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支(perforator),又称穿动脉,是指穿过深筋膜进入皮下组织与皮肤的营养动脉。穿支分为直接穿支与间接穿支两大类。直接穿支指其自源动脉发出后仅经过疏松结缔组织便直接穿深筋膜至皮下组织与皮肤的小动脉。间接穿支则指其自源动脉至穿出深筋膜前还穿经某些特殊结构的小动脉。这些特殊结构可能是肌肉、肌间隔、神经、肌腱、骨或软骨膜等。一般而言,穿经神经、肌腱或软骨膜等结构的穿支均较细,无明显临床意义。因此,间接穿支便被进一步简化为肌皮穿支与肌间隔(隙)穿支两种。肌皮穿支血管经过深层的肌肉后再穿过深筋膜到达皮肤,多存在于扁平宽阔的肌肉部位,如躯干和四肢的近端,可通过向肌肉深层追踪解剖获得较长的血管蒂。肌间隔(隙)穿支经肌间隙穿过深筋膜到达皮肤,多存在于肌肉细长和四肢肌间隔的部位。
DC,直接穿支;SC,肌间隔(隙)穿支;MC,肌皮穿支
穿支皮瓣是指由穿支动静脉供养的岛状皮下组织皮瓣,属于轴型血管的皮瓣范畴。穿支血管的分布有以下规律:
1、躯干皮肤的血供主要来自肌皮穿支,这与躯干的扁平肌数量多有关,这些肌皮穿支的口径在皮肤内的走行距离和分布范围明显大于肢体皮肤的穿支。在躯干相对疏松的皮肤区域,如胸大肌、髂嵴区和关节的深面,穿支呈扇形分布在皮肤内各层血管网。各穿支之间可见细小血管吻合。
2、肢体皮肤的血供主要来自肌间隙穿支血管,这些穿支在皮肤内形成多层血管网,主要分布在深筋膜表面,皮神经和浅静脉周围穿支之间形成链式血管吻合,与深部主干动脉的走向、肌间隙的排列方向以及皮神经和浅静脉的走行方向一致。
3、单位面积的穿支数量与皮肤的移动程度成反比,即皮肤移动度大的部位穿支数量少,而皮肤与深部组织联系紧密的部位,穿支数量较多(如手掌部)。另一方面,穿支的口径大小和穿支在皮肤内走行距离与皮肤移动度成正比,与穿支的供应面积成正比。例如,胸腹部和背部的穿支口径和穿支供应面积大于头面部和手足部,下腹部腹股沟区和臂内侧松弛皮肤内穿支走行距离较长等。
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可分为带蒂转移和游离移植两种形式。命名为穿支蒂皮瓣(perforator based flap)和穿支游离皮瓣(perforator free flap)。带蒂转移的穿支血管皮瓣多属于肌间隙筋膜穿支皮瓣,主要供区在肢体,尤其以四肢主干动脉发出的最远侧肌间隔穿支,为血供切取的远端蒂皮瓣,应用于肢端创伤缺损的修复。穿支带蒂皮瓣主要有两种应用方式,一是V-Y推进,二是螺旋桨样旋转。游离移植的穿支血管皮瓣多属于肌肉皮肤穿支血管皮瓣,主要供区在躯干,肢体近侧的肌间隔穿支血管皮瓣或深在的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血管皮瓣,在临床也有较多的应用。
穿支皮瓣的命名原则:1、源血管+穿支皮瓣,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臀上动脉穿支皮瓣等;2、如果该源血管能切取多个穿支皮瓣,则以“解剖部位+穿支皮瓣”“深层肌肉+穿支皮瓣”的方法命名,如旋股外侧动脉可供养多个穿支皮瓣,名称分别有“阔筋膜穿支皮瓣”“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等。
出自:
《皮瓣外科学(第三版)》