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息法

百科   2025-01-27 13:00   广东  

武学·道法术(PFAT)

求道者勤修·悟道者证心

调息这一方法,贯穿于儒、释、道三教之中,其用处大可助人悟道,小可养生保健。因此,佛祖释迦牟尼曾教导弟子,通过注视鼻尖,自己数呼吸的出入,作为止观修行的初步。庄子在《南华经》里说:“至高无上的人的呼吸,气息能达到脚跟。”而《易经·随卦》则说:


“君子懂得顺应天时,在黄昏时进入安息状态。”王龙溪也曾说:“古代的至高之人,只有安息而无真正的睡眠,所以说在黄昏时进入宴息状态。”宴息的方法,是在黄昏时分,耳朵不听,眼睛不看,四肢不动,心中无思虑,就像火种相互依存,仿佛先天的无神元气相互停

育抱合,真意绵绵不断,开合自然,与虚空同为一体,因此能与虚空同寿。世人整天忙碌纷扰,精神疲惫,夜间全靠这一觉睡眠,才能恢复一天的精力,但这一点灵光全被后天的浊气所掩盖,这就是阳陷于阴的情况。

调息的方法,不拘泥于时间,随时可以坐下,身体保持平直,放松身体,不倚靠也不弯曲,解开衣带,但不要太宽,以免下气不通畅,务必使身体感到舒适。口中舌头搅动数遍,微微呵出浊气,注意不要有声响。然后通过鼻子微微吸气,或三五遍,或一两遍,有津液咽下,叩齿数次,舌头抵住上腭,唇齿相贴,两眼微闭,保持朦胧状态。逐渐调整呼吸,使呼吸不喘不粗,有时数呼气,有时数吸气,从一到十,从十到百,心思集中在数数上,不要散乱。如果心息相依,杂念不生,就不必再数,顺其自然。坐得越久越好。如果想要起身,必须慢慢舒展手脚,不要突然起立。如果能坚持练习,静中的境界会种种奇特,甚至可以明心悟道,不仅仅是为了养身全生。

调息有四种情况:呼吸有声的是风相,守风则心散;虽然无声但鼻中发涩的是喘相,守喘则气结;无声也不滞涩但往来有形的是气相,守气则劳累;无声不滞,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神气相依的,是息相。息调则心定,真气往来,自然能夺天地之造化,每一息都归根,这是生命的根本。

苏子瞻在《养生颂》中说:“刚喝完水就开始吃饭,没吃饱就先停止,悠闲地散步,务必让腹部空空。”当腹部空时,就进入室内,不拘昼夜,坐卧自如,只是衣服要裹紧身体,使自己像木偶一样。常常自言自语:“我让这个身体,如果稍微动摇,就像毫发一样,就会堕入地狱。”就像商鞅的法令,孙武的军令,事在必行,宁死不屈。又用佛语和老子的话,注视鼻尖,自己数呼吸的出入,绵绵不断,若存若亡,用之不勤。数到数百次,此心寂静,此心兀然,与虚空相等,不必烦恼禁制。周天运行完毕,等神水满溢,漱津数遍。

采用四字诀“撮、抵、闭、吸”,撮提肛门,舌抵上腭,目闭上视,鼻子吸气不要呼气,从任脉撮过欲道到尾闾,用意念运送,徐徐上升到夹脊中关,渐渐加快速度。闭目上视,鼻子吸气不要呼气,撞过玉枕(颈后骨),将眼睛往前一忍直转到昆仑(头顶),倒下鹊桥(舌头),分津液送下重楼(喉咙),进入离宫(心),然后到达气海(坎宫、丹田)。稍微定一定神,再次使用前面的方法,连续进行三次,口中的津液分三次咽下,这就是所谓的“天河水逆流”。静坐片刻,将手左右擦丹田一百零八下,连脐抱住,放手时,用手围住脐轮,不要让风进入。古人说:“养得丹田暖暖热,此是神仙真妙诀。”

接着将大拇指背擦热,擦眼睛十四遍,以去心火;擦鼻子三十遍,以润肺;擦耳朵十四遍,以补肾;擦面部十四遍,以健脾。双手掩住耳朵鸣天鼓,徐徐将手往上举,即朝天揖拜。如此自然不动,数到数千。如果不能数,就有一种方法,勉强称之为“随”,与呼吸一同出,又与呼吸一同入,一直随着它,一旦自然停止,既不出也不入。不要感觉到这个呼吸,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个毛孔中,像云蒸雨散一样。从无始以来,各种疾病自然消除,各种障碍自然消灭,自然会明悟,定能生出智慧。就像盲人,忽然有了眼睛,此时何须求人指路?所以,老人的话就说到这里。

武术资料在“群文件”里

丹道资料在“群文件”里

扫码加上方微信↑,回复“丹道”,邀你入群~


精选推荐·阅读

精选推荐·公众号





关注我们




武宗文创
我们主张“以无欲为无敌,以不已为多余。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并认为“武是人性,道是德性”。武术不止于拳脚,更在于内心。每一次出拳,都是自我超越;每一次防守,都是内心坚守。练拳如修心,亦如修道,唯有持之以恒,方能领悟其中奥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