝、心、脾、肺、肾),在日常的言行坐立中,最忌讳浮思妄念,心里想着欲望之事,这样恶邪就会大起。所以孔子说:“思无邪。”应当经常练习黄帝的内视法,存想思念,使得五脏如悬磬般清晰可见,五色分明,不间断地练习。每天清晨起床,面向南方,双手展开放在膝盖上,用心眼观察气息,上达头顶,下达涌泉穴,每天都这样做,这叫做迎气。

内视体内,五脏为主

在存思的时候,都要闭目内视。人体多神,但必须以五脏为主。五脏各司其职,事情才能各自得到成就。成就正则专一不二,隐显都无邪念,无邪念则众神如可见。能与圣符合同,就能弘扬积学,自然感应汇聚。因此,朝夕存思,不可懈怠。存,就是敦实、轮回的意思;思,就是司察、继承的意思。不要因为轻躁而失去根本,学习要厚重才能得到宗旨。得到宗旨则轮回无滞,轮回无滞则存而不亡。不亡在于司察善恶,善恶在于嗜欲是否偏颇。嗜欲偏颇的人,会受憎恶回惶,往返生死,劳苦不停。要想停下这种劳苦,就要停善不著,善归宗未能至。要达到无宗的境界,就要靠念念相续,继念嗣存,无有入于无间,无为而无不为,这叫做微妙玄通,和光挫锐,济度无穷。所以为学的根基,以存思为首。存思的功效,以五脏为最盛。脏,就是藏的意思,潜神隐智,不炫耀。智显则欲动,动则欲日耀。耀则收,隐则成。光而不耀,智静神凝,除欲中净,如玉山内明。得到这个时理,就能久视长生。

首先看到的是肺,红白色,七叶,四长三短,位于喉咙下方。肺是什么呢?是脑,是伐(裁决)。善恶之初,兆而未明,明则伐善,善废恶兴,伐人命根。命根断不断,在于这个脏。这个脏藏魄,魄是什么呢?是粕(糟粕),是著(附着)。人的炫耀,无不关乎欲望,欲望附着就会日恶,恶如糟粕。愚俗的人被滞碍,不识精本。现在愿意舍弃附着,存而见之,魄则肃然,不得为恶。恶急宜改,先存之火,与金合成。则未分其色红白叶数,纳言取其和成德。德始于肺,终于脾,脾一又二兼济也。兼济者,信也。

其次看到心,如芙蓉花未开,又似悬着的赤油囊,长三寸,在前面。心是什么呢?是深,是斟(斟酌)。是非未辨,斟酌优量,败则灭身,成则得道。祸福的深浅,在于这个脏。这个脏藏神,神是什么呢?是申(伸展),是真。智慧之主,使屈能申。存而见之,神则凝然,识定入真,不可深厚。

再看到肝,苍紫色,五叶三长二短九寸,在心下。肝是什么呢?是干(主干),是还(还原)。悟恶气能改,决定无疑,行善建功,干事不怠,审正还宗,在于这个脏。这个脏藏魂,魂是什么呢?是纷(纷纭),是回(回转)。纷纭俗海,回转道门。存而见之,魂则欣然,欢进勤立,克隆善业。

然后看到肾,苍色,如覆着的双汇,长五寸,在胁下两膂(腰部肌肉),附着在脊上。肾是什么呢?是紧,是津(滋润)。津习善紧,紧不及慢,津润无穷,济度无极,通道祛俗,在于这个脏。这个脏藏精,精是什么呢?是清,是灵。动以徐清,化变无碍,神灵往还,提携空极。存而见之,精则澄然,不散泄。

最后看到脾,黄苍色,长一尺二寸,中有一尺曲,擒太仓(胃)之上。脾是什么呢?是裨(补益),是移(移动)。清凝潜润,补益一切,能安能移,而不匮既成,在于这个脏。这个脏藏志,志是什么呢?是至(至极),是异(不同)。潜润密化,顽鄙异人。存而见之,信验治志则湛然至道。

内视吾形,返老还童

涓子说,立人之道,其身如桎梏,其情如赘疣。知道这个道理,所以要寻求修养的方法。那些吐纳咽漱按摩采取等方法,都是小道。古代的至人,能返老还童,太一含真,有至要的秘诀。他曾经炼神育胎,行内想之法。安坐于静室而冥心,左股加在右股之上,左右手都放下,虚其身如三足之鼎。于是想其左肾为日,右肾为月,日中出白气,入于精海之内,变为赤气;月中出赤气,入于精海之内,变为白气。

二气交合,凝结真气,而成婴儿,莹然如玉。视其形,只像其始,想如卵焉。百骸俱备,以渐而滋长,跪于精海之中,左右手交叉,出入于顶门,离于其身,周游自如,可以逃天地之数。

内观静心,道之常存

老君阐述:天地交合,阴阳变化,万物因此诞生,秉承过往之业,分灵道于一体,父母和合,人便由此而生。初始一月为胞,乃精血凝结;二月成胎,形体初现胚胎;三月阳神化为三魂,开始活动;四月阴灵成为七魄,静静镇守形体;五月五行分别潜藏,以安神明;六月六律确定脏腑,滋养灵体;七月七精开通孔窍,通明光亮;八月八景之神俱全,真灵降临;九月宫室罗列,以稳固精元;十月气息充足,万象俱全,元和之气滋养,时刻不停。太一帝君居于头顶,称为泥丸君,统领众神;照亮生灵之识神,乃人之魂;司命居于心中,接纳生气之源;无英居于左侧,管制三魂;白元居于右侧,约束七魄;桃孩居于肚脐,深固精根;照耀全身百节,生出百神;因此周身之神,从不空虚;元气由鼻吸入,灌溉泥丸;所以神明清朗,形体安然;行动或静止,皆由心所控;所以生命之存在,自有其道理。

细观之下,一切历历在目。心乃禁制之所,是一身之主宰,心能禁制,使形神不走邪路。心即是神,变化莫测,故无定形。因此五脏藏五神: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肾,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名称各异,随所处而命名。心属火,为南方太阳之精华,主宰火行,上为荧惑星,下应心脏。色赤,形如三叶莲花,神明依此停泊,故得此名。其神也,非青非黄,非大非小,非短非长,非曲非直,非柔非刚,非厚非薄,非圆非方,变化无常,混合阴阳,包容天地,细微入毫芒,制约则正直,放纵则狂妄,清净则生存,浊躁则灭亡,光明照耀八方,黑暗则迷失方向,只要能保持虚无寂静,生命之道自然常存,永保无为,其身则昌盛。因其无形,无法命名,祸福吉凶,皆由此出。

所以圣人设立君臣,明定赏罚,设置官僚,制定法度,用以教导人民。人心难以降伏,唯在于心,心若清净,则万祸不生。所以流浪生死,沉沦恶道,皆由心起。妄想、憎爱、取舍、去来,染著聚结,渐渐缠绕,转转相系,不能解脱,便至灭亡,犹如牛马负重陷泥,越陷越深,不能自拔,终于死亡,人亦如此。初生之时,神元清净,湛然无杂,既受有形之体,形体沾染六情,眼贪色,耳滞声,口耽味,鼻受馨香,意随羡慕,身欲肥美轻盈,从此流浪,不能自悟。圣人慈悲为念,设法教化,使人内观自身,澄清其心。

老君又言:仔细观察此身,从虚无中来,因缘运会,积精聚气,乘华降神,和合受生,效法天地,含阴吐阳,五行交错,以应四时,眼为日月,发为星辰,眉为华盖,头为昆仑,宫阙布列,安置精神,万物之中,人最为灵秀,性命合于道,人当珍爱之。内观其身,唯人尊贵,却不自知其贵,妄染诸尘,不洁臭秽,浊辱形神。细观物我,何疏何亲,守道则长生,为善则保真,世人愚昧忙碌,徒自苦辛。

老君再言:从道受分称为命,自一禀形称为性,所以任物称为心,心有所忆称为意,意之所出称为志,事无不知称为智,智周万物称为慧,动而营身称为魂,静而镇形称为魄,流行骨肉称为血,保神养气称为精,气清而驰称为荣,气浊而迟称为卫,总括百骸称为身,万象俱全称为形,块然有碍称为质,状貌可称称为体,大小有分称为躯,众思不测称为神,邈然应化称为灵,气来入身称为生,神去于身称为死,所以通生称为道。道者有形而无形,无形而有情,变化莫测,通神于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即所谓心。所以教人修道,即是修心;教人修心,即是修道。道不可见,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登仙。人不能长保者,因其不能内观于心。内观不辍,生道长存。

老君续言:人之所以流浪恶道、沉沦污秽,缘于六情起妄,而生六识,六识分别,系缚于憎爱,去来取舍,染著烦恼,与道相隔甚远。所以内观六识,因起六欲。识从何起?识自欲起。欲从何起?欲自识起。妄想颠倒,而生有识,亦称自然,又名无为。本来虚静,元无有识,有识分别,起诸邪见,邪见既兴,尽是烦恼,辗转缠缚,流浪生死,永失于道。

老君又言: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于形体不属于道。形体所以生者,因得其道;形体所以死者,因失其道。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

老君再言:人能常清净其心,则道自来居;道自来居,则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则生不亡。人常欲生,而不能虚心;人常恶死,而不能保神。犹如欲贵而不用道,欲富而不求宝,欲速而足怠,欲肥而食不饱。

老君又言: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神明之在身,犹如火之因灯盏。明从火起,火自灯炷发,炷因油润,油借灯盏停,四者若废,明何生焉?亦如明缘神照,神托心存,心由形有,形以道全,一物不足,明何依焉?所以称为神明者,眼见耳闻,意知心觉,分别物理,细微悉知,由神以明,故曰神明。

老君又言:虚心者,遣其实也;无心者,除其有也;定心者,令不动也;安心者,使不危也;静心者,令不乱也;正心者,使不邪也;清心者,使不浊也;净心者,使不秽也。此皆以有令使除也。四见者:心直者,不反复也;心平者,无高低也;心明者,无暗昧也;心通者,无窒碍也。此皆本自照者也。粗言数者,余可思也。

老君又言: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而不失,乃常存也。

老君又言:道也者,不可言传口受而得之,常虚心静神,道自来居。愚者不知,劳其形,苦其心,役其志,躁其神,而道愈远,而神愈悲。背道求道,当慎择焉。

老君又言:道贵长存,保神固根,精气不散,纯白不分,形神合道,飞升昆仑。先天以生,后天以存,出入无间,不由其门。吹阴煦阳,制魄拘魂,亿岁眷属,千载子孙。黄尘四起,骑羊真人,金堂玉室,送故迎新。

老君又言: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固身及物,闭目思寻,表里虚寂,神道微深。外藏万境,内察一心,了然明静,静乱俱息。念念相系,深宁之极,湛然常住,杳冥难测。忧患永消,是非莫识。

老君又言:吾非圣人,学而得之。故我求道,无不受持,千经万术,惟在心也。

观内不观外,观神不观形

《金诰》这样说:大道本来是没有形体的,它寄托在气中。大道广大无边,没有什么能容纳它;大道本来看似无用,但它却运行在万物之中,深不可测,无法探究其原理。从形体的角度来谈论道,道就有了内外之分;从功用的角度来谈论道,道就有了可以显现的根基。只观察内在而不看外在,外在的一切都会自然明了而内在得以清晰;只观察本质而不看形式,形式就会完备而神韵得以显现。

《真原》这样说:用一颗心去观察万物,万物就不会显得多余;用万物来搅动一气,一气也不会显得不足。一气归于心,心就不会被外物所夺走;一心运转一气,气就不会被法则所奴役。心源清澈,一照之下万物皆破,甚至不知道有外物的存在;气运刚强,万种感触皆息,也不知道有法则的束缚。物物皆无物,才能还原本来的景象;法法皆无法,才能保全自得的真我。

《比喻》这样说:用形象来产生形体,用形体来确立名称。有了名称就可以推究其数理,有了数理就可以得到其中的道理。比喻的说法,大概是指高远无上的虚无。没有什么可以比喻的,但可以比作人的修炼过程,节序没有差错,成就有次序,冲和之气凝聚不散,至虚的真性恬淡无为,神与道相合,归于自然。在这个时候,以无心作为心,怎样应对外物?以无物作为物,怎样运用法则?真正的快乐熙熙攘攘,不知道自己有身体,渐渐进入无为之道,进入希夷之境,这就是入圣超凡的境界。

《真诀》这样说:这种方法符合大道,就像常说的存想之理,又像禅僧入定的时候。应当选择福地建造房屋,跪拜行礼焚香,正坐盘膝,散发披衣,握固存神,冥心闭目。午时前微微升起身体,起火炼气;午后微微收敛身体,聚火烧丹。不拘泥于昼夜,神清气爽心气和顺,自然就喜欢静坐。静坐中如果听到声音不要去听,看到境界不要去认,物境自然会消散。如果认同物境,就会增加魔障。如果不退缩,就急忙微微收敛心神,收敛后伸腰,然后以胸微微后仰,后仰时不伸腰。稍等片刻,前后火起,升高身体,不要动,这叫焚身。火起时,魔军自然会在身躯外消散,阴邪不会侵入身体中。如此两三次后,应当想象天地间都是炎炎之火。完毕后,清凉无物,只看到车马歌舞、轩盖绮罗、富贵繁华、人物欢娱,成队成行,五色云升,如同登上天界。到了那里,又看到楼台耸立、院宇徘徊、珍珠金玉满地不收、花果池亭数不胜数。片刻后,异香四起,妓乐之音嘈杂纷乱,宾朋满座,水陆佳肴俱全,且笑且语,共贺太平,珍玩之物互相献爱。在这个时候,虽然不是阴鬼魔军,但也不能认为是好事。因为修真的人断绝外事,甘受寂寞,或者潜藏在江湖之地,或者遁身在隐蔽的角落,绝念忘情,举动有戒律,长久忍受辛劳,而历经潇洒。一旦功成法立,遍见如此繁华景象,又不认为是阴魔作祟,而认为是实际到了天宫。殊不知脱离凡胎是在自己头顶的天宫之内,因而贪恋认为是实境,不用超脱之法,只停留在身体中,阳神不出而胎仙不化,只能日出在昏暗的大道上成为陆地神仙而长生不死而已,不能脱胎换骨升仙而归三岛成为人仙子。这实在令人可惜!学道的人应当自己考虑超脱虽然困难但不可不行。

《道要》这样说:没有无尽之法,因为已经灭除省略了过去的缘故。

身神合一,静心期待真我。老子说:道的言论微妙深邃,你未能分别把握其中的关键要领。要谨慎戒备不要失去(道心),首先要减少各种欲望,不要让意念放纵。闲居在清静之处,精心布置斋室。丹书万卷,都不如守一(即守道)。应当控制念头以坚定志向,静身以安神,珍视元气以涵养血液。思虑兼忘,适宜进行内视,就能使身神合一;静心期待真我,就能使各种奥妙感应汇聚。专心致志积聚精神,不与外物混杂,这就叫做清。返神服气,安然不动,这就叫做道。

返观内照是道家修炼的功夫。看不用眼睛,听不用耳朵。长久地“看”,并不是说眼睛向外看,而是神向内视,内视又叫返观。人如果能经常使用返观内照的功夫,自然灾害就不会侵袭。

武术资料在“群文件”里

丹道资料在“群文件”里

扫码加上方微信↑,回复“丹道”,邀你入群~


精选推荐·阅读

精选推荐·公众号





关注我们




武宗文创
我们主张“以无欲为无敌,以不已为多余。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并认为“武是人性,道是德性”。武术不止于拳脚,更在于内心。每一次出拳,都是自我超越;每一次防守,都是内心坚守。练拳如修心,亦如修道,唯有持之以恒,方能领悟其中奥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